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的宏大叙事和战争背后,是一个个被沦为“前置仓”和“中央厨房”,被突发订单搞的人仰马翻的商家。
对实体商家而言,一个常识是,由于边际成本的存在,无法预测的突发订单其实是灾难,而不是利润。
而在边际成本为零的平台视角,这些只是冷冰冰的“履约成本”,而不是数据看板背后一个个被精算好的平台费用倒逼利润率,活在生死线上的商家。
平台的话语逻辑是: 我们帮助商家获取了更多订单。而丝毫不提在差异化定价和算法加持之下,这个综合获客成本实际已经高出天际,压缩的利润最终又被转嫁给消费者,最后大家拼的是哪些餐能保证出餐率和压缩成本,而非怎样做的更好吃。这种无限压榨下,我甚至想到了当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来由,距离这样的事件,或许只差一个放弃下限的玩家。
当然,很多人的逻辑是,平台费是替代了房租,以前你入驻大客流的商业地段也是要支付很大一部分房租来换取流量的。没错,以前我也持这个观点,但今天有所变化,因为商业地块的业主可不会动态给你调整房租,要求你参加补贴,以及好的商业地块虽然稀缺,但也没办法构成绝对的垄断和流量分配上的强控。
看看撤离的manus们,再看看这种低质“大战”,和扮演救世主的平台们,以及没有赢家的所谓战场,只有一声叹息。
还有一个个坐在冷气房里侃侃而谈的科技媒体们,但凡跑到线下跟个店坐一天,也会有更丰富的结论。而不是天天把产业和宏大叙事挂在嘴上,咱们接点地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