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朱峰me
1k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创业者
朱峰me
16天前
B站是有什么大病么?换了几十个号发邮件要合作,问题是我们邮件回复了,就没人理了。你们B站是对电子邮件这东西有啥误解么?当鸡毛信用?

另外,我们不做“视频播客”。
31
朱峰me
18天前
上周,又是一年RTE大会,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参与了,做了直播,做了闪电访谈,做了播客,跟开发者们聊的非常开心。过去一年,其实我一直不太确定AI应用的爆发到底能不能来,所谓爆发,不是舆论面和媒体的爆发,而是真实应用的广泛落地。这次大会让我们有了更切实的感受,即,AI先带来的恐怕不是应用爆发,而是对既有产品改造、创新的爆发。AI应用本身,不是重点,重点是AI对既有产业的赋能提效和改造。直播视频播客三样传播一起搞,现场太忙了,忙到我这一星期才缓过来,也没拍多少照片,也辛苦我们的小伙伴,半夜还在跟我撤展收设备。

传统产业与AI的“沟壑”还很深,深到只要把你理解的AI能力,释放出1%给到传统从业者,他们就能为此买单付费,因为AI确实给他们的业务带来了切实的回报和提效,这是能算出来的账,在可预测的未来两年,这还是个巨大的利基市场,而与先前几次创新范式的变革不同,这次考验的不是你的编码能力,而是执行力和落地能力。

最近在尝试用AI帮助线下生意做业态调改,用AI替代了此前的人工经验。帮助线下商业引入利润相对高,但由于以前非常依赖人员经验,所以很难落地的经营品类。测试起来是跑的通的,几乎是被老板们反向PUA的干,线下低迷的大环境下,他们太需要经验、效率和变化了,而AI,应该是可以帮助到他们的。
00
朱峰me
2月前
上个周末,在天津谷歌开发者社区 Vibe Coding 技术分享会上做了一个开场。总结了一下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有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创新的“从0到1”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我们都听过那句经典的调侃:“我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这句话背后,其实并不是在讽刺谁,而是创新的高昂门槛。一个想法要落地,哪怕只是为了验证其可行性的最小化产品(MVP),也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你需要一位甚至多位工程师,投入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 。你需要定义API、开发前端、搭建后端、部署数据库……每一个环节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而程序员也是要计算机会成本的,所以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大量的创新想法,在萌芽阶段就因为过高的试错成本而被放弃。 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背景的传统行业从业者,或者资源有限的小团队而言,将一个业务构想付诸实践,几乎是遥不可及的。

今天,AI编程的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写这个等式。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种变革的深刻程度,堪比当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跃迁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因为它解放了“地点”,让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从而引爆了用户体量和应用场景的指数级增长

而AI编程,则是在解放“创造”的门槛。

过去,将业务需求翻译成可执行的代码,需要一位月薪数万的全栈工程师 。现在,这个角色的部分职能,可以由每月花费200美金的AI工具来承担

这意味着,创新的起点被前所未有地拉低了。产品经理、业务专家,甚至任何一个有清晰想法的人,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让AI生成一个可运行的业务原型 。验证一个想法的成本,从“数周的人力”骤降至“数小时的算力”。

这就是我所说的“范式跃迁”:商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资源密集型”转向“创意密集型”。

当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时,最大的机会往往存在于“认知差”之中 。今天,我们这些身处科技行业的人,与广大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

我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曾帮助一家线下餐馆,利用AI来做经营分析。这家店很多订单都是手写的菜谱,在过去完全无法进行数据化管理 。而现在,AI不仅能识别这些手写订单,还能结合历史销售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令人意外的结论:每逢下雨天,“水煮肉”这道菜的销量就会显著提升

这个小小的洞察,让老板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备货,降低食材损耗,提升利润 。在过去,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是大型连锁企业耗费巨资构建BI系统才能实现的核心优势 。而今天,AI将这种能力“民主化”了,让一家小餐馆也能享受到数据智能的红利

这个案例不是孤立的。它揭示了无数潜藏在传统行业中的机会。无论是餐饮、零售、制造还是服务业,都存在大量可以用AI进行优化和创新的环节。

而我们的机会,正是去做那个价值的连接者。我们懂技术,我们理解AI的能力边界。只要我们愿意深入到这些传统业务场景中去,就能发现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其实,AI编程的浪潮,并不是要取代程序员。恰恰相反,它为技术从业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除了核心生产系统、高并发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我们专业的工程师来保障其稳定和高效 ,与此同时,AI赋予了我们一种新的能力——快速将业务洞察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

