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陶陶其乐123
76关注14被关注0夸夸
我想将自己的阅读的好文与遇到的video,分享给大家,也想获得类似题材或类型好内容。随便找到同类人。
陶陶其乐123
6月前
好思路

艾逗笔: 关于用套娃模式🪆实现超级智能体的一些思考👇 单 Agent 的核心步骤: 一、任务规划 1. 输入:query + tools 2. 模型:deepseek-r1 / claude-3.7-think / gpt-4o 3. 提示词:理解用户输入,挑选合适工具,返回需要调用的工具+对应参数,输出 DSL 4. 响应: [ { type: text: content: how-to-do} { type: tools, content:[ { name: tool1, arguments: {} }, { name: tool2, arguments: {} } ] } ] 二、Agent 执行 1. 并行分发执行任务到 tool1, tool2 对应的 sub- agent 2. sub-agent 执行 function,返回数据给调度者 三、结果验证 1. 拿query + tools 执行结果,验证当前上下文信息是否足够回答问题 2. 信息充足,直接回答 3. 信息不足,返回下一步应该执行的 tools 列表 4. 提示词工程:上下文信息,tools 功能描述, tools 执行结果、判断依据、退出条件 sub-agent 的实现逻辑: 1. 简单版:调用 function,返回结果 2. 完整版:规划 -> 执行(sub sub agent ) -> 验证 原子功能 agent: 1. 联网搜 2. 执行命令 / 创建文件 / 写入内容 3. 生成代码 4. browser use 由内向外的套娃实现: 1. 在联网搜 agent 上面包一层,实现 query rewrite,reranking 等功能,做成一个 ai search agent 2. 在生成代码 agent 上面包一层,规划项目路径,生成项目文件,做成一个 ai coding agent 由外向内的调度逻辑: 1. 外层 agent:规划 -> 调度 -> 验证 2. 内层 agent:执行 -> 重试 -> 返回结果 重点: 1. 依赖模型的理解能力,能否精准识别并分发任务到指定 agent 2. 业务抽象能力,越上层的 agent,业务功能越复杂,相当于一个垂直赛道的产品 3. 原子抽象能力,把业务无关的功能,抽成原子 agent,比如搜索,读写文件,浏览器操作(browser use) 几种产品形态: 1. 纯云端通用 agent,以Manus 为代表,自定义很多原子 agent,上层业务 agent 占大头,执行任务慢,token 消耗高 2. 纯本地通用 agent,还未有代表产品,以海量的 mcp server 作为原子 agent,制作少量的上层业务 agent,理论上执行任务更高效,成本问题也更好解决 3. 云端垂类 agent,以 same 为代表,只需要在少量原子 agent 基础上实现一个上层业务 agent 即可,实现更简单,效果更收敛 我个人看好以海量 MCP Server 为原子 agent 的超级 Agent 产品。MCP so 最近也在做 Server Hosting 方面的事情。 欢迎探讨,未来可期。💪

00
陶陶其乐123
6月前
发现一个问题:如何判断新书有没有价值?

如果一本书出版了2年还没电子版,那么此书肯定不咋的,同类型的书籍肯定还有比此书更好的。

当然,如果某书籍出版2年以内,那么你就去看看看过的人评论就可以判断此书是不是好书。
00
陶陶其乐123
9月前
我为了下载百度网盘里面的中医课程资料,还买了12T的机械硬盘,专门选了一家网吧,来下载——以为完事具备,结果这个网吧没接口:网吧没机械硬盘所需的电源接口,有接口的地方,插数据线的又是坏的,我折腾许久。本来打算放弃了,还懊悔……

为什么不弄清楚就交钱了,还充了会员?
好烦。但是还是想问问网吧的管理员,有没有这个解决办法。

她帮了一下,但是还是不能解决。

我真打算走了。

突然我发现网吧一台电脑接鼠标的接口,和插数据线的一样——猛然想起,鼠标与键盘一般都是那种接口。我把键盘换了,不就可以接我数据线了吗?

顿时“焕然一新”。

然后开始换线,换完线之后,登陆网盘开始下载:结果网速奇慢。

白白浪费我两个小时和11块钱。
00
陶陶其乐123
9月前
感觉作者已经进入新境界了。
原动态已删除
00
陶陶其乐123
9月前
对我来说,28岁,涉及的知识似乎有点超前——不过,也许中年就是28岁开始的呢?

