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钟平
278关注948被关注0夸夸
新世相副总裁📝📹
是文化行业,也是内容行业从业者
🌊够呛能改变潮水的方向,但可以试试。
联系交流wechat:frankyzp
ESTP
置顶
钟平
2年前
奇妙的缘分,曾受马家辉老师@马家辉 的影响,承蒙锵锵凤凰各类内容价值观启蒙,回过头给Professor马在香港的学生介绍过去十年自己做内容和给品牌做内容的微小经验。远方的世界和无尽的人们真是都与我们相关。够呛能改变,但来一起来试试吧🏄‍♂️🌊。那天讲完下雪了。瑞雪兆丰年,大家能赚钱!元宵节快乐!年终于过完了😁
60
钟平
7天前
脉脉绝了。把记者编辑放在运营客服一类,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有记者群起攻之吗😆
10
钟平
13天前
倒计时1天 今天是来干活的朋友们,明天是来玩儿的朋友们,后天是来领奖的朋友们~
#阿那亚#新世相出版朋友节 一起在工作中迷失自己😁
01:17
00
钟平
15天前
社交媒体这些个舆论有时候真是挺疯。vogue活动邀请的不到场嘉宾,拍了请假的的趣味视频,挺好的创意,这也能有人从黑的角度来想。真犯不着吧,大家多一点善意吧,这撕裂社会环境,干点啥能让大家多点善意?😂
60
钟平
20天前
过去娱乐节目 民生节目的平替。平替效率最高的操作。但好像也没法儿说是全民级的。不过找到了可持续的生产方式。但有一个抓马的点,高亮,声音大,他自己不能忍受的平台机制变化,他们的视频都有……😂。长看真的挺难受

