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跑步🏃向东出发首先经过孩提时代就读过的桃山小学,在农村人口不断流失和学龄儿童持续减少的背景下,这所小学于13年前2012年就已经撤点并校关闭了。
后面穿过向荣村到了小时候经常去赶集的街上,接着跑到20年前在镇上就读的金社中学,我努力寻找记忆中学校后山的那条小路,那条小路伴随着我的整个初中时代,无数个早起的清晨和下晚自习后的夜晚。
穿梭在中学后山的小路,才发现早已杂草丛生,基本上鲜有人走了。小路才跑到一半就无法继续前进了,眼前是一片近十年才建起来的公墓园,老家以前还是土葬的习俗。只好沿着公墓园回到大路上继续往回跑,跑回家刚好一个圈8公里。
小学、街上和中学,几乎就是我人生前14年所有的活动范围。而这区区的8公里,对于青少年时代的我来说,根本意识不到它是一个怎样的距离和概念。
那时候门前还没修好公路,只是一片土路,也没有现在村里通的公交车,有的只是破三轮。那时坐三轮车去中学只要5毛钱,但对于一个星期只有5块钱零花钱的我来说也还是过于奢侈,除了偶尔很糟糕的天气基本都会选择步行上学下学。
现在才意识到,走路去学校也不过两公里多一点儿的路程,但那时候觉得好远啊,时常觉得睡不够,时常会觉得辛苦儿,那时候以家为中心5公里的活动范围都觉得好大啊。
而现在,仅仅只是跑步我单日都跑过127公里,更不用说骑着摩托车,抵达过很多曾经只是在地图上很遥远的地方。老家所在村庄的空间大小在两个轮子和脚下具象化了,骑车走过了几万公里,才真正切身地感受到世界之大和家乡之小。
傍晚看着夕阳下往日中学新建起来标准的足球场和跑道,想到自己二十年在这里读书的时候连一个像样的篮球场都没有,只有一片凹凸不平的土地和两个木板的破篮球架。
那时候因为硬件资源和教育资源的匮乏我甚至对体育运动都没有什么概念,而足够幸运的是在进入大学和社会后,我广泛地接触和体验了各种户外和运动项目,并且在其中找到了几项自己真正热爱和能长期持续的。
运动成了我人生哲学重要的一部分,也为我长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力奠定了基础。
我时常在想,一个像我这样的普通人如何才能抵达到更大的世界呢,不仅仅是指物理意义上空间,也是指一个人的精神世界。
金钱当然是其中的一个条件,但我想更重要的是对世界的好奇,对知识的渴望,对生命内在的探索以及与自己所处时代对抗的勇气。
希望我永远不会丢失这些,持续学习,无限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