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朱峰me
1k关注3k被关注5夸夸
创业者
朱峰me
12天前
上个周末,在天津谷歌开发者社区 Vibe Coding 技术分享会上做了一个开场。总结了一下观点,分享给大家,希望有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创新的“从0到1”是一件极其昂贵的事情。我们都听过那句经典的调侃:“我有一个绝妙的想法,就差一个程序员了”

这句话背后,其实并不是在讽刺谁,而是创新的高昂门槛。一个想法要落地,哪怕只是为了验证其可行性的最小化产品(MVP),也意味着巨大的前期投入。你需要一位甚至多位工程师,投入数周乃至数月的时间 。你需要定义API、开发前端、搭建后端、部署数据库……每一个环节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本

而程序员也是要计算机会成本的,所以这种模式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大量的创新想法,在萌芽阶段就因为过高的试错成本而被放弃。 特别是对于那些缺乏技术背景的传统行业从业者,或者资源有限的小团队而言,将一个业务构想付诸实践,几乎是遥不可及的。

今天,AI编程的成熟,正在从根本上改写这个等式。

我有一个强烈的感受,这种变革的深刻程度,堪比当年“从PC互联网到移动互联网”的跃迁 。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是因为它解放了“地点”,让用户随时随地接入网络,从而引爆了用户体量和应用场景的指数级增长

而AI编程,则是在解放“创造”的门槛。

过去,将业务需求翻译成可执行的代码,需要一位月薪数万的全栈工程师 。现在,这个角色的部分职能,可以由每月花费200美金的AI工具来承担

这意味着,创新的起点被前所未有地拉低了。产品经理、业务专家,甚至任何一个有清晰想法的人,都可以通过自然语言描述,让AI生成一个可运行的业务原型 。验证一个想法的成本,从“数周的人力”骤降至“数小时的算力”。

这就是我所说的“范式跃迁”:商业创新的核心驱动力,正在从“资源密集型”转向“创意密集型”。

当一个颠覆性的技术出现时,最大的机会往往存在于“认知差”之中 。今天,我们这些身处科技行业的人,与广大传统行业的从业者之间,就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

我举了一个真实的例子:

我们曾帮助一家线下餐馆,利用AI来做经营分析。这家店很多订单都是手写的菜谱,在过去完全无法进行数据化管理 。而现在,AI不仅能识别这些手写订单,还能结合历史销售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最终得出一个令人意外的结论:每逢下雨天,“水煮肉”这道菜的销量就会显著提升

这个小小的洞察,让老板可以根据天气预报提前备货,降低食材损耗,提升利润 。在过去,这种基于数据分析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是大型连锁企业耗费巨资构建BI系统才能实现的核心优势 。而今天,AI将这种能力“民主化”了,让一家小餐馆也能享受到数据智能的红利

这个案例不是孤立的。它揭示了无数潜藏在传统行业中的机会。无论是餐饮、零售、制造还是服务业,都存在大量可以用AI进行优化和创新的环节。

而我们的机会,正是去做那个价值的连接者。我们懂技术,我们理解AI的能力边界。只要我们愿意深入到这些传统业务场景中去,就能发现并创造出巨大的价值。

其实,AI编程的浪潮,并不是要取代程序员。恰恰相反,它为技术从业者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除了核心生产系统、高并发业务,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依然需要我们专业的工程师来保障其稳定和高效 ,与此同时,AI赋予了我们一种新的能力——快速将业务洞察转化为实际产品的能力。

这是一个时代的跃迁 。我们不应该仅仅将AI视为一个提升编码效率的工具,更应该把它看作是撬动业务创新的杠杆。走出去,去了解真实世界的需求,用AI帮助那些传统业务释放新的活力,这或许是我们这一代技术人面临的,最激动人心的机遇。
01
朱峰me
1月前
基于真实行为的线下消费决策,其实一直都没有被真正重视。08年我第一个创业项目就尝试做这件事,扫街+数据采集,当然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只能用实体会员卡+POS机具来实现,后来有了WiFi,就用路由器采集数据,再后来又放大采集POS数据做BI能力。

当时口碑被阿里收购,还是惊了我一下的,因为我担心他们会做这个方向,但是还好没有。今天,这个“传统”领域又被重视起来了,是好事。商业智能的未来还是在赋能线下,而不是线上的各种仅退款。(具体原因回头可能回录一期节目分享)

