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HalfTruth
19关注228被关注1夸夸
关注「人钱事」,寻找「秘密」
People lose their way when they lose their why
HalfTruth
2天前
Ivan Zhao 有个很好的比喻:“开发传统软件,好比是建一座桥 (Building a Bridge); 开发AI 软件,则更像是酿一桶啤酒 (Brewing a Beer)”。

smolagents 的文档中专门提到“The best agentic systems are the simplest: simplify the workflow as much as you can...Giving an LLM some agency in your workflow introduces some risk of errors.”

放到招聘中,JD 中大行其道的“自驱”是个很虚伪的词,实质上要的是“听话、出活儿、不犯错”,这跟自驱没关系,甚至可以理解为自驱的反面(除非招人的团队具备足够的管理水平(很罕见)和业务复杂度,能够支持员工恰当冒险、承担风险,否则要的就是“自驱的🐮🐴”)。

Xiuhan: ai native的内容难点在于平衡利用好agent和vibe。

00
HalfTruth
3天前
一个更新:
《Ira Glass on Storytelling 3》与《How Notion Reimagined Productivity Tools》都提到了品味与手艺的差距,后者更进一步 “The difference between your taste and ability to describe there’s a gap and ability to make there’s another gap”。

也回想到白鸦对产品岗的概括:想得清楚/说得明白/试得快。

一个例子是之前看过某个隐居演员的采访视频,两人对谈到“人是很容易信任动物的,但是信任人就很难...因为人会让你失望。对人超过一定界限,关系深了之后会变成一个理不开的乱麻,我很怕那个东西”。

对这段印象很深,记得演员长相但完全忘干净了演员的名字,临时搜索“退休隐居养宠物的男演员”,才搜到原来叫赵文瑄😂

现在是否可以说:人有了模糊的想法/灵感/品味之后,能清晰描述出来只是迈过了第一道坎,大多数消费者(以及媒体)会止步于此。

迈过第二道坎是个大浪淘沙、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创作、编程、科研...),是 99% 的汗水让自己的手艺最终配得上最初的1%想法。

HalfTruth: 两张老图(看得多了老是回想这些)

01
HalfTruth
9天前
看到这条笑出声,这不就是那个老实人与渣男的段子(同样 2000 块,老实人给女生全款买手机,渣男是 1000 块租豪车剩下的买花和开房,睡完立马下一位🤷‍♂️)

好吧,关闭道德过滤器,感觉可以标注一下这个(投资策略)光谱上的几个点:
A:确实在做有用的东西,也确实没赚到钱。
B:做有用的,可持续赚钱中。
C:拉高预期,赚快钱,售后麻烦,当然有很多跑路。
D:把梳子卖给和尚(经典的销售语录),把消费变成投资,无限拉高预期,不出问题还好,出问题就🤷‍♂️
E:(极限情况,事后才发现是电诈) 高人带你投资,先让你赚点小钱,让你感觉“赚钱从未如此容易,千载难逢的机会谁能把持住”,贷款 All in...然后再告诉你后台出 bug 被锁了,需要你再充值 XX 万才能提现(👮‍♂️:提现是不可能提现的,榨干你为止)。

实际情况远不止这些点...

能说啥呢:
1. 这个世界宽广到没边了,啥人都有(原po 可能是想表达在 ABC 当中找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2. 不限于产品人,有些人不碰投资更不赌博,只是希望安稳生活,可惜一不留神赌了把大的。很多生活决策都要在一顿饱和顿顿饱之间做选择(同时被周围人七嘴八舌干扰),都不容易。
00
HalfTruth
11天前
跟🤖聊,“为什么肤浅的内容大行其道? 深度内容或者说好产品如何在这种环境生存?”

🤖:主要驱动力是“广告变现的商业模式、人脑偏好低认知摩擦、算法放大效应”,肤浅的内容更契合环境。

深度内容如何生存? 不再做“免费媒体”,而是做“决策优化/辅助”(价值交付上更精细地划分“免费部分和收费部分”),聚焦于少部分人(特征是这些人有更重要的“任务”,消费深度内容对他们来说是必要的投资而非摩擦,毕竟不学习的成本更高)。
----------------------------

有点类似的是,coding agent 似乎很难赚钱,Cline 这种的策略就是产品本身开源免费,通过Cline Teams提供更多企业服务。
31
HalfTruth
17天前
这种生意让我想到几件事:

几年前看见某个男的,谈恋爱谈到自己信用卡违约,还被女友拉黑了。

还有个电诈案例,某个女的为了得到一个“优质男性的微信”,被骗三十万。

还有最近的让老年人免费领鸡蛋,骗走 60 万老人的244 亿养老钱。

抛开道德不谈,有句话很扎眼,叫“精准狙击孤独的心”。
武志红也有句话说得耐人寻味:“在中国主动找心理咨询的人,说不定心理发展水平反而还不错。你愿意来找咨询师,说明你承认自己有问题。很多人不愿说自己有问题,只能说别人有问题,这样的人是无法做咨询的。”

沉迷社交产品初九哥: 发消息0.3元/条;打视频5元/分钟;打语音3元/分钟。这是我看到某款1v1社交产品的聊天定价:不得不说确实很赚钱! 背后的社交痛点是男女比例失衡。 「女生每天可能收到上百条搭讪消息,只能选择性回复,导致大量男生得不到回应,关系中断。」 1v1陪聊模式通过利益驱动女生及时回复,满足男生“被看见”和“被回应”的确定性需求,给予情绪上的陪伴和安全感。同时,聊天本身容易让人上瘾,尤其在欲罢不能时,充值转化最高,平台精准抓住人性的这个弱点。 最终形成了一个闭环:男生获得陪伴和关注,女生通过回复赚取收入,平台则从中获取利润。 这种“被看见、被回应”的情绪价值,是其商业模式成功的关键。

00
HalfTruth
21天前
最近因为邻居噪音无奈改了作息,五点起,困了再睡🤷‍♂️

于是有了更多清醒时间...有两个心流体验:读了更多反直觉内容(记录到了博客上 What I Read),以及代码跑不通(想都不用想)先简化复杂性。

First Principles Problems, Secondhand Solutions
诊断问题用第一性原理(追求深入、不同的理解),选择方案用二手的(经过验证的、无聊的, 不在方案上冒险)。

Searching for outliers
居住地:如搬家(旧金山对程序员可能是异常值)。
关系:平均婚姻50%离婚,但顶级伴侣能带来50年幸福(远超平均)。
工作:顶级工作可能是平均的10倍好。
员工/人才:公司里,少数人(2-5%)驱动大部分成效。
创业/项目:YC 3200家公司,总值5750亿,前5家占65%。
论文:以被引用次数衡量,顶尖的论文被引用上万次,而中位数论文的引用次数大约只有一次。

为什么重要?重尾直觉差:我们习惯轻尾思维,容易低估异常值的潜力,导致少采样、早放弃。

(听过 Naval 观点再看到这些就感觉在 VC 化)
01
HalfTruth
23天前
绝了🌚好喜欢作者的点睛之笔(笑出声):
“很多家庭虽然对选择权价值这个概念还很陌生,但其实在买房过程中早就开始身体力行了。”

类似的事不止买房吧,裹挟的洪流太强大了,个体想保持清醒确实不被允许。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