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4k关注12k被关注24夸夸
一个90后自由职业者,自媒体写作中
喜欢读诗和辩证法的人
围观朋友圈v:see-and-exist
置顶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4月前
我的《小红书运营20讲》上架小报童啦,这是一个让你看完不再焦虑的专栏。

专栏目前更新至第11讲(共20讲,剩下的会在4月前更新完毕),内容包括:

第1课 小红书爆款笔记的七要素模型
第2课 小红书爆款笔记的7个重要场景及算法指标
第3课 小红书爆款笔记的核心公式:5716+峰终定律
第4课 如何拆解爆款笔记?如何找到爆款笔记的7要素?
第5课 爆款标题的19个实操方法,让你的点击率翻10倍!
.......
26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2天前
哈佛幸福课里有一句话叫——No one is coming。

意思是每个人都只能为自己的幸福负责。

“要知道,承担生活的责任,就是要认识到,没有人会来。没人会变成穿着闪亮铠甲的骑士来到你跟前,带你前往那个永恒的幸福乐园,没人会来替你把你自己的生活变得更美好。没有人会来。你只能为自己的生活和信心负责,为自己的尊严和幸福负责。”
16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3天前
看到一句很喜欢的话。

“小的时候,玩具坏掉了你会哭,但长大了就不会了,因为你知道那是玩具。同样的,所有世间的价值,比如名声、称赞、批评、关注、忽略、快乐、得到、失去,当我们的智慧和慈悲成熟后,它们全部是玩具。”
56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4天前
看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说每个事物都会经历三个漏斗,比如AI和GPT。

当一个事物最开始诞生的时候,它首先要经历的是“戏剧性。”

因为新事物的不常见,人们最关注的是,它是什么?

我们缺乏理解它、命名它、谈论它的成熟话语体系。只能笨拙地用旧符号套用,或用技术名词隔离。结果自然产生怪诞——一种认知失调带来的陌生震撼。

比如早期汽车被看作“惊马”(Horseless Carriage),火车被视为怪物,互联网早期被视为乌托邦,克隆技术、基因编辑带来巨大伦理恐慌。

事物的第二个阶段,要经历的是“日常性”。

关注点转移: 焦点不再是“它是什么”,而是“它能做什么/怎么用”。

比如,人们不只是对AI存在本身进行思考,还关注其功能效用。

这个过程常伴随技术改进(降低污染、噪音)、制度整合(建立规则、标准化)、符号稳定(获得普遍接受的指代含义)——其“异质性”被系统地抹平或掩盖。

事物经历的第三个阶段,是“诗性”的升华。

诗性往往以“功能性死亡”为代价:只有当一个事物不再完全实用,或被时代洪流冲刷到边缘,时间才能真正开始沉淀其象征意义。

想想那些精美的老物件:茶器本为日用,锈蚀的农具曾是生产力主角。

诗性诞生于时间赋予的历史厚度与情感沉淀。当事物承载了足够多代的集体记忆、社会变迁和个人故事,它便脱离了单纯的物质/功能属性。

诗性意味着意义的多向度开启:一个旧烟囱既是工业文明的遗迹,也是劳工血汗的象征,是童年回忆的坐标,是城市天际线的伤痕美学。

它成为可被“凝视”、“吟咏”、“追忆”的对象。

距离感(时间距离、心理距离)是诗性的温床。

所以一个意象、一个符号,百年后能否被“抒情”,取决于它是否能穿越日常化的尘埃,完成意义的重塑,并最终找到其在永恒图景中的位置。

当我们看着眼前那些喧嚣的新科技——元宇宙、ChatGPT,或是身边那些习以为常的物件(一个塑料水瓶、一部智能手机),可以联想到:

它此刻处于哪个阶段?

其“戏剧性”是否正在消褪?

它的“日常化”是如何被技术/制度驯服的?

百年后,它在“永恒图景”中会占据什么位置?
11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5天前
和一个朋友聊到读书博主的本质。

我觉得一是贩卖权威,二是深层需求。

理解不了这两个概念,做不出好的选题。

1/ 贩卖权威的意思就是,好的爆款依赖于名家名字+情绪化标题。

就像余华、张爱玲这类名字其实是流量密码,因为读者需要认知捷径。

这点在心理学上符合"启发式偏差"——人们更愿意相信权威人士的推荐。

比如——

《余华你知道你这句话拯救了多少人吗》
《读李娟,最后的注脚是一滴眼泪》
《邱妙津 我为什么25年才认识你的文字》
《张爱玲竟然能记住自己是怎么长大的》
《加缪,最好看的自杀方式:结婚+朝九晚五》

