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一个行动上的巨人(全)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 富者曰:子何恃而往? 贫者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天下事,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以我们耳熟能详的一篇文言文开篇,来提醒我们,自小学始,学校、老师就已经告诉我们,如何做一个行动的巨人。只是我们那时候还小,不理解蜀之鄙的二僧,对我们人生的意义,只是把其视为老师刁难我们的一个背诵作业之一。
贫僧为何能先于富僧于南海还?为也。用近期特别流行的话术来说就是:出来混最重要的是什么,出来 。很简单的道理,你不出来,在家里怎么混社会? 在互联网做事,你不联网,搞个屁?找女朋友,整天围着程序员、土木工程转,怎么可能找的到?
无论你想做什么,先做,这是“如何从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变成一个行动上的巨人”第一要义,管他三七二十一,干起来,就甩开了90%的人。
而真正的变成开动的巨人,何其难,但我试着从自身的理解,说一说自己的思考。我不是一个空有上进心的人,也不是行动上的巨人,应该界于两者之间,更偏向于先去派,也是很多年倒逼的结果,或者说体会过行动带来的收获,体会过空想错失的机会和遗憾。
心态篇
最重要的一点:不要怕。
有胆量,是做任何事的核心必要项之一,为什么很多人做不成事?前怕狼后怕虎,做任何事之前,摆事实讲道理,列数据出图表,用一套一套的说辞,证明赚不了钱,那还赚个屁?!
职场上,也有很多赚到钱的高管,也有踩着狗屎运拿了期权,也有靠着一些重要岗位谋了一点儿私利,确实赚到了钱。但大部分,或者说99%的人,打工赚不到钱,所付出与所得,差的不是一星半点,肯定挣不到钱,大家内心也清楚的知晓而无动于衷,原因是,按时发工资的感觉太爽了,无论做的好与坏,大概率都能拿到90%的工资,就能交房租,还信用卡,买些自己盼了一个月的物件儿,和狐朋狗友们海醊畅饮,好像确实很爽。
正如《黑天鹅》的作者塔勒布所说:海洛因,碳水,月薪是三种最有害的成瘾物。习惯了工资,没有勇气从那种舒服的状态里跳出来,去忍受不知多久的创业黑暗期,才能熬到苦尽甘来。
自然,也就没有了做事的机会,因为怕,怕不稳定,怕没有固定收入,怕不赚钱,怕赔钱,怕未知,怕所有的不安全因素。
基于此,做任何事必须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不怕,把自己的心理障碍去除,没有包缚,一直往前。
不要过于乐观
很多人,包括我,突然想到一个点子时,会盲目的乐观,乐观到想入非非。比如说,闲来无事逛淘宝时,忽然看到一个产品,不知道是什么,看起来客单价不高,销量也不少,更重要的是自己没见过,说明大多数人没见过。表面看来,纯纯理想中的蓝海产品。
粗略搜索一下,看这产品到底是个什么,有多少商家在销售,大概利润有多少,一通操作下来,离自己的初判很近,兴奋的不能自己,开始想象自己凭着这个产品开店,赚钱,再复制,再更多产品,半年时间,基本可以利润50万,妥妥的人生赢家。
实则是,当你开始做了,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的问题。要么是这个产品有专利,所以卖的人少,要么就是受众小,不是大众产品,所以做的人少。要么可能有特殊渠道,网上的这些店主只是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 你贸然而入,实现不了你的发财梦,反而限入一个坑里不能自拔。
我们要勇于去做,但不要盲目的乐观,认为做一个事就一定能成,平常心的对待,我付出过,即使没有收获,也没有损失。
佛说因果,有因就会有果,实际从我们日常来说,因果是有的,只不过更多的情况是:因因因因果,或因因因因因因因因果。什么意思呢,我们并不是做一件事就带来结果,而是可能做了很多次事,前面多次累加才带来了后面的果。
不过于乐观,就是不要求有因即有果,才能平衡心态,持续做事。
不要频繁换
大多数人的通病,吃着碗里的占着锅里的,人性使然。我们更容易发现别人的好,而忽略自身的优势。
以电商举例,看到一个帖子,一个新品牌的饮料,2年卖出了15亿,利润极其高,产品极其稳定,这是一个无敌的项目,我也要去做。 看到有人卖牛肉酱,一小瓶将近20元,快递也便宜,产品也标准,利润也足够高,复购率也高,我也要去做。看到有人卖手串,一个手串成本10元,卖200 ,疯了的利润,我也要去做。
