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Newpiet
135关注53被关注0夸夸
INFJ&ISTP双重特质,一个正在探索自己真正热爱的理想主义者,目前 pm,未来可能是别的角色
Newpiet
2天前
相比发展AI技术,优先级更高的是解决当前我们人类的巨大的信任危机,没有信任基础的社会无法诞生仁慈和值得信赖的AI。当解决人类的信任问题时候,我们才能共同创造值得信赖的人工智能
———赫拉利
00
Newpiet
4天前
记录一下朋友圈评论习惯的变化

以前我在朋友圈评论、互动时,更多是基于亲疏远近来决定是否表达:熟的人我会回应,不熟的会担心越界。但这一年,我慢慢发现自己开始发生变化——我会因为一件事本身的价值,而去回应。即使不熟的人我也愿意去“看见”别人,哪怕是关系变疏远了,我也觉得值得去表达回应,因为内心肯定回应这件事本身的价值。

比如,有朋友在表达亲子焦虑,即便我们并不密切,我也愿意认真评论、给出安慰和陪伴;看到远方亲戚谈及教育小镇青年的痛点,我会认真倾听并参与讨论;哪怕是陌生人,在高考之后面对职业选择的困惑,我也会忍不住在评论区写下几句建议和鼓励。

我发现,我的评论不再只是对人,而是对价值、对意义的回应。
00
Newpiet
5天前
焦虑还在,但我学会了和它共处
--
我不擅长应对工作中的压力和焦虑,应对的方法有点像是在逃避,比如遇到这种情况时我就开始转而去思考当前工作的意义、要不要离职换公司等等,常常会因此思虑过多而熬夜和拖延。可以想像,熬夜过后的早上必然也会是带着负面情绪在通勤的路上。

最近我在地铁上不去思考这些问题,仅仅是感受和放空:感受站立的身体伴随着地铁的摇摆、脚掌为了站稳而发力、观察地铁窗外的风景和地铁里的人和物…

一路感受下来,到达公司时整个人情绪状态会变得不错。因为我体验到了自己的“存在”,那是一种生命本身的美好,而经此一念的转变,外界的周遭评价成了种虚妄,只有自己的“存在”才是宇宙中实实在在的。

当体会过这种存粹的“存在”后,整个世界也开始不一样啦,并且还可能会上瘾,会希望去探索更多这类事情,比如发现在电脑上用画板随意绘制图案同样令我自在、快乐。
--
(有种说法提到我这种叫“正念练习”,目前没有特别研究过这个概念,有懂的朋友可以分享分享)
00
Newpiet
5天前
最近在职场工作中找到了些意义,由于我是在小型的AI 应用的公司,相比大厂,做的事情不是流水线中一环,所以有机会独立去解决问题。

那么,当要解决的问题是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时,做起事来就有热情,一点都不觉得心累。

比如最近在作为讲师参与公司的AI课程的录制,以及过几天要为客户用dify搭建 demo,验证解决业务问题的可行性,这些都是令我我感兴趣且能让自己能力成长的实践。
20
Newpiet
11天前
为什么那些意料之外的善意和温柔,会给我们一种仿佛人生值得的感觉,即便可能并不能解决我们的人生问题,比如某个午后阳光照进来、一个路人突然对你微笑、一首歌曲的某个片段?
00
Newpiet
11天前
听「久石让」 《The Rain》有感

开头的旋律低沉而有力量,让我联想到我这一生旅程的样貌。像是一片平静的海面,实则海面下波涛汹涌。这是我对自己人生的一种想象——外表安静,但内里始终充满涌动。

等到暮年,回首一生,我想我可能还是会觉得自己这一生平凡,但又有种说不出的伟大感。不是那种显赫的伟大,而是一种静水流深的厚重感,是走过完整旅程之后的坦然。

曲子前部分的基调,特别符合我的人生观。对待人生的意义,我始终是一个“积极的悲观主义者”。我承认人生的困难和无解,也经常怀疑意义,但还是愿意认真地活,继续寻找答案。

然而让我意外的,是曲子结尾的一小段旋律变化。那段曲调突然变得积极而明快,扰动了我内心深处某根弦。怎么会这样?在我已经认清人生的悲观底色之后,它却像是在对我说:人生并非只有沉重与挣扎。在终点到来时,也许会出现一个截然不同的答案。

那一刻,我仿佛听见某种温柔的召唤。像是在生命即将结束之际,总结我们的旅程:这一生,虽有困惑、彷徨和怀疑,但依然积极、有意义。而这,也是在鼓舞我这个悲观主义者——不要放弃,你终将会找到属于你的人生答案。

The Rain(选自《菊次郎的夏天》) - 久石譲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00
Newpiet
18天前
周六清晨自然醒来,内心似乎没有往日的混沌感,而是出现了一种未曾有过的平和秩序。

