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uji_Yang
223关注773被关注1夸夸
Seede.ai 联创 & COO
前 Founder Park 老伙计
奥美/出门问问/NKU/NUS
👊🏻正学习海外增长,欢迎交流
置顶
Muji_Yang
3月前
🎉 完成了一件大事:写完了自己的「个人说明书」!📮 欢迎来踩一踩文档、随处留言互动,认识一个相对完整的 Muji 🧸

ccnuqcmiutl4.feishu.cn

——————
个人说明书,真的很有意义,在写作的过程中有几点收获:

1. 不是写给别人看,而是一次与自己的深度对话。写作过程中,梳理自己是如何成为今天的自己?又将未来成为怎样的自己?🤔德尔斐神谕最重要的一条「认识你自己 know yourself」,又有多少人能够做到?甚至未来值得做成个人网站!vibe coding!Resume 和 Portfolio 两个概念是有区别的哈哈~

## 引用 GPT4o:
Resume(简历)=我是一个怎样的候选人;
Portfolio(作品集/个人说明书)=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而 Portfolio 才是真正深度合作的基础~因为合作的基础不仅关乎能力,还关乎人品、责任感、做事方式...甚至是面对「两难困境」的选择方式,这些都藏在一个人的表达、思考和轨迹中。

2. 总要找到一种方式去输出和表达自己(编程、舞蹈、写作、演讲...做社交媒体!),读书/工作/校园课程更多都是知识和经验输入,必须要强迫自己经历「知道-理解-掌握输出」的过程。

3. 我是 EVA 粉,始终相信人与人之间是有 AT 力场的⚡️【只有先打开自己,才能吸引理解你的人靠近】,对那些想接近你的人(比如潜在的合作伙伴)来说,一份简历远远不够。而对老朋友而言,即使多年未见难免疏远,但只要有在意,就会渴望再次多维度、真实地了解彼此。
60
Muji_Yang
26天前
ego是个双刃剑

