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学会切换思维模式很重要?》
从校园时代到步入职场后的这两年,我始终是处于不松弛的状态,比如在高中时和朋友出校门玩耍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的是还没有完成的试卷和练习册。而工作后,假期出去游玩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工作中待办的任务。总之,思维一直被待办事情给牵引住,这种状态的我,一直没有特别真正的享受过当下。
关于这种思维习惯的由来,我想有很多因素促成了这样,但有一段无法回避的是高中的生活状态,它比较能解释紧绷感的由来:高中期间,吃饭的时候看数学题、跑操的时候背课文,是被认为一种极致努力的表现,这样的环境下,我的理想就是能达成这种状态,成为我想象中学霸的样子——始终沉浸在学习中。
高中以“沉浸式学习”为榜样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不懂得对思维状态进行切换,更令现在的我心痛是,当遇到这种错误的状态下,当时的我是如此的麻木,甚至会合理化这样一种状态。
这样的思维发展到现在,可能唯一的好处是我成为了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但坏处更多,那就是自己不懂得切换调整自己的状态,大脑会提示自己沉浸在某个更重要的事情上才会有安全感,继而自己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
比如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如果有想要干的事情,就会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事。这样的一个影响是导致自己脑子里都没有很好的感受当下,除非当天没有任何待办的事情。又比如工作下班后,还去思考白天工作中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考等等,思考着这些问题,内心才会心安,而且觉得只有这样,当第二天领导追问起来,自己才不会有心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则很容易被大脑“关闭”。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大脑里存在一个“没做完”的计划,它就像一个后台程序,不断地提醒你“你还有个事情要处理”,哪怕你正在试图放松。
chatGPT告诉我说:“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事”,这其实是认知资源在被不断占用。哪怕你身体已经坐在了阳台上、朋友面前或山水之间,但你的意识仍然停留在那个“还未完成”的待办上,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你内心既焦虑又不满足——即使你并没有在工作。
因此建立能够切换思维模式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让你在不同的活动中切换,及时脱离,并感受当下。这种能力对我们的人生,不只是提升效率或者改善心情,更是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人生、如何与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以及如何回应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当我们长期被目标驱动模式占据时,其实活得更像一个“执行体”而不是一个“感知者”——我们不断追赶目标,但很少停下来问:“我真的感受到活着了吗?”。建立切换的能力,就是在目标完成与当下体验之间建立桥梁,让你能在拼搏中不迷失自己,懂得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的和自己对话。
更重要的是,长期活在目标驱动下,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因为目标模式常常是线性的,我知道要到哪里、用什么步骤去达成。创造力却是非线性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允许它发生。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只能思考“如何完成计划、打勾清单、追求KPI”,他的大脑会被工具理性主导,思维会趋于封闭、焦虑和结果导向,这时就很难有空间容纳闪现的灵感和对不确定性的探索。
现在我正在调整自己的状态,逐步建立切换思维模式的习惯,关于如何培养这样习惯,我的感受是要允许自己停下来,感受不同事情的乐趣,工作上有工作的乐趣,吃饭有吃饭的乐趣,运动有运动的乐趣。当你初步开始培养的时候,可能大脑仍然会不听话,那么不妨对自己的大脑保持耐心,就像看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会因为晦涩而想放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开始沉浸进去,并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