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liupc
253
关注
669
被关注
1
夸夸
一个有趣的人
野生围棋业余5段
逻辑的力量 逻辑的局限性
偏见的力量 幻觉的局限性
英雄以宁静的心、凶猛的剑,奋勇战斗,委身于杀伐和死亡
liupc
2天前
和历史上很多次一样,战争全面爆发的那一刻,命运注定被改变的无数人们,当时觉得平常如往日。
这一次,轮到我们经历历史的车轮碾过。
2
0
0
liupc
4天前
技术真的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吗?
细想一下,真相恐怕并不像很多人以为那样。
先说长期被低估。
这里面有非常典型的幸存者偏差。值得长期被“估”的技术,多半是在那个“长期”的末梢开了新花、结了新芽。
而另外还有很多技术在历史长河中灰飞烟灭了。它们根本谈不上长期被低估。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灰飞烟灭的技术不配称技术这么神圣的称呼,这不过是一种执念。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日本的氢能源汽车技术。我们很难说这不是技术,但也确凿无法否认它即使在长期来看,也没有被低估。
类似的还有常温可控核聚变相关技术、5G相关技术等。
再说短期被高估。
公允来讲,短期被高估和被低估的技术种类数,其实是差不多的,服从某种程度上的正态分布。
只是,短期被高估的技术的当下提及率,是远远高于那些没有被高估的技术的——甚至,反过来说,可能是过高的提及率定义在定义着某项技术被高估。比如,在不同年代曾经爆火的各种AI潮流技术。
那么,从“被提及数”加权视角看,毫无疑问,技术短期内被高估了。
但是,显然,这不是真相,至少,当我们一般性谈论短期内技术被高估或低估的话题时,这是误解。
综上,其实不存在所谓技术短期被高估长期被低估。
更接近真相的可能是,技术泡沫短期被高估、值得持续被关注的那些技术的长期影响(因为在短期内无法被识别而导致)在当下被低估。
1
1
0
liupc
5天前
作为某A新势力车主,针对当下热点事件,某B新能源品牌车发生事故致三人死亡事件说几句:
1.这种已经导致多人丧生的事故,需要以公安部门的权威声音为准。其他发声都是杂音;
2.交通车辆事故在油车时代也有很多,但传播点基本都不在车的品牌方面。但电车由于涉及智驾,加上洽饭的自媒体比较多,所以传播上都会锁定品牌概念;
3.辅助驾驶相关法律并不完善,事故后续处理方案需要协商。完全支持遇难者家属的合理诉求;
4.辅助驾驶相关的营销,需要尽快有行业自律机制出台。
1
0
0
liupc
6天前
使用一位或一群拥有博士学位的实习生,给他们发工资只是第三重要的成本。
第二重要的成本是,要花时间确认他们的产出质量。
第一重要的成本,是把特别重要的事情交代给他们时,对自己组织能力的忐忑不安。
liupc: 前一段时间圈子里似乎有个共识,这波大模型的新能力deep research 和 AI coding 正在替代分析师和程序员。 最近遇到好几个分析师和程序员朋友都有一个共同反馈: 说需要花太多时间 review 大模型给的研究报告或代码。 沿着这个话题做两个方向的发散推演: 一,关于通用 Agent 可以替代和不能替代人做什么? Agent 可以完成很多过程性任务,但对结果的背书还是人的事情。或者,换个角度看,如果人连对结果的背书也不需要了,那么这个任务也自然和(作为参与者的)人没有关系了,可能只是和作为接收者(receiver, instead of accpter)的人有一些关系。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作为 receiver 的人,和 AI 视角下的 NPC 有什么区别? 二,在那些通用 Agent 尚不能替代人,或依然需要人来背书的领域,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和 AI 更好地协作? 我觉得核心是两个:一是更好地理解 AI 是如何工作的;二是在 AI 的帮助下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1
0
0
liupc
7天前
做一件事情时,如果知道原理是什么,通常就会比较踏实。
人活一辈子,如果知道____是什么,通常就会比较踏实?
5
1
1
liupc
9天前
如果有一个全能的神,它需要分解任务吗?
几种可能:
1.不需要。因为它彻底全能;
2.需要。因为结构带来增量信息,提升效率,这是全能的一种表现。
3.这样的神不存在、没有意义——它的存在与信息和时间概念冲突了,不能兼容。
2
0
0
liupc
12天前
前一段时间圈子里似乎有个共识,这波大模型的新能力deep research 和 AI coding 正在替代分析师和程序员。
最近遇到好几个分析师和程序员朋友都有一个共同反馈:
说需要花太多时间 review 大模型给的研究报告或代码。
沿着这个话题做两个方向的发散推演:
一,关于通用 Agent 可以替代和不能替代人做什么?
Agent 可以完成很多过程性任务,但对结果的背书还是人的事情。或者,换个角度看,如果人连对结果的背书也不需要了,那么这个任务也自然和(作为参与者的)人没有关系了,可能只是和作为接收者(receiver, instead of accpter)的人有一些关系。这时候,新的问题又来了,作为 receiver 的人,和 AI 视角下的 NPC 有什么区别?
二,在那些通用 Agent 尚不能替代人,或依然需要人来背书的领域,人需要什么样的能力来和 AI 更好地协作?
我觉得核心是两个:一是更好地理解 AI 是如何工作的;二是在 AI 的帮助下更深入地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2
2
1
liupc
13天前
虽然但是,Bill Gates, Larry Page, Mark Zuckerberg, Ilya Sutskever 们的创新,似乎都是40岁前做出来的…
或者,最重要的创新是Warren Buffett?
InClouds: 欧美社会,一些各领域最先进的创新,是 40-70 岁的人,亲手做出来的。 中国这方面,还是差得远。 时代的差距。 未来会改变。
0
0
0
liupc
13天前
“是”是个很糟糕的动词,要尽量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啊,不对!删掉重说:“是”这个词太糟糕了,要尽量少用,能不用就不用。
作为系动词,“是”不能区分“个体属于类”的不可逆场景和“不同对象等价”的可逆场景,信息传递效率很低。
4
0
0
liupc
13天前
应无所住。
牌坊对面是天下第一财神庙。
天下、第一、财神,和一座庙。
2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