这是一个时代的跃迁 。我们不应该仅仅将AI视为一个提升编码效率的工具,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撬动业务创新的杠杆。走出去,去了解真实世界的需求,用AI帮助那些传统业务释放新的活力,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技术人面临的,最激动人心的机遇。
02
朱峰me
3月前
基于真实行为的线下消费决策,其实一直都没有被真正重视。08年我第一个创业项目就尝试做这件事,扫街+数据采集,当然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只能用实体会员卡+POS机具来实现,后来有了WiFi,就用路由器采集数据,再后来又放大采集POS数据做BI能力。

当时口碑被阿里收购,还是惊了我一下的,因为我担心他们会做这个方向,但是还好没有。今天,这个“传统”领域又被重视起来了,是好事。商业智能的未来还是在赋能线下,而不是线上的各种仅退款。(具体原因回头可能回录一期节目分享)

导航切入做这件事,我感觉可能还有些问题,比如其实常去的店不会被经常导航,或者说会有很多送货员、外卖员数据的干扰,不知道是怎样解决的,持续关注中,且看好开放能力给下游带来的巨大价值。

有趣的是,这个公众号的文案,都跟我当年那个项目有些类似,真是兜兜转转,大家视线又回来了 😂

“高德扫街榜”发布,全力支持线下消费

10
朱峰me
3月前
经听友反馈,我们发现在阿里平台有个别店家冒用《津津有味》节目的Logo和名字开店,特此声明这类店铺与我们无关,请大家切勿轻信下单。目前我们已经由法务跟进此事。
61
朱峰me
4月前
组织谷歌开发者社区的第12年,很高兴又跟全球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昨天晚上录了一期节目,还挺有感触,从会CURD就能高薪的红利时代,到今天AI普惠化,大家开始真正用AI赋能传统行业得后技术时代,Google、GDG在这个过程中从没有缺席,无论是帮助程序员成长,还是帮助每位希望用AI助力自己业务的非技术领域人士,目力可及的12年里,大家做了无数努力。很多人只知道“Google退出中国”,但不知道的是,相关技术标准、前瞻性尝试其实一直都以开发者社群、技术活动的形式留在大家身边。我们在全球各地的同事都在用爱发电,确保每季度、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技术分享活动给到大家。甚至每年最后一个季度在全球同步开始的Devfest活动,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技术会议,没有之一。

GDG在中国已经覆盖了几十个城市,欢迎大家就近加入我们,最近还升级了中国谷歌开发者的公众号和相关系统,相信以后用起来会更容易(甚至支持了微信账号登录)。

今年,我们天津GDG还吸收了包括白宦成、亿人科技在内的很多新鲜血液作为组织者和企业合作方,​希望下一个12年,大家都还在。
00
朱峰me
4月前
关于AI写代码,确实很难完全替代人类编程,这是共识没错。但在需求侧,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既然AI不能帮我完成所有功能,那么我就只选择AI可以完成的功能去做,然后等着AI迭代升级。而不是再去雇个程序员,去完成那20% AI写不好的代码。特别是对于前端,这是个挺要命的失业倾向 ...
10
朱峰me
5月前
平台的宏大叙事和战争背后,是一个个被沦为“前置仓”和“中央厨房”,被突发订单搞的人仰马翻的商家。

对实体商家而言,一个常识是,由于边际成本的存在,无法预测的突发订单其实是灾难,而不是利润。

而在边际成本为零的平台视角,这些只是冷冰冰的“履约成本”,而不是数据看板背后一个个被精算好的平台费用倒逼利润率,活在生死线上的商家。

平台的话语逻辑是: 我们帮助商家获取了更多订单。而丝毫不提在差异化定价和算法加持之下,这个综合获客成本实际已经高出天际,压缩的利润最终又被转嫁给消费者,最后大家拼的是哪些餐能保证出餐率和压缩成本,而非怎样做的更好吃。这种无限压榨下,我甚至想到了当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来由,距离这样的事件,或许只差一个放弃下限的玩家。

当然,很多人的逻辑是,平台费是替代了房租,以前你入驻大客流的商业地段也是要支付很大一部分房租来换取流量的。没错,以前我也持这个观点,但今天有所变化,因为商业地块的业主可不会动态给你调整房租,要求你参加补贴,以及好的商业地块虽然稀缺,但也没办法构成绝对的垄断和流量分配上的强控。

​看看撤离的manus们,再看看这种低质“大战”,和扮演救世主的平台们,以及没有赢家的所谓战场,只有一声叹息。

还有一个个坐在冷气房里侃侃而谈的科技媒体们,但凡跑到线下跟个店坐一天,也会有更丰富的结论。而不是天天把产业和宏大叙事挂在嘴上,咱们接点地气吧。
111
朱峰me
5月前
会做播客,也会尝试视频。视频播客?算了算了。海外视频播客火,不一定国内也适用,体量不同,平台也不同,文化亦有别。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