导航切入做这件事,我感觉可能还有些问题,比如其实常去的店不会被经常导航,或者说会有很多送货员、外卖员数据的干扰,不知道是怎样解决的,持续关注中,且看好开放能力给下游带来的巨大价值。

有趣的是,这个公众号的文案,都跟我当年那个项目有些类似,真是兜兜转转,大家视线又回来了 😂

“高德扫街榜”发布,全力支持线下消费

10
朱峰me
1月前
经听友反馈,我们发现在阿里平台有个别店家冒用《津津有味》节目的Logo和名字开店,特此声明这类店铺与我们无关,请大家切勿轻信下单。目前我们已经由法务跟进此事。
61
朱峰me
2月前
组织谷歌开发者社区的第12年,很高兴又跟全球的小伙伴聚在一起。昨天晚上录了一期节目,还挺有感触,从会CURD就能高薪的红利时代,到今天AI普惠化,大家开始真正用AI赋能传统行业得后技术时代,Google、GDG在这个过程中从没有缺席,无论是帮助程序员成长,还是帮助每位希望用AI助力自己业务的非技术领域人士,目力可及的12年里,大家做了无数努力。很多人只知道“Google退出中国”,但不知道的是,相关技术标准、前瞻性尝试其实一直都以开发者社群、技术活动的形式留在大家身边。我们在全球各地的同事都在用爱发电,确保每季度、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技术分享活动给到大家。甚至每年最后一个季度在全球同步开始的Devfest活动,已经成为全球规模最大、参与人数最多的技术会议,没有之一。

GDG在中国已经覆盖了几十个城市,欢迎大家就近加入我们,最近还升级了中国谷歌开发者的公众号和相关系统,相信以后用起来会更容易(甚至支持了微信账号登录)。

今年,我们天津GDG还吸收了包括白宦成、亿人科技在内的很多新鲜血液作为组织者和企业合作方,​希望下一个12年,大家都还在。
00
朱峰me
2月前
关于AI写代码,确实很难完全替代人类编程,这是共识没错。但在需求侧,一个更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既然AI不能帮我完成所有功能,那么我就只选择AI可以完成的功能去做,然后等着AI迭代升级。而不是再去雇个程序员,去完成那20% AI写不好的代码。特别是对于前端,这是个挺要命的失业倾向 ...
10
朱峰me
3月前
平台的宏大叙事和战争背后,是一个个被沦为“前置仓”和“中央厨房”,被突发订单搞的人仰马翻的商家。

对实体商家而言,一个常识是,由于边际成本的存在,无法预测的突发订单其实是灾难,而不是利润。

而在边际成本为零的平台视角,这些只是冷冰冰的“履约成本”,而不是数据看板背后一个个被精算好的平台费用倒逼利润率,活在生死线上的商家。

平台的话语逻辑是: 我们帮助商家获取了更多订单。而丝毫不提在差异化定价和算法加持之下,这个综合获客成本实际已经高出天际,压缩的利润最终又被转嫁给消费者,最后大家拼的是哪些餐能保证出餐率和压缩成本,而非怎样做的更好吃。这种无限压榨下,我甚至想到了当年三聚氰胺事件的来由,距离这样的事件,或许只差一个放弃下限的玩家。

当然,很多人的逻辑是,平台费是替代了房租,以前你入驻大客流的商业地段也是要支付很大一部分房租来换取流量的。没错,以前我也持这个观点,但今天有所变化,因为商业地块的业主可不会动态给你调整房租,要求你参加补贴,以及好的商业地块虽然稀缺,但也没办法构成绝对的垄断和流量分配上的强控。

​看看撤离的manus们,再看看这种低质“大战”,和扮演救世主的平台们,以及没有赢家的所谓战场,只有一声叹息。

还有一个个坐在冷气房里侃侃而谈的科技媒体们,但凡跑到线下跟个店坐一天,也会有更丰富的结论。而不是天天把产业和宏大叙事挂在嘴上,咱们接点地气吧。
111
朱峰me
3月前
会做播客,也会尝试视频。视频播客?算了算了。海外视频播客火,不一定国内也适用,体量不同,平台也不同,文化亦有别。
41
朱峰me
3月前
跟着关博蹭电影又蹭饭的一天,刚回到天津。

​倒不是想说电影,想说说今天的外卖大战奇遇记,中午到了影城,发现KFC已爆单,各种劝来店的客人别买了,因为外卖做不完了。回来路上,又在北苑路差点撞到两个明显是新手的外卖员,而那时,已经是夜间11点了。