我们在小时候也学过狗熊掰棒子的童话故事:狗熊在玉米地里看到一个好的玉米,掰下来夹在腋下,又看到一个更好的,于是再掰下来仍然夹在腋下,可是此时上一个掰的玉米就掉了,仍然只有一个棒子。狗熊不断看着别的更好的玉米,于是就不断地掰下来夹在腋下,加一个的同时,上一个就掉了,最后辛苦了一夜的狗熊就带着唯一的一个玉米回家了。
这个童话故事说的很明确,狗熊总是放弃已得的玉米,最后也只得到了一个玉米。就和钱是赚出来的说法一样,他掰过了不少的玉米,相当于赚了很多钱,但最后都花了,都造了,都被通过各种形式流掉了,所以剩下的一直没有多少。
不要频繁换,看准一个事,看准一个项目,投入100%精力,成功的机率更高。
不要脸,不过多在意别人的看法
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说到:如果太在意别人的评价,我们就容易成为他人意志的奴隶。如果一个人太在意别人的赞美,那么伤害他或者安抚他就都能轻易做到。
我们在做一件事时,尤其是起步阶段,太在意别人的看法,极易被别人左右。做一个短视频账号,第一次直播上镜,一定是草草收场,毕竟这是一个难度很高的事。而有的人会不怀好意的提醒你:别搞了,你不是做视频的料。有人看你做起了副业,做起了视频账号,自己又不会做,或者不敢做,偷偷的用小号给你点了个举报,就怕你比别人更好。
这都是太正常不过的现象,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人们见不得周边的人脱离自己扬长而去,会想方设法的拉你一起,哪怕不是有意的。
所以,当你想做一件事,只要自己想好了,先做他三个月再说,先写100篇文章,管他有人看没人看,选发100个视频上去,管他有没有人点赞。需要的时候,找相对好的朋友点点赞赞,做做转发助助力,让朋友或领导帮你点评一下哪里好哪里不好怎么改进。不要藏头露尾好像做了见不得人的事,大大方方的。
任何事,都是从狗屁不是到金碧辉煌的,在狗屁不是的时候,不要在意别人的曲解和蔑视,在金碧辉煌的时候,也不要在意别的奉承和吹嘘。做自己的事,让别人说去吧。
不着急
冯唐《无所畏》中提到人生在世的九字真言:不着急,不害怕,不要脸。不着急,也是人的一大顶级思维。
春夏秋冬四季,春天播种,夏天浇水施肥,秋天收获,冬天敛藏。
你再急,四季不会越过,不可能在春天不播种,秋天就能收获。
「发大愿,迈小步,走远路,磕长头,不停顿,不着急」
不知在哪看到的句子,说到了心坎里。
还是那句话,文字能理解,只是现在的阶段,或者刚从大厂出来的阶段,还不能真正的静下来,真正的沉下来,还时不时的想挣大钱,挣快钱。
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一块一块,十块十块,一百一百。。。近阶段,不要总想着“万”为单位,还算靠谱。
定长期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事,持续的做,不断的解决小问题,还是持续的做,过程中的任何好与坏都不能阻止持续。
待续
方法篇。
马上去做。
很多非常小的事项,本身就已经是最小的执行项,出现了,或着突然想到了,马上去做,也就马上有了结果。而放一放可能又忘了,在以后的某个关键节点蹦出来,阻碍你的进展。
比如,你手里的产品标签用完了,需要打出来提前备好,以便发货时直接拿出来用。而你手里正在写着文章,想写完再去打标签。结果大概率会忘掉。
第二天有一个着急的单子,马上要到截止时间了,你发现标签没有,现打已经来不及了,只能等到第二天才能把货发走。结果客户很急,眼见你没有发货,马上找了另一家供应商下单,你的订单自然泡汤了。
有时一些小事,大多数是一些极容易忘记的事,却是不可或缺的。这个时候,我的做法时,宁可停掉手里的工作,也要把突然想到的事解决掉,不留后患。
曾国藩读书有一个方法,叫读书不二,意思是说,在读一本书的时候,不读完,就永远不读下一本,逼着自己一件一件的把书读完,把事做完。但对于我们日常行为来说,做事不二,大多数情况下并不适用,因为我们每个人没有那么多的大事,围绕身边的,全是琐事,全是小事。如果你秉承做事不二的原则,会经常忘记,也会导致效率不够高。
比如,正在测算一个数据,可能还需要一到两个小时的时间,突然想到充电宝没电了,而下午很可能要外出。这时,你是继续做测算,还是抽出一分钟或五分钟把充电宝充上电? 我的做法是想到就去做,小事不做就会耽搁成大事。而正在做的事,有时通过切换,还能达到放松的效果。