广屿Ocean: 人最可怕的是知道的少,还特别倔强 最近看到一段华大集团CEO,生物学博士尹烨的分享,主要说的是人的认知思维 他说,“你能往过去追溯多远,你就能看到多远的未来(引自丘吉尔) 这个意思就是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如果你把历史上一直看到比如这古埃及,这时候历史上好多人的一些想法,你会觉得我们在很多形而上的问题,大家其实是高度一致的 这个其实前后的跨度无外乎也就是几千年而已。那这几千年来,如果花一点功夫读一些通史类,概论性的东西,一年时间其实就够了 但是你就会看到整个人类的历史,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乃至对众生,对宇宙的来龙去脉,你会特别的清晰和透彻 因为我至少已经知道了,在这一刻,我们全世界最聪明的脑子,所达成的共识大概是什么 所谓不惑就是这个样子。相反,人最可怕的是知道的少,(他惑)还特别倔强” 这里尹烨分享的是,我们应该怎样去保持成长,去追求不惑 那有没有反面案例呢? 比如很多中年人你发现他们也“学习”,但就是不“成长”了? 比如好像男人总要在一个被管理的过程当中,在有约束的条件之下,才能保持成长性 你发现为什么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龄之后,通常是中年后,会突然心智闭合进入到一个不成长的状态 有两种可能 一种是王小波写的,“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被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跟挨了锤的牛一样” 这样的人不论从客观条件还是心力上,都很难去吸收新东西和成长了,我们也很难去苛责 另一种是相对“成功”的人群。他们停止成长可能就跟他们认为什么事都成了有关系。有一定财力,也没有人管了,通常老婆也管不了,公司也没有领导盯着管了,他们会进入到一个自我感觉自由的状态 这种状态对个人的成长到底有利还是没利?是个挺大的问题 有人可能尝试通过学习,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很大一批人会进入到一种功能性文盲的状态。他们也读书,也会跟你各种讨论,但你会发现他读的所有书,以及跟你讨论的问题,归根到底是为了印证他自己原本已经有的那个观点 他不吸收,就是为了要跟你较劲,证明自己是对的,看完书他找到一个跟自己内心观点相符的点就够了,成长对他来说没有作用 所以辩证的来讲,我想起英文世界的一句谚语“Constraint breed resourcefulness”,约束诞生智慧 人一旦无拘无束没有压力了,活在熟悉圈很久之后,是否依然有勇气和心力去解决新的问题,让自己持续进化,让自己的“分辨率”越来越清晰,可能就是人中到中年依然有魅力的来源

00
陶陶其乐123
9月前
得到APP的老师,梁宁的风终于到达即刻APP了。

琦墨墨: 梁宁老师《真需求》 ,推荐! ⭐️ 人们放弃一件事,原因往往只有不赚钱,或者没钱坚持了。 ⭐️ 一件事能成,是因为受益者驱动。一件事能做大,是因为受益者多。 ⭐️ 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求,所以有价值。共识来自对分歧的超越,共识的成果是成交与关系。模式是自己如何生存与发展,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自身模式与环境互动下的产物。 ⭐️ 在商业世界里生存的方法:创造价值,取得共识,获得资源,强化竞争力,构建生存的优势。 ⭐️ 你能连接的人,不是你的人脉;你能帮到的人,才是你的人脉。反过来看,就是人只能与“对自己有需求的人”建立关系。 ⭐️ 能够在市场中变现、用户愿意付费获得的,才叫商业价值。 ⭐️ 做出有价值的东西和做出有商业价值的东西是两回事。 ⭐️ 交易是单次的共识,关系是多次长久的共识。 ⭐️ 中国人习惯用沉默掩盖分歧,直到忍无可忍,最后突然冲突就发生了。 ⭐️ 企业不是为了服务客户而生的,企业是通过服务客户从市场中获得资源,从而让自己生存和发展的。 ⭐️ 价值源自需求,因为被需求,所以有价值。 ⭐️ 共识来自对分歧的超越,共识的成果是成交与关系。 ⭐️ 模式是自己如何生存与发展,每个人每个企业都是自身模式与环境互动下的产物。 ⭐️ ​“买单”是检验需求的唯一标准。 一些书中提到的有价值公式: 🚩产品价值=功能价值 + 情绪价值 + 资产价值 🚩情绪价值=生理唤起 + 认知标记 + 心理账户 🚩资产价值=专门交易市场(及服务)x对手共识(价值与价格依赖) 🚩情绪价值的三个付费要素:保障感、愉悦感、彰显性 🚩网红=产品价值+新鲜感+话题度 🚩大牌=产品价值+辨识度+情感唤起 🚩撬动改变的公式:不满情绪 × 愿景 × 第一步 > 改变的阻力 🚩一个人的长项 = 长期投资建设的结果 🚩人设 = 自我设置和自我投资 = 个人的愿景 × 自我期许 × 行为逻辑 之前是听了“产品思维30讲”和“增长思维30讲”了解到梁宁的课,让当年的我受益良多。梁宁老师观察力很强,新书《真需求》又是密集输出,速速看完,划了很多重点,收藏存档慢慢消化。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