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润的采访不能看,看就着魔了。大佬用10万块钱重启,会要做什么?你不能学
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所在,不知几何起,短视频对于各类人,各类职业的采访,越来越多的受用户喜欢。有人的地方,就有利益,原来高高在上的胡润排行榜,也降下身段,参与其中。
他切入的点,是原来或现在仍是排行榜上的富豪,如果用10万元重新创业,会想做什么。从他的角度讲,这个切入点非常好,既可以充分利用之前积累的资源,又能把普通人拉到一个近距离,两全其美。
我看了几段之后,发现这个视频不能再看了,估计到后面是一个大的割韭菜项目在等着。
说一下我的思考:
你是否认为当年的大佬,或现在仍是大佬的这些人,在当下这个环境下,不依靠任何外力,仅用10万块钱,可以做成事,可以做成比较大的事?
我想这个问题想了很久,我自己的答案是,成事的概率极大,比普通人大无数倍。
为什么?
很多人说,或很多大佬也都说,之所以做到今天的成就,还是时代造就,自己只是撞上了而已。这话没错,确实是时代造就英雄,如果没有好的时代,没有好的红利,一定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成就。
但反过头来想一个问题,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人真的很少吗?不是,那为什么还是这些人可以跑出来,变成大佬?
答案是,时代是基底,而人,才是关键。
就像我们的父母都是普通人,同样经历过那个时代,还是普通人。而这些人跑出来的原因,是因为确实远强于普通人。
张国立主演的战争剧情片《1942》,他在里面饰演的东家,说了这么一句话:“只要活着到陕西。给我十年,我还是地主。”
说这话的底气是什么,是思维,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时代,不同的人,做事的结果就是不一样。
我为什么说,胡润这个访谈节目不能看? 他内在里,是把猎犳放到绵羊群里,比谁跑的快,这逻辑能成立吗? 但豹子放到绵羊群的时候,绵羊会有什么心理?原来我是可以和猎犳赛跑的,我们可以以平等的姿态去竞争。
这不是纯纯的开玩笑吗?
韩寒以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我也曾经对这种力量一无所知》。韩寒觉得自己打台球不错,于是有一次和世界冠军九球天后潘晓婷打球。
他本来以为虽然实力有差距,但还是有一线机会的。但是,韩寒开了球之后,潘晓婷就一路打到全部进洞。最后,整个晚上韩寒只在做一件事情:开球。
真正厉害的人,一定和普通人有巨大的区别,很多人非常排斥这个观点,就是认为,人没有天赋之分,只有努力与否。每天的自我陶醉。
道德经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作为普通人,我们非常必要,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认识自己,认清自己,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才能更好的,更多的拿到结果。
华与华老板华杉常说:学习世界 500 强,是一个‘考古学’问题,不管你要学可口可乐还是麦当劳,都要学他们第一代创始人是怎么做的,而不是他们今天在干什么,如果要学他们的今天,除非你是活腻了,想快点‘死’!”
他这个观点的核心在于,麦当劳等世界 500 强企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处于非常成熟的阶段,拥有庞大的资源、完善的体系和成熟的市场地位。而企业早期在资源、市场、品牌等方面与这些成熟企业有着巨大的差距,如果单纯模仿麦当劳当下的模式,可能会忽视自身实际情况,比如在品牌建设、运营管理、市场推广等方面采取不适合自己发展阶段的策略,从而导致失败。相反,应该去研究麦当劳创始人创业初期的做法,从中汲取适合自己早期发展的经验,找到快餐行业的本质,如华莱士两位创始人从麦当劳创业初期意识到快餐的本质在于便宜和便利,进而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同样的道理,你做一个小吃,不应该学麦当劳怎么开店,应该找你附近那个开了没多久,且生意火爆的店,看他成功的秘密是什么,然后学习、复制成功的机率才高。 你开一个火锅店,也不是学习海底捞,而是学习你周边最近起来的比较好的店铺,因为你与他们的差距可能没那么大,没有那么多的秒杀机会。
同理,我们不应该看大佬从自身出发,要去做什么,而去应该看更多的偏小的老板,他们在做什么,这样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成功的机率更大些。
你想直播,也不应该学习李佳琦,因为按他的思路和方法做,你必死无疑。但俞敏鸿做就没那么大问题,因为级别对等,至少有机会。
所以,我的观点是,不看这些错位的视频,没有意义,非常容易被带偏。还是那句话,在AI时代,你做AI成功的概率,有多大?现在靠AI赚钱的人,除了卖课割韭菜的那一帮,有几个赚到钱的?哪个不是在疯狂的投入期,博一个机会?
我们普通人对于AI,应该当做工具,提升效率,而不是方向。
我们更更应该看的,是陈博江、艾维奇vic这些博主,他们的内容,是比较优秀的人,从0起步的过程,或者说曾经踩过的坑,以及对年轻人的一些建议,劝告,少走弯路。而不是让我们无所畏惧的向前冲,出生牛犊不怕虎,那些都是骗人的。
当然,我并不是说人家胡润做视频不好,而是说,我们作为观众,要分的清自己几斤几两,不要做不适合自己的事,不光到头来一场空,还可能掏光家底变成老赖,最重要的是,耽误了时间,挫杀了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