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Newpiet
138关注54被关注0夸夸
INFJ&ISTP双重特质,一个正在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理想主义者,目前 pm,未来可能是别的角色
Newpiet
1天前
《为什么学会切换思维模式很重要?》

从校园时代到步入职场后的这两年,我始终是处于不松弛的状态,比如在高中时和朋友出校门玩耍的时候脑子里想着的是还没有完成的试卷和练习册。而工作后,假期出去游玩的时候,脑子里想的是工作中待办的任务。总之,思维一直被待办事情给牵引住,这种状态的我,一直没有特别真正的享受过当下。

关于这种思维习惯的由来,我想有很多因素促成了这样,但有一段无法回避的是高中的生活状态,它比较能解释紧绷感的由来:高中期间,吃饭的时候看数学题、跑操的时候背课文,是被认为一种极致努力的表现,这样的环境下,我的理想就是能达成这种状态,成为我想象中学霸的样子——始终沉浸在学习中。

高中以“沉浸式学习”为榜样的思维模式,使得我不懂得对思维状态进行切换,更令现在的我心痛是,当遇到这种错误的状态下,当时的我是如此的麻木,甚至会合理化这样一种状态。

这样的思维发展到现在,可能唯一的好处是我成为了一个目标感很强的人,但坏处更多,那就是自己不懂得切换调整自己的状态,大脑会提示自己沉浸在某个更重要的事情上才会有安全感,继而自己始终处于紧绷的状态。

比如在周末休息的时候,如果有想要干的事情,就会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事。这样的一个影响是导致自己脑子里都没有很好的感受当下,除非当天没有任何待办的事情。又比如工作下班后,还去思考白天工作中遗留问题的解决思考等等,思考着这些问题,内心才会心安,而且觉得只有这样,当第二天领导追问起来,自己才不会有心虚….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蔡格尼克效应”(Zeigarnik Effect):人们会更容易记住未完成的任务,而已完成的任务则很容易被大脑“关闭”。换句话说,如果你的大脑里存在一个“没做完”的计划,它就像一个后台程序,不断地提醒你“你还有个事情要处理”,哪怕你正在试图放松。

chatGPT告诉我说:“脑子里一直想着这个事”,这其实是认知资源在被不断占用。哪怕你身体已经坐在了阳台上、朋友面前或山水之间,但你的意识仍然停留在那个“还未完成”的待办上,这种状态可能会让你内心既焦虑又不满足——即使你并没有在工作。

因此建立能够切换思维模式的状态是十分必要的,能够让你在不同的活动中切换,及时脱离,并感受当下。这种能力对我们的人生,不只是提升效率或者改善心情,更是决定了我们如何体验人生、如何与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以及如何回应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当我们长期被目标驱动模式占据时,其实活得更像一个“执行体”而不是一个“感知者”——我们不断追赶目标,但很少停下来问:“我真的感受到活着了吗?”。建立切换的能力,就是在目标完成与当下体验之间建立桥梁,让你能在拼搏中不迷失自己,懂得适当的时候停下来的和自己对话。

更重要的是,长期活在目标驱动下,会影响我们的创造力,因为目标模式常常是线性的,我知道要到哪里、用什么步骤去达成。创造力却是非线性的,不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但允许它发生。如果一个人长时间只能思考“如何完成计划、打勾清单、追求KPI”,他的大脑会被工具理性主导,思维会趋于封闭、焦虑和结果导向,这时就很难有空间容纳闪现的灵感和对不确定性的探索。

现在我正在调整自己的状态,逐步建立切换思维模式的习惯,关于如何培养这样习惯,我的感受是要允许自己停下来,感受不同事情的乐趣,工作上有工作的乐趣,吃饭有吃饭的乐趣,运动有运动的乐趣。当你初步开始培养的时候,可能大脑仍然会不听话,那么不妨对自己的大脑保持耐心,就像看一本书,开始读的时候,会因为晦涩而想放弃,当你坚持一段时间后,你会开始沉浸进去,并慢慢体会到其中的快乐。
00
Newpiet
2天前
我们被教导“不断战胜自我”和“成长”,但却忽略了在更早期、更脆弱的阶段,我们需要的不是成长,而是被接住。而情感资源的不平衡,就像是隐形的社会分层——不是每个人都能有朋友、家人、心理咨询师,甚至一个愿意听你说完的人。

