在当下过分鼓吹个人主义和自由的网络舆论环境下,不婚不育仿佛成了某种“政治正确”。然而当我真的参加最好的朋友的婚礼时,看到那种“相濡以沫”的默契、互相成为对方backup的状态、言笑晏晏的家庭氛围,我在外闯荡世界行走江湖而不得不变得坚强麻木的心,突然漏风了。
原来幸福可以这么具象化和日常。
这些年,身边同龄人纷纷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些刚毕业就结婚生娃人生进入快车道,有些还在海外读博四处闯荡。这个世界五维折叠,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回音壁”中。香港的“纸醉金迷的MBA”海王们,日本的单身经济和低物欲…见到过看似精致体面没有一丝缺口的“空心人”,或者是因为父母媒妁之言“闪婚闪离”冲动的人,又或是把“爱自由”当作逃避责任有commitment issue的人,不一而足。不过有趣的观察是,能结婚的都是想且心智状态成熟ready for进入一段长期关系的人,不能的各有各的问题和原因。
也正是见多了这个世界的广阔多样和复杂,也开始真正思考到底什么是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种人云亦云受到到外界声音影响的,只关乎个人追寻的状态。不鼓吹独身,也不鼓吹结婚。人生没有标准答案,无非是选择不同罢了。每个人想要的东西不同,都有所取舍,但每个人也是自己选择后果承担的第一责任人。
但我发现,有些时候过了某个年纪,确实会失去一些年少的“冲动”,那些直球的、看似冒着傻气却足够真诚的东西,而这些东西可能不会再来。而这恰恰是最弥足珍贵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