最小化单位执行项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天下难事,必做于易。这是一句至理金句,出自曾国藩,不用解释,就是字面意思。然这一句话包含的力量和深度,足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天下大事,更多是在底层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刚刚开过的两会,无论从经济,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都会对未来一年甚至十年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如此之大事,也必须会细分到一个一个的小项,分到省区县乡镇,落实到每一个人身上。大如国家大事,必然归到柴米油盐,归到人生的各处细节。
我们经常性的,习惯于立flag,定目标,动辄一个月减肥20斤,一年背3000单词,一年赚到100万。当我们立下这个目标的时候,很多人会很茫然,因为这个目标没有可执行性,没有可操作性,不知道如何入手。
我们必须拆解到,看到这个目标的时候,我就知道要做什么。
一个月减肥20斤,这个有点扯,能达到,却并不会有好结果。所以,我们以减肥10斤为目标。
减肥只有两步,管住嘴,迈开腿。管住嘴占到70%,迈开腿占30%。于是定下如下的策略:
第一周:午餐减至70%,晚餐减至50%,不吃油炸食品,不吃零食,不喝奶茶。每天慢跑3公里
第二周:午餐减至50%,晚餐减至30%,不吃油炸食品,不吃零食,不喝奶茶。每天慢跑3公里
第三周:午餐减至50%,晚餐减至20%,不吃油炸食品,不吃零食,不喝奶茶。每天慢跑5公里
第四周:午餐减至50%,晚餐减至20%,不吃油炸食品,不吃零食,不喝奶茶。每天慢跑5公里
以这种方法,没有多少痛苦,达成概率有多少,80%。我曾经试过,执行的并不彻底,一个月减了8斤,在基本无痛苦的前提下。
再比如做俯卧撑,人们动不动就直接来个100个,结果20个没做完就趴那了,你做不到。与其这样,不如一天做5个,趴下就做,每天都可以做到。当你毫不费力时,再涨到10人,你会发现,两个月后你至少可以做到50个。已经超过99%的人。
待办清单
当你想做的事多了,靠脑子是记不住的,靠习惯是靠不住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老话如是说,你当如是做。不要总觉得这个行为比较low ,真正的强者,真正的大拿,都有记录的习惯,都有待办清单。只是有的大佬都有秘书,所有的待办清单都是由他们去整理协调的。
而我们作为个体,就需要把自己的待办事项梳理的井井有条。
每天重复性要做什么,比如写作,比如做眼保健操,比如提肛运动,都是极小的事,如果你不列到待办里,你任何一个再小的习惯,都会被忘掉。但凡正向的事项,都需要精力去维持,而负向的消耗,则需要精力去控制,你不花精力,负向的引导力强大于正向几倍十几倍,根本招架不住。 当你犹豫打一局王者,还是写一篇文章时,哪个胜算更大,99.9999%是王者,不要过高的高估自己,都是凡人。
做好日常的待办清单,有助于培养习惯。
做好年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有助于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项事半功倍。
当你有明确的待办事项时,你遇到不知所措,不知该干什么时,打开待办就有明确的方向指引,就不会被情绪左右。就向游戏里的指引线,告诉你往哪去,你就不会迷茫。
从最简陋开始
我们任何一个人,都习惯于把事情搞的很宏大,恨不得还在念头里的时候,就已经想到上市并登录富豪排行榜了。
当突然想学摄影的时候,先买相机,买各种配件,买各种教程、培训,花了三五万,照片没拍一张。一个月过去,终于开始拍照了,拍了两张发现水的不行,又开始埋怨:我投入这么多,学了这么多,咋还是这样?可能就没这个天赋吧,算了,不拍了。
看了你的所做所为,老天爷都没脾气。
你想学摄影,最正确的方法是什么? 拿出手机就开始拍,一天拍十张,先拍出一个月,再拍出一个月,再拍出一个月。三个月之后你大概能拍上千张照片,如果你还是老样子,说明你真是对摄影无感,放弃是最好的选择。但99%的人根本不需要谈天赋,做就是了。
我想做一个短视频账号,于是满网找教程,找培训,找陪跑,到处参加各种大会,三个月过去,自己账号都没注册下来,搞毛呀?