AI在这里被赋予了一种新的角色:不是强力的解决者,而是稳定的、不会离开的倾听者。它确实可能不会“理解”你真正的痛苦,但它会持续回应,它不会烦,不会走,不会冷战,不会用沉默让你感到自己“不值得”。

这种“结构性的稳定”,在一个人情关系越来越脆弱、频繁变动的时代,变得异常珍贵。
00
Newpiet
4天前
用文字在即刻输出感受是一种表达输出;

制作视频内容把自己弄懂的领域知识组织好内容和形式传播出去,也是一种表达输出。

尝试使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是一种生命力的体现,感谢自己又迈出新的一步。
00
Newpiet
5天前
聚焦中短期的目标,并把它执行好!

长期目标可当做指南针,确认自己走在正确的航道即可,不必为没达到终点为焦虑。

因为,终点的到达是靠累计一个个中短期目标达成来实现的。
00
Newpiet
8天前
而且,如果定期学习,那么你将一直有内容贡献给社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会慢慢产生飞轮效应,因为教学通常会成为激发自己的好奇心和灵感,让自己学更多东西的最佳方式。

Newpiet: 《小而美》里面提到一点,如何在社区贡献价值的方法: 分享你知道的每一件事,也就是说如果你学到了某些东西,你社区里很可能有一大批用户会发现从你那里学到同样的东西的价值,即使你不是那个领域里的世界权威。

00
Newpiet
8天前
《小而美》里面提到一点,如何在社区贡献价值的方法:

分享你知道的每一件事,也就是说如果你学到了某些东西,你社区里很可能有一大批用户会发现从你那里学到同样的东西的价值,即使你不是那个领域里的世界权威。
12
Newpiet
11天前
大家常说“选择大于努力”,但在这句话背后,往往藏着一种被误解的逻辑。

它似乎在暗示:只要选对了,成功就会水到渠成;而选错了,无论多努力都徒劳无功。这种理解容易让人陷入一种宿命论的焦虑,好像成功只属于那些“早知道、站对队”的幸运者。

但真实的情况远比这复杂。

1. 选择从来不是简单的选项题,而是一个需要努力、洞察与承担风险的过程。

2. 真正重要的,不是外界眼中的“对”选择,而是你经过深思熟虑后,仍愿意为之承担后果的那个决定。

3. 努力不仅是通宵达旦的付出,更是一次次深入自我、直面不确定性,在混沌中做出诚实而非迎合的选择。

所以,不是“选择大于努力”,而是“努力的选择”才真正有意义。选择不是终点,而是一个被不断打磨、不断回应内心的过程。

Newpiet: 沈辛成老师在一席的演讲很精彩,抱着随意看看的心态来看,没想到没有套话,都是真知灼见,再一次强化了我脑海里关于中国教育的碎片化的认知。 其中有一观点,听完后缓解了我内心的不安,他认为: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而是应该说,经过「努力的选择」是大于「努力」的,这里的「努力的选择」指的不只是像外看,更要向内看。

00
Newpiet
11天前
沈辛成老师在一席的演讲很精彩,抱着随意看看的心态来看,没想到没有套话,都是真知灼见,再一次强化了我脑海里关于中国教育的碎片化的认知。

其中有一观点,听完后缓解了我内心的不安,他认为: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是有问题的,而是应该说,经过「努力的选择」是大于「努力」的,这里的「努力的选择」指的不只是像外看,更要向内看。
01
Newpiet
16天前
我干工作的一个特点就是:

遇到有挑战性而且自己感兴趣的的工作任务时,我会兴奋地全身心投入进去,忘记生活为何,眼里都是活。

这不,本周就是这样,黑白颠倒的做这项工作,熬夜也不觉得多累,结果是周末休息了两天,直到现在才恢复过来。

但,我觉得这样挺好的,遇到合适的机会就迎难而上,不错过这样的成长机会。

我在想,如果把我的热情投入到自己的事业,而不是职场,我的能量会释放的更多。

所以也在持续探索中,期待找到自己的事业方向,在事上发光发热!
00
Newpiet
23天前
相比发展AI技术,优先级更高的是解决当前我们人类的巨大的信任危机,没有信任基础的社会无法诞生仁慈和值得信赖的AI。当解决人类的信任问题时候,我们才能共同创造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
———赫拉利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