窗外的雨声,都被我的耳朵捕捉。开始伸一伸懒腰,舒展自己的腿部,感受肌肉组织的拉伸。然后爬起床喝杯常温的水,刹那间,伴随着睡意朦胧,雨声、清晨、凉意一起把我带回了童年暑假和家人生活的记忆片段。

我惊喜地意识到,当我开始清晰的感受身体、感受自然换来了童年回忆,这种感觉对我来说意味着我感知力的提升,或者是叫恢复,因为每个人的童年期间都有成人期都不具备的感知力,当你开始找到童年的感觉的时候,这个信号一定是积极的。

前几个月我学会开始逐步学会如何关注及恢复自己的内心情绪。最近又更进一步,开始学会睡前听轻音乐感受自己的身体,醒来后也是优先关照自己的身体,而非打开手机看消息,这些习惯的建立促进了我渐渐了学会的感知包含自己身体在内的自然世界。

从学会关注自己的情绪,到开始感受到当下的自然世界,我认为这意味着我的探索进入到了新的阶段。同时,我也好奇下一步会是什么,真是令人期待。
01
Newpiet
19天前
青岛大学医学院张北川教授曾在cj采访中回答的一段话,很有感触:他们违背了一个非常落后的认知—性应该服从于生育,把无知当做纯洁,把愚昧当做德行,把偏见当做原则。

由此,也引发我的一段思考和讨论。

在我思维里面,这些表述就是我们这里的“国民性”问题,早已无可救药,无可辩驳。我显得冷眼旁观,对身边的个体乐观,却对集体极度悲观。

可“国民性”问题究竟是什么?真的属于我们吗?

一位诤友提醒我:国民性是问题导致的结果,而非问题的开始。

“国民性”通常指的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普遍存在的行为模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等心理文化特征的集合。

国民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社会塑造”的。很多人用“国民性”来解释一切,从而忽视或者掩盖背后的真正问题,就像有人说“中国人就这样,自私、冷漠、爱占便宜。”或者“看西方人多理性,咱们国民素质太差。”

事实上是,“国民性”问题背后的某些环境因素长期作用于普通人,才形成了某种类型的国民性。它是应激性的、被动适应的结果,而非“文化DNA”。

但我听到更多的是这样的叙事:把这件事认为是无可辩驳的事实,不假思索的会用“国民性”归因很多社会问题。

这次才反思到,自己的认同这种想法是对我们这个群体是不负责任。也让自己觉得惭愧内疚,因为过度的归因让自己是找到了某种答案,却可能为社会的改善的步伐增加了无形的阻力。

所以,真正需要警惕的不是“国民性”本身,而是用“国民性”来为现状辩护、阻止改变的思维定式。

更有建设性的态度应该是:我们在保持对个体的信心同时,致力于去思考、行动如何改善塑造集体行为的背后的因素。
15
Newpiet
19天前
最近反思到了自己的一个思维误区:当身边遇到优秀的人的时候,会寄希望于这位是自己的“贵人”,甚至寄希望于解决自己的人生关键问题。

其实,这是一种“懒惰”、“走捷径”。

可能是听到太多故事,说谁谁谁因为遇到了贵人,从此人生走上了快车道。

仿佛某个人的出现,就能成为命运的转折点。

但现实往往并不是这样。

其实是为了故事性叙述的需要而放大了贵人的重要性,却也忽视了更重要的原因。

你没看到的是,在那之前,他可能已经独自熬过了五年、十年的沉默期,在没有人鼓掌的日子里,一个人慢慢练就自己的能力和内心才使得自己被他人“看见”。

当然,我依然渴望遇到好的伙伴、导师、引路人,但也需要提醒自己:路是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人生真正的转折点,从来不是“遇到谁”,而是你变成了怎样的人。

要怀着这样一种心态去体验生命:即使没人在前方,我也能走。但如果有人愿意同行,我们能一起走得更快、更远。
00
Newpiet
19天前
步入职场两年,我的精力or能量总是时好时坏,精力管理上做的很糟糕。最近通过自我的行动实验摸索到了点原因:

我的精力呈现的是好坏之间的循环,大致是这样的:

1.目标感强、自我要求高

2.白天完成目标 情绪激活 精神兴奋 行动力上升

3.晚上不舍得“收工” 开启新任务 / 思考新计划 / 持续刷信息

4.熬夜,精力消耗远超身体允许的范围

5.第二天“以为还能保持高效” 实际透支 精神混沌 / 情绪低落

6.状态下滑 焦虑 / 自责 / 想强行提振

7.进入“自我加压 用力过猛 再次透支”的循环

所以我做了个实验:最近不管白天的工作好还是坏,都在提醒自己要平常心,不要过度兴奋,实践下来发现最近状态感受上确实要比之前要稳定。

所以,精力管理的要门是情绪的“节制”,不要老是逼自己永远高效,而是知道何时该放下、暂停、恢复。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