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方可成
150关注28k被关注17夸夸
新闻实验室发起人
传播学博士,在香港教书,不务正业搞了很多其他东西,比如「新闻实验室」和「放晴公园」。
INTJ,进步主义,相信未来。
方可成
1天前
本期嘉宾真的是一个i人,她说来录播客都紧张了好几天。
我说:可是看你攀岩很勇,一点不怕的样子啊。
她说:攀岩大不了摔断腿,哪有社交场合被拒绝可怕!
😂
可就是这样一个跟人聊天也会紧张的i人,在斯坦福大学研究的却是社交——而且是要鼓励大家踏出舒适区,进行“社交冒险”。
一起听听她为什么觉得这是一个如此重要的话题吧!

另外,本周六她会来过滤气泡做一场“i人友好的陌生人对话实验”活动。欢迎i人e人都来玩!
00
方可成
5天前
每学期开始的时候,面向一班学生做自我介绍,我都会提及自己曾经在一家报社做记者的经历,然后半开玩笑地问一句:你们这么年轻,我想知道,你们有没有摸过报纸这种东西呀?

当然,不太会有学生真的没有摸过报纸。毕竟,他们出生的时候,正是纸媒的黄金年代,小时候家里常常会出现一两份报纸。

但是,大部分人距离上一次认真阅读纸媒,可能已经过去了很久。学生们心目中的“媒体”,是小红书、抖音和B站,而不是《南方周末》《财新》和《三联》。

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将这种变化视为一种进步——手机看新闻多快多方便,纸媒又笨重又昂贵,油墨还可能弄脏手。

是的,进步之处不可否认,但我们不能用这种简单的线性逻辑去理解。

实际上,纸媒阅读是一种完全不同于手机阅读的经验,它有落后之处,但也有自己的长处。

纸媒阅读是一种更专注、更少干扰的阅读。你不会受到不断跳出的弹窗和通知的干扰。

纸媒阅读是一种有限的阅读,它不提供手机上的无限上滑体验,也没有算法个性化推荐,但这种有限性能减少信息过载和焦虑,避免我们陷入信息回音室。而且,这些有限的信息经过专业编辑的筛选和把关,往往更值得信赖。

纸媒阅读是一种更具空间感和结构感的阅读。有研究显示,它可翻页、可定位、可标注的特性,有助于大脑建立内容的“心理地图”,提升信息的组织与回忆能力。这是屏幕滚动或分页显示难以代替的。

纸媒阅读还是一种带有独特物理触感的阅读,甚至涵盖了嗅觉和听觉的多重感官体验。纸张的手感、翻页时的动作,都是数字屏幕上无法模仿的体验,更不用说油墨的气息和纸张翻动时发出的沙沙声,它们都为阅读增添了独特的氛围。

所以,我们并不是简单地从纸媒阅读“进步”到了手机读新闻的时代,而是在这种阅读媒介变化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东西,失去了一些东西。

我们不可能再回到纸媒时代了。但是,在个体层面,我们可以尝试找回阅读纸媒的体验。

这就是为什么,我想在刚刚开幕的过滤气泡工作室,组织一场阅读纸媒的派对。我会准备好一些报纸和杂志,邀请你来一起找回丢失已久的阅读体验。我期待着和你一起翻动报纸,重新审视纸媒组织和呈现信息的方式,感受手指与纸张之间的摩擦,听见翻页、折叠时的声音。

我的计划是招募10个人参与。第一个小时,我们一起读纸媒。

第二个小时,我们会更创造性地使用双手,以这些报纸杂志为材料,创作独一无二的拼贴艺术作品。

你可以把字剪下来,拼贴成诗。更可以将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图像和文字组合在一起,做出意想不到的表达。我请到了一位插画师,在现场帮大家激发艺术创作灵感。

在使用裁纸刀和胶棒创作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这是一种远比在手机屏幕上滑动更有意思的使用手指的方式。