打开自己的抖音,点击下面的加号,随手一拍,一个短视频不就出来了吗?你担心太差,别人会笑话你。亲,你想多了,没人能看到你的视频。所以,你就去可劲儿的拍,先拍出100个,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
与当前比较流行的说法,最小MVP原则思维类似。所谓最小MVP原则,即为“最小化可行产品”,是一种产品开发策略,它的核心理念是:在最短的时间内,用最少的资源,构建出一个能够满足目标市场核心需求的产品原型。 这个原型不追求完美,不包含所有潜在的功能和特性,但它必须足够有效,能够让用户体验到产品的核心价值。
周鸿袆也曾说过,采用“小步快跑,循序渐进,不断试错”的思路,快速的做成一个产品,先不要考虑其他,让他跑起来,然后在不断改进,当其达到一个可复制的节点,就可以通过费用、规模去扩大,迅速占领市场。
工具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工具,事半功倍,熟练的使用工具,可以让你的执行力爆表。
但工具宜精不宜多,不要陷入工具的泥潭里,整天因为选择哪个工具而纠结,反倒忘记了自己的初衷。
对于工具,我主要用以下几个。
笔记本,我每年用一个笔记本,作为一年的工作事项记录,这个笔记本里,什么都记,什么都画,有计划,有执行,有想法。任何想到的问题,灵感一现,全都记到本子里,以周为单位再往电脑上记存。
钉钉,是我的主要待办清单工具。因为之前公司的办公软件是钉钉,也习惯了用钉钉这个工具,所有的待办,我全部放到钉钉的待办清单里,不再用其他的工具。
Flomo ,记录金句,网上的金句,段子等,随手记到Flomo ,再以月单位往其他工具转移。
Obsidian ,算是我的知识库,我会把所有的信息,全部放到Obsidian ,因为他可以本地话存储,想转就转,想换就换,没有任何的限制。而且反应迅速,功能强大。曾经有半年时间,非常热衷于折腾Obsidian ,换模板,做模板,装插件,到后来,全部调回经典设置,最简单的才是最好的。
再一个就是新开始用的一个习惯记录软件,帮助自己养成一些日常的小习惯,比如眼保健操,比如提肛,比如金刚功,比如甩手操等,每一个小的习惯可能只需要一两分钟就能做完,但不记着就会忘掉很多,坚持不下来。于是买了一个ibetter ,加了每天必做的10个小习惯,已经坚持了快1个月。 并不是每天都能做到全部执行,但比无计划的随机执行,强了几倍。
从心理篇,方法篇,工具篇三个大的模块说了我对于执行力的思考,自己也在尽可能的践行。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
马云说过,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可喜欢一个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
我们做任何事,真正的做起来,一定要把事打透,只有打透,你才能真正的看到这件事的价值,而看到价值,也是你再继续深耕的强大动力。
很多人,习惯于潜尝辙止,本来已经摸到了门槛,马上就要推开了,便缩手放弃。一直在找项目,一直在找产品,无论哪一个,都拿不到结果。
有的产品,已经开始赚钱,或者赚到了钱,但开始躺平,开始习惯于伸手来钱。太过于依赖某一产品或某一项目,而忽略了时代在发展,竞争无处不在。
已经赚钱的产品,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去维护,同时,需要持续的开发新品,保持竞争力,需要开拓更多的渠道,覆盖更多的人群。当你拿出任何一个产品,都不能占到你总额的30%,当你拿出任何一个渠道,不能占你的30%时,才相对稳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