AI产品黄叔: 为什么影视飓风的内容总能爆火? 当罗永浩问Tim,持续进步的原因是什么时,Tim的回答并非技术、设备或者创意。 他说:“其实我觉得自媒体最大的修炼的点是大众情绪感知。你必须能感知大众的情绪,你才可以获得增长。” 这句话,揭示了顶级内容玩家与普通创作者之间的根本分野。 大部分人依赖灵感和直觉,而Tim已经将“感知情绪”这件事,变成了一套可以执行的系统。 他把这套方法论总结为“四象限矩阵”和“短视频合集”理论。 很多创作者都有一个拧巴的状态:用心做的内容没人看,随便拍的反而火了。这背后是创作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一种常见的陷阱——“自我感动”。 Tim在访谈里提到了一个尖锐的理论:“做蠢事赢蠢奖(do stupid things win stupid prizes)”。 “你不用指望把头伸进马桶去探索马桶的抽水速度,能够获得诺贝尔奖,只会闷死在里面…很多人会花很大的心思去做一个自我感动的东西,只有8000的播放。” 这种“自嗨式”创作,本质上是对观众情绪的误判或漠视。 Tim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的转折点来自于父亲的一个建议:“你得从一开始就记录你账号的粉丝量是怎么增长的,每个月写一个报告。” 这个建议,让Tim从一个纯粹的创作者,开始转变为一个用数据来理解大众的内容产品经理。而他感知大众情绪的系统,也由此建立起来。 我将影视飓风的内容增长飞轮,拆解为三个核心策略: 策略一:用“四象限矩阵”实现用户全覆盖 单一账号的内容定位,天花板是可见的。为了打破这个瓶颈,影视飓风建立了一个精巧的内容矩阵。 Tim这样分解他的布局:“长视频、短视频是一个X轴,然后专业和大众是Y轴,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对应的账号。我的目的就是把四个象限全部都吃透。” 这个矩阵是这样构成的: 专业 x 长视频:这是影视飓风主号。内容精良、信息密度高,负责建立行业标杆和品牌深度,吸引核心粉丝。 大众 x 长视频:这是**“模型师老原儿”**等账号(早期叫“亿点点”)。选题极其抓人眼球,比如《我熬夜48小时,大脑会发生什么?》、《我把同事送去割痔疮》,负责破圈,获取海量泛用户的关注。Tim透露,这类账号的播放量“比影视飓风还要高很多”。 专业 x 短视频:这是他们的短片账号。专门制作冲击奥斯卡等国际奖项的艺术短片,负责拔高品牌调性,探索内容的上限。 大众 x 短视频:这是一些体验类账号。内容更轻快、更碎片化,负责跟上短视频平台的节奏,保持高频互动和用户粘性。 这个矩阵的厉害之处在于,不同的账号承担不同的战略目的,有的负责“名声”,有的负责“流量”,有的负责“未来”,形成了一个能覆盖不同用户圈层、互相补充、抗风险能力极强的生态。 策略二:用“全球化信息源”制造认知差 好的选题从哪里来?大部分人刷抖音、看热榜,而Tim的“情报网络”是全球化的。 “我有非常特殊的信息输入渠道…全球各个地方的Reddit论坛,那些各种地方很多奇怪的论坛,不可能有人看到,我会去看,我会吸收他们在讨论什么,然后把它转化并且变成更有意思的内容。” 这解释了为什么影视飓风的很多选题都具有开创性。当你的信息源比别人更广、更深、更前沿时,你就天然拥有了“认知差”优势。你可以把一个在海外小众极客圈里刚兴起的话题,用大众化的方式呈现给国内观众,这就是降维打击。 策略三:用“短视频合集”理论重构长视频 这是Tim内容方法论中最具颠覆性的一点。 他认为,比短视频更厉害的,是“把短视频拼成长视频的长视频合集”。 “车祸视频有很多人喜欢看,但是车祸集锦视频看的人更多。因为它不需要有滑动的这个操作,人是越来越懒的。” 这个洞察完全是反直觉的。它揭示了MrBeast这类顶级内容能够维持超高完播率的秘密。 Tim解释道:“以前长视频是花很长时间讲一件事,现在是长视频不断的转场给你讲八件事…(这个长视频)切成8段的话,每一段也都是成立的,都是一个短视频,然后拼起来的。” 这种创作方式,是把一个长视频,当作一个由数个“小爆款”组成的“爆款包”。每一个环节都经过精心设计,有独立的钩子、冲突和爽点,全程无尿点,用户的注意力被持续锁定。 这也是为什么影视飓风的《我把卫星送上天》这类视频能成功的底层逻辑。它不是一个平铺直叙的纪录片,而是一个包含了“悬念(能不能成功)”、“奇观(火箭发射)”、“知识(卫星原理)”等多个高刺激度环节的“体验合集”。 这套方法论的背后,是对平台推荐算法的深刻理解。 所有算法的核心,无非是几个关键指标:CTR(点击率) 和 AVD(平均观看时长)。 Tim的“四象限矩阵”和“全球化信息源”是为了保证选题足够吸引人,从而提高CTR。而“短视频合集”理论,则是为了在用户点击进来之后,最大限度地留住他们,拉高AVD。 当你的内容在这两个维度上都做到极致,平台就会把海量的流量灌给你。 当然,这套打法对团队的要求是极高的。 它需要工业化的制作能力、数据驱动的选题策划能力,以及对全球文化趋势的敏锐嗅觉。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内容作坊的范畴,更像是一个拥有强大中台支持的“内容产品公司”。 但Tim的思考方式,给所有创作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 不要做蠢事去赢一个蠢奖。 与其沉醉在自我感动中,抱怨观众不懂你,不如去真正理解观众的情绪,理解平台的语言。 你必须理解大众,但又不完全迎合大众,这才是顶级内容的平衡艺术。

00
钟平
21天前
还是很震惊于各个app,微博、抖音、小红书、淘宝等等,刻意制造的广告误操作跳转。就是设计你不小心就挑广告了。各大厂的kpi这一年是不是惊人的有压力。
微信似乎好一点点。微博现在出现了每次打开都要折返跳出广告,每次看微博评论不小心都会点到长得像广告的评论。
10
钟平
25天前
感觉Tim是新媒介环境里面,博主内容结构的风向标。感觉属于是博主内容的现代化了。 可以取代过去电视台的逻辑。 一个省级电视台收入和人员的上限过去能有多少,感觉影视飓风有希望
20
钟平
27天前
他家真可以,彩椒籽 我都带回家种出来了 哈哈哈哈

超级碗Alex.: 好羊肉是真有回甘,过去一天了还在回味。

10
钟平
1月前
一个疑问这种户外 算是破坏环境么?😂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