2/ 成功的名家的权威,常常是因为他们的内容触及了人性深处最普遍、最持久的渴望与恐惧。

人的情绪千变万化,但人的需求又无比雷同。

每个人都渴望被别人察觉到自己的深层次需求。

所以越是能洞察普世需求的内容越火。

比如罗素就很火,因为他写过《论幸福》。

“后来你会发现,能治愈你的是睡觉,是美食,是动物或者金钱,但绝不会是另一个人类。”

“时间塑造自己,少研究别人。一个明智的人,不会因为别人有别的东西,就停止享用自己的快乐。


“真正的幸福是精神上的自由。幸福的本质是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源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冲动,而不是出于他人的裹挟。”

读书博主们写来写去,大概可以用佛家的人生八苦来概括。

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

大部分选题都逃不开这些“苦”。

每个人常常都觉得人生苦,爱情苦,想要的得不到苦上加苦。

所以荣格、佛洛依德、弗洛姆的名字也常常出现在读书博主的选题里。

因为他们的表达很多时候也洞察了人的深层需求。

比如荣格的金句——

“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而是来自于无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现给他人。”
515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6天前
朋友圈刷到一个很有灵气的比喻。

“人长大的时候不是变成另外一个不同的人,而是像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包裹住自己。三十多岁的身体里共存着一岁的自己、十岁的自己、十八岁的自己。无数过去的我层层叠叠地构成了现在的我,人是像俄罗斯套娃一样长大的,每一层都是自己的一部分。”
811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7天前
天赋就像电流。

只是有人撕裂如闪电,有人沉默如静电。
10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8天前
分享一个练成超强学习能力的方法,来自油管大神Dan Koe。

他提出了一个“3+2+1框架”,大概意思就是,我们可以通过高密度的内容浸泡和教学输出,快速了解新领域。

所谓的“3+2+1框架”,就是3种资源 + 2种输出方式 + 1个月。

1/ 三种资源

经典书籍:选一本领域内的经典圣经!它能带你摸清新领域的整体脉络,拆解关键理论。

深度内容:听播客、看长视频/深度视频!让行业大咖、自媒体博主把知识掰开揉碎喂给你。

实时资讯:定期分享领域知识的博主发的实时更新,但切记——信息≠知识,刷15-30分钟就快逃开!

2/ 两种输出方式

费曼学习法可以大大提高效率,输出就是很重要的一环。

写笔记/文章/日记:笔记/文章/日记都行!在社交媒体公开写更佳——我坚持写作就是在逼自己吃透知识。

搞定一个你的项目:别等! 学写作就去开公众号,学编程就写个脚本!

3/ 坚持一个月

就这1个月,足够回答你——

“我明天还想继续吗?” 身体比大脑诚实!

“这个技能使用起来爽不爽?” 潜意识是不是真的感兴趣

“我能靠这个技能赚到第一块钱吗?”→ 哪怕只有1个粉丝赞赏也算成功!

用一个月时间验证总好过一直在猜想“学习这个东西会有用吗?”
111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9天前
我几年前看杨德昌的《一一》,觉得很枯燥,三个小时的日常碎片,乏味又冗长。

后来,觉得它讲的是视角,每个人对于生活都只能看到一半,大人看到的是一半世界,孩子看到的是一半世界。

“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这样不是就有一半的事情看不到了吗?”

现在再看,我觉得它讲的是,一个人该如何穿透爱的悬置?

我们整个社会的爱永远是悬置的,“将说未说、将触未触”。

什么是爱的悬置?

想象一下你手里握着一个珍贵的礼物,想去送给最重要的人。

但你们之间隔着一道厚玻璃墙。

你拼命想递过去,对方似乎也看到了你,但礼物却永远悬在你们之间——既送不出去,也收不回来。

这种“卡在半空”的状态,就是“爱的悬置”。

这种无能和无力感,也正是现代人感情中最普遍、最真实的困境。

我们渴望深度连接,却常常被恐惧、误解、现实压力、自我的性格弱点隔开。

《一一》没有煽情,而是冷静地展现了这份无奈。

“你自己看不到啊,所以我给你看啊。”

我想,这份无奈的根源在于——

第一,现实世界不是电影,我们不可能在每一个重要时刻都在场。

所以,从现实来说,我们本就不可能完全看见彼此,自然也就不能完全理解彼此。

第二,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过于理想的“完美同频状态”。

也就是,我们的爱,常常带有恐怖的控制欲。

我们常常在爱情、亲情、友情中,将对方理想化,渴望一个“完全懂我”、“完美适配”的对象,

但这个世界和你想象的不一样。

所以当下的爱永远不是你渴望的爱。

你和每一个现代人一样,永远活在爱的延迟满足中。

至于如何穿透悬置?

