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流俗地》和《路边野餐》的气质很像,因为它们都把季节作为一种人类情感的容器。
在这些作品里人类的感觉、知觉、记忆和情绪,总是和季节交织着。
比如热带/亚热带的文学,总是频繁出现炎热、窒息、苦闷、潮湿、下雨、昏昏欲睡的房间等意象。
这种意象融合起来,可以被称为“热带忧郁”或“南方美学”。
它常常作为一类作品的背景设定,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叙事氛围和情感基调。
路边野餐、流俗地、阿飞正传,不约而同地用到了这些意象。
在这些意象的交织下,营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呢?
首先时间感是粘稠的、缓慢的,这种炎热让人无力,行动迟滞,时间仿佛被拉长了。
这种物理上的缓慢,让一个人在心理上的沉思、回忆和情绪,有足够的时间来进行发酵。
其次,空间是封闭与渗透的,“昏昏欲睡的房间”是内部空间,但外界的湿热空气、雨水、窗外植物的气息却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来。
在这样的世界里,人物既被困于室内,又被外界牵引,内部与外部、自我与世界的边界变得模糊,正如记忆与现实的边界也常常模糊。
最后,身体感是强烈的,观众和读者能几乎“生理性”地感受到那种粘腻的汗湿、雨后的凉意、以及空气中植物腐败又生长的复杂气味。
这种强烈的身体感,让身体常常先于理性记住了情感,情感变得无比具体和可感知。
尤其是下雨这个意象,密集地出现在记忆里,就像流俗地里写到的那样——
“因为雨下的频繁,人生中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发生的,那些记忆如今被掀开来,感觉依然湿淋淋,即使干了,也像泡了水的书本一样,纸张全荡起波纹,难以平复。”
在她的描述里,雨季不仅是自然现象,更成为承载记忆与情绪的容器。
那些潮湿、闷热的意象之所以反复出现,是因为它们已经内化成人类心理的一部分。
我们爱的也许不只是雨季,而是任何情绪在雨季都是允许的。
同样,任何情绪也都是像雨后的潮湿一样,挥之不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