​互联网做了25年,此前从不觉得这25年间我们的互联网经济有啥问题,哪怕是大家诟病的平台经济,因为他在特殊的大环境下掀了桌子,起到了重新配置资源的作用,给大家提供了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但今天,我有些不同观点。

​在互联网用户增量已经停滞的今天,靠低价、补贴争夺用户,还有多大的意义?没错,对新起平台自身有意义,但这种低质竞争带来的是长久的用户和客户,还是补贴后的一地鸡毛,补贴一停,大家该干嘛干嘛,我不想猜,但如果一定要猜,我想大概是后者,因为太多前车之鉴,平台的基因很难用补贴去改变,你一卖数码产品的,搞了外卖,最后你就能靠着补贴变外卖巨头打死美团了?有这先例?

​更何况,今天的补贴更多是在牺牲商家利益,在你不干就有你好看的威逼利诱下,让商家配合,而商家为了订单,不得不牺牲利润和发展的结果,最后呢,看起来很美的即时零售,其实是拿着流量要挟商家,让商家变身平台的”前置仓”,无论你多想做好自己的店,最后也成了在算法和比价下的平台打工人。没错,即时零售概念很美,但是有没有想过,这里的红利都让平台赚了,商家则成了美丽概念下,靠着流量指挥棒敲打的人矿。

​我很难想,KFC都能在这种压力下,赶走到店客人去满足平台爆单的外卖,那更小的店呢?他们还有精力和足够的利润去升级产品、研究怎么服务好客人么?预制菜和科技狠活不香么?

更别提今天的涮肉。拿着二维码死命让我们扫码收藏打卡,我曾问过收藏打卡有什么用,老板说可以提高他们在平台的排名,我问老板,这收藏完了你也联系不到我啊,老板说,我们顾不上这么多,我们只想提高排名,就十分荒谬——店家帮平台积累用户,只是为了提高排名。而打卡的用户不是归店家的,店家甚至连我是谁都不知道,用户是平台的,转眼平台就把在同业打卡过的“精准”用户,卖给了愿意支付更多推广费用的隔壁涮肉。

​对没错,我们这波人都是互联网红利的既得利益者,靠着红利买房买车娶媳妇嫁老公(甚至不止一次)。但走到今天,但凡有点理想主义的朋友,都在摇头。我们本不该如此的,我们这帮老登年少时的创业理想难道是这样的么?显然不是,细想又哭笑不得。

最后,增量放缓之下,平台经济我觉得要进入下半场了,传统打法和内卷竞争不一定好使,而最终​打败平台的,一定不是另一个平台。
81
朱峰me
3月前
最近好多朋友在聊关于平台的问题,一种观点是平台(饿了么,美团,淘宝京东大众点评之类的)是恶龙,应该极力避免被平台“操控”,另外一种是应该拥抱平台,因为平台给了自己触及不到的资源和流量,只能“依赖”平台才能把生意做下去。

​借之前的经历说说我的感受,2008年做了一个地方社区,当时没有移动互联网,也没用快递,更没有各种平台,连支付都是传统的刷卡或者现金,那依赖物流和支付分成数据的生意就不做了么?显然不是,没有物流快递就跟线下商家合作做线下的“分赃点”,没有支付和返点记账就跟银联商务合作让他们的pos机支持我们的会员卡积分,用这个积分做闭环实现分成。

所以,并不是说当年没有平台,很多生意就做不成了,而且往往通过创新,还给合作方带来了额外的客源和收入,我觉得,这里有个鸡和蛋的问题,平台的出现,是简化了这个生意逻辑,而不是平台发明了生意本身。

​而反过来,今天我们能完全依赖平台么?似乎也不能,平台的天然垄断能力,给商家带来的额外成本和客户损耗其实在今天越来越高,怎么强化内在的运营能力,留着客人,既不是把平台说成恶龙,也不是完全把命根子交给平台,是今天的课题。

​后来这个会员卡项目在网站被收购时没有一起卖掉,因为对方看的是社区用户,不是这个“将来的生意”,所以再后来,我们俩创始人一个去做了商场pos数据分析,我则把这个CRM的逻辑放在了WiFi路由器上,就是后来的JooMe,都还做的不错,也证明了当时的商业模式没想错。

​所以,我觉得怎么因势利导,借今天的现状看未来的生意是挺重要的,而不是盲目的二极管思维,去全然否定和全然交托。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