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说好的5月30号应该过去将近3个月了,其实早在做决定后的年底就有个大概的答案了,有意思的是前几个月又有了一些新的变化。一年后的我,还是想做产品,还是想在某一天出去创业,目标和计划一致,可能就是节奏/速度和预期不太一样。
我去的创业公司加上我只有两个founders,他们当时刚从YC毕业只有人脉、一小笔资金和一个模糊的想法,连MVP都没有。相比字节和阿里,这个不确定性和想象空间(妄想空间)还有CEO诚恳的态度很吸引我,又有谁不想成为那个传说中的“谷歌元老”呢。开始工作后由于pre-product/pre-PMF的情况,我手头只有一些以research和testing为导向的任务,测试广告效果、征集用户反馈、优化主页面等。每天下线前开会探讨我们是否在解决一个实际的问题,应该怎么解决,核心用户是谁?一整个暑假基本就是有力使不出的状态,没学到什么硬实力倒是从探讨的过程中了解到了一些所谓的industry insights (推行自己的银行卡需要找哪些合作商,什么价位,ramp/brex之类的潜在竞争对手内部pitch deck长什么样,YC过往经验是什么,etc)也体会到了一部分创业的痛苦。
暑假结束,我拿着更新的简历去申请各个APM项目,想着以YC的招牌总能拿到几个大厂面试吧,结果一个都没有。那会大概12月份,我就有点后悔,心想如果我简历上写着"Product Manager @ Bytedance/TikTok"的话,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吧。快进到最近几个月,某一天我突然收到一封叫“2022 Q1 Investor update"的邮件,打开一看是前老板把公司发给投资人的季度报告转给了我,还约着我一起聊聊。原来在我走之后两个founder出现分歧以至于CTO离开了公司,CEO一个人死撑了几个月后,在一系列机缘巧合之下6个月内确定了新的业务方向、找到了志同道合的cofounder并且从一个大牌基金(大概有30%的几率是你下意识想到的那个)手上得到了一百多万美金的投资。从那之后公司就又全力以赴朝着目标前进了。从新联系后,我和前老板大概每两个月会zoom一次,聊一聊工作进展、个人生活,像当时暑假一样作为互相的sounding board听一听平时没有的声音。
与其说我有答案了,不如说这又是一个未完待续。暑假的经历也许不是想象中的直通车,但也未尝一地鸡毛。多一份在早期创业公司的经历,多认识一位值得尊敬、一起战斗过且愿意分享的创业者,都将会是我慢慢实现创业梦的一块基石和人脉。在这个公司变大变强的过程中我也能继续以一个旁观者甚至某天作为参与者,重新加入这场冒险。
也许我一年前的决定没有那么坏?我不知道。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