最终,我希望实现的,是一次让我们反思信息获取方式的提醒,是一次重新感受“古典”阅读方式的实验,也是一次发现和施展创造力的机会。

本周日(7月13日)下午,来过滤气泡工作室,一起享受一个专属于纸媒的美好下午吧。

🕞时间:2025年7月13日(周日)15:00-17:00
📍地点:过滤气泡工作室(佐敦伟晴街44-52号联美中心13层B室)
🀄️语言:普通话

🏷️费用:港币100元(含茶水、点心、现场阅读报刊及手工工具使用)
🙌报名:请添加气泡小助手wx号 bubblehk2025
84
方可成
26天前
🔥这本书甫一面世,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榜单。它能帮你用全新的视角,重新理解AI产业。作者Karen Hao亲临过滤气泡,分享和签售。强烈推荐大家来听和购买这本书(报名费可全额抵扣现场购书款)。

最早报道OpenAI的记者,为何拒绝使用AI

00
方可成
1月前
出发去每年一度的传播学大会ICA。一般来说,学术会议都是比较无聊的。但本人喜欢搞各种有的没的。这次,我和合作者把一个Poster presentation做成了好玩的互动式游戏,花了很多心思,甚至在某宝买了一个几乎塞不进行李箱的大骰子。
70
方可成
2月前
AI写不出这样的文章。——就算之后能写得出了,创作过程本身的这种能动性发挥,也是人之为人的珍贵内核。

而且,人的创造力,并不一定是要写出这样好的文章。昨天才读到一段话:「创造力是人类的核心所在。你就是有创造力的人。你不必成为艺术家或作家才有创造力。你只要是人就行。当你决定把两晚的剩饭剩菜混合起来做成一道新的菜,让家人觉得他们吃的是新东西而不是剩饭剩菜时,你就是有创造力的人。当你发明一个游戏让孩子们玩的时候,你就是有创造力的人。当你为了逃避工作或逃避无聊的会议而撒谎时,你就是在发挥创意。」

关键是,不要放弃创造,不要把感受、思考、创造全部外包给AI。

微信文章

46
方可成
2月前
最近发现的不可能三角:能力、积极性、守约。

一个有能力,同时又积极寻找各种机会的人,最后多半不会守约。
33
方可成
2月前
上个月在台湾,到媒体前辈黄哲斌老师家里做客,聊的不是媒体,而是育儿。他十年前出版了一本讲当父亲的书,仔细读来却会发现里面有一半其实是在用代际的视角来写自己的父母。的确,育儿并不简单是和孩子的关系,也是一次对自己和原生家庭的重新认识,是一次自我成长的机会。
当然,我们不可避免还是聊了与媒体相关的话题——如何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要不要给孩子用手机、怎么看待孩子用AI……

#10. 育儿就是不断往共同账户里存时间和快乐的记忆|ft.黄哲斌

父能量 Bababoom!

11
方可成
2月前
🍹“学术酒吧”现象火了一年了,有好多值得观察和分析的问题。在内地最早把学术酒吧概念做火的是上海的“街垒Bunker”。本周六,街垒的前主理人将到过滤气泡工作室分享他的一手经历,并用学术的方式分析学术酒吧。
14
方可成
2月前
最近几个月在香港筹备一个线下空间。周日会有第一场试运营的活动,如果你恰好在香港,不妨来看看。这次不在的话,之后也可以来哦,会跟大家update后续进展~
33
方可成
5月前
我们消费了海量的内容,却没有建立起有意义的关系。
内容给我们即时的多巴胺反馈,关系则让我们获得更深刻的满足感与意义感。在“发现”机制极为强大、但“关注”关系被大大削弱的平台上,我们越陷越深,却也感到越来越浮在表面。我们眼前的世界好像很大,但我们每个人的世界却又如此之小。

https://newsletter.newslab.info/too-much-content-no-deep-relationship/

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