《一一》也许给出了两个答案。

第一,你不需要卖力的呼喊,而是接纳“不同频”,接纳“看不见”。

杨德昌其实在帮我们卸下负担:爱大多数时候注定悬置才是常态。

电影里,夫妻最终在阳台的沉默比年轻时热恋更珍贵,因为他们接受了“我永远无法100%懂你”的真相。

第二,你也可以用行动让悬置的爱落地。

就像你深夜加班回家,有人睡眼惺忪给你热了碗粥,谁都没说话,但粥的温度在说“我看见你的累”——爱的破悬往往发生在非语言层。

我不知道对不对,毕竟对于这个问题没有人能给出一个完美的答案。

因为每个时代的日常都差不多。
720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9天前
Ai对于个体最大的好处就是,它不接受模糊。

意思就是,一切模糊的东西都可以被具像化。

当你想真正澄清一个东西,你只要不停的对话,就能够知道它到底是什么。

跟它对话久了,一个人曾经含糊的表达和情绪会变得清晰。

你不再接受那些曾经模糊、混沌的描述。

因为一切模糊的情绪和表达,都可以被翻译为可解决的问题。

AI不会“假装听懂”,当我的描述模糊时,它会提出追问:

您能具体说明X的含义吗?

您指的是A场景还是B场景?”

也就是说,当你脑海里浮现出,“我觉得生活没意义”时,你的情绪是模糊的。

而经过AI的追问,你知道,你的问题是可以被清晰表达的。

“我每天重复加班,下班就睡觉、玩手机,我感觉自己失去生活的掌控感,我很焦虑”
02
橘子汽水配柠檬水
9天前
分享一些适合新手博主的选题关键词。

有几大类选题是经久不衰的,因为它们对应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比如睡眠问题,对应的是用户的生理需求。

比如赚钱、工作,对应的是用户的安全感需求。

比如社交、陪伴,对应的是用户的社交需求。

比如心理、情感,对应的是用户的尊重需求。

比如学习、自律、效率、时间管理,对应的是用户的自我实现需求。

任何一个年龄,任何一个人群,都逃离不了这些选题。

自然也延伸出了永远不会过时的选题库。

来自Deepseek 的分类——

一、 生存与发展保障类

赚钱/财富: 这是最基础也是最频繁的需求词,背后是对稳定生活、安全感及自由选择权的追求。

健康: 从“睡眠质量”、“减脂”到“体检项目”,健康是现代人最珍视的财富。

安全: 包含物理安全、数据隐私、网络安全、社区安全等具体维度。

工作/就业: 找到工作、保住工作、获得晋升、找到更好工作(“求推荐”)贯穿职场生涯。

二、 心理与情感需求类

快乐/开心/幸福: 这是终极目标,形式各异的娱乐和休闲活动本质都追求“快乐”。

减压/解压/放松: 在快节奏社会,如何舒缓焦虑已成日常课题。

爱/被爱: 从“交友软件”到“婚姻关系”,寻找和维系亲密关系是我们永恒的需求。

认可/尊重: 在社交媒体留言后刷新的焦虑、工作时渴望“被看见”,都源于此。

自信: “怎么提升自信”、“克服自卑”等话题在自我成长类社区高频出现。

三、 技能提升与个人成长类

学习: 掌握新技能(“学编程”、“考教资”)、学习资源(“免费课程”)、学习方法(“高效学习法”)。

提升/进步: 渴望在各个方面变得更好,能力更强,无论是工作技能还是生活品质。

效率: “时间管理”、“自律方法”、“提高效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高要求压力。

时间管理: 在忙碌生活中有效分配时间成了必备生存技能。

自律: “戒手机”、“坚持健身”的背后是对高效人生的渴望。

四、 人际关系与社会连接类

社交: 扩展人脉、维系关系、解决“社交恐惧”、“怎么聊天不冷场”。

陪伴: 对抗孤独,寻求情感联结(“哪里找同好”、“孤独感怎么排解”)。

理解/沟通: 与伴侣、家人、同事有效沟通化解冲突是人们永恒的挑战。

五、 生活质量与便捷类

方便/便捷: 推动外卖、网购、共享经济繁荣的核心驱动力。

优惠/省钱: 从“折扣券领取”到“信用卡活动”,精打细算是全民技能。

舒适: 涵盖居住环境、办公设施、交通工具等生活细节的体验提升。

信息: 如何从海量信息中“查找有效资料”、“如何辨别信息真伪”已成当代必备素养。

六、 体验与好奇心类

有趣: 打破日常单调,如周末“去哪玩更有趣”、“如何变得有趣”。

探索: 旅行、新店打卡、尝试小众爱好,满足对未知的好奇。

新事物/新鲜感: 害怕停滞的本能推动着从内容更新到穿搭潮流的追逐。

刺激: 适度挑战带来的兴奋感(游戏、极限运动、创业)。
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