西里森森: 这应该是AI创业者最值得看的一期访谈。 如果要评选硅谷最懂创业者的投资人,Ben Horowitz绝对榜上有名。 作为管理着460亿美元的A16Z联合创始人,他投资过的公司读起来就像是一份科技巨头名单:OpenAI、Databricks、Figma、Airbnb…… 几乎每一个时代的明星公司背后,都有他的身影。 但真正让他与众不同的,不是这些光鲜的投资案例,而是他对创业本质的理解。 最近在Lenny's Podcast的一次对话中,这位写过《创业维艰》的传奇投资人,分享了一些可能会颠覆你认知的观点。 比如,为什么C等生比A等生更适合当CEO? 为什么最好的决策往往是所有人都反对的决策? 好的产品经理和坏的产品经理的根本区别是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可能和你之前想的并不一样。 Ben的故事要从一个飞行员说起,那是肯尼迪二世坠机身亡后不久,Ben遇到了一位飞行员。 媒体把这起事故归因于肯尼迪缺乏仪表飞行训练,但这位飞行员告诉Ben一个完全不同的版本: 所有的空难都是一连串糟糕决策的结果,没有哪个决策单独看起来特别致命。 第一个错误:肯尼迪把到达目的地设为最高优先级。在飞行中,这永远不该是首要考虑。 第二个错误:他错估了日落时间。 第三个错误:飞机下坠时,他试图拉升,但飞机其实已经倒置了…… 这位飞行员列出了17个连续的错误决策,每一个看起来都不算太糟,但叠加起来就是灾难。 这个故事深深影响了Ben对成功的理解,成功不是某个天才般的决策,而是无数个小的、正确的选择累积的结果。 就像他说的:"如果有人写我的故事,他们会说'然后Ben做了这个聪明的决定',但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这种认知在硅谷尤其重要,因为在这里,失败被过度浪漫化,成功被过度神话化。 真相是,无论是扎克伯格还是Sam Altman,他们都经历过同样的挣扎:搞砸很多事情,承受巨大后果,然后继续前进。 作为CEO,最可怕的不是做错误决策,而是不做决策。 Ben分享了自己职业生涯中最疯狂的一个决定:带着公司以18个月历史、过去12个月仅200万美元收入的成绩单上市。 华尔街日报写了整版文章嘲笑他的愚蠢,《商业周刊》甚至给这次IPO起了个名字:"来自地狱的IPO"。 但替代方案是什么?破产。 这就是创业的真实写照:你面临的往往不是好选择和坏选择,而是糟糕和更糟糕。 他告诉所有被投公司的CEO:你必须培养一种心理肌肉,能够直视深渊然后说:"好吧,那条路稍微好一点,我们走那条。" 这听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极其困难。人类的本能是逃避痛苦,但CEO的工作恰恰相反。 用Ben的话说:"如果所有人都同意这个决策,那你就没有增加任何价值,因为没有你他们也会这么做。你唯一增加价值的时候,是当你做出大多数人不喜欢的决策时。" 2001年3月,当科技泡沫破裂时,无数CEO因为犹豫而错过了上市窗口,最终破产。 而Ben的公司虽然被嘲笑,但活了下来,最终以16亿美元的价格售出。 有趣的是,Ben回忆说:"即使卖了16亿,我还是觉得不值得经历的那些痛苦。" "CEO考试的及格线是18分,不是90分。"这是Ben最反直觉的观点之一。 在他看来,那些一直拿A的优等生反而不适合当CEO,因为他们不习惯失败。 而创业就是不断获得D-的过程,只要不是F,只要公司不倒闭,你就能继续前进。 这种观点的背后,是对创始人信心危机的深刻理解。 Ben观察到,创始人失败的模式惊人地一致:先是犯错,然后因为错误的巨大代价而失去信心,接着开始在决策上犹豫,最后公司陷入政治斗争。 当CEO犹豫时,高管们会感到需要填补权力真空,开始争夺决策权。 一个原本团结的创业公司,很快就会变成《权力的游戏》。 为了帮助创始人保持信心,A16Z设计了整个公司结构。 他们有600名员工,大部分在为被投公司构建关系网络。 Ben的目标很简单:让一个初出茅庐的创始人,从第一天起就拥有像迪士尼CEO Bob Iger一样强大的人脉网络。 他们甚至曾经举办"CEO烧烤派对",把Larry Page、扎克伯格这些大佬请到Ben的后院。 对于参加的创始人来说,能和这些传奇人物一起吃烧烤喝啤酒,本身就是一种心理暗示: 我也是CEO圈子里的一员。 Ben在1996年写的《好产品经理,坏产品经理》至今仍被奉为产品经理圣经。 其核心观点至今依然成立:产品管理本质上是领导力工作,而且是最棘手的那种领导力,因为没有人向你汇报工作。 坏的产品经理纠结于写好PRD文档、做好用户访谈、处理好媒体关系。 好的产品经理明白一个简单的真理:唯一重要的是产品赢得市场。 这就是为什么Ben说产品经理就是迷你CEO,不是因为他们能对每个人发号施令,而是因为他们必须在没有正式权力的情况下,让所有人朝着同一个方向努力。 如果你不得不依靠晋升和解雇来获得权威,你永远成不了优秀的CEO。 在访谈最后,Ben分享了父亲跟他说过的一句话:"人生不公平。" 一旦你接受了不公平是常态,就不会再浪费时间抱怨为什么是我,而是开始思考现在该做什么。 你会遇到不公平的竞争、不公平的规则、不公平的评判。但那又怎样? 创业本身就是在不公平的世界里,试图创造一些新的可能。

00
Muji_Yang
1月前
谢邀!今天是在知乎努力搬砖的一天~
上周有的新思路,昨天写的稿,今天首次分享~Graphic design is the creation of visual content with a communication purpose,which makes design “design” not art。
12
Muji_Yang
2月前
发现 builder 还是蛮多的,一拍脑袋,vibecoding 一下,就出来一个功能原型测试。这种程度的竞品多如牛毛。但开始一个事情容易,坚持,笃定一直搞下去的人很少,把竞品全熬死了!
00
Muji_Yang
2月前
非AI圈的用户,面对一个输入框提示词都头大。最好就像套滤镜一样简单的产品,交付明确的结果(预期匹配),input output 结束。不要妄想让他们写完善的提示词。。。

kalasoo: 这个周末好几波人喷“独立开发者”、“Vibe Coding”,也有和我直接来讨论的。我学习了大家喷的点,基本上 facts 的部分都是客观的,我来表达一些我自己的经历,以及累计聊了 100 多个独立开发者,且一大半看了后台数据后的结论和思考: 1. 目前大多数人还是开发者比较多,喜欢做小工具,这不是个特别好的赛道,如果不会 SEO 或者社交媒体运营,基本上赚不到钱 2. 目前很多喜欢吹 vibe coding 的朋友,明显掉入了 early adopter 陷阱(这是我发明的词,旨在说 early adoptor 天然看到东西都很 high,一般也都是中产及以上,爱在没用但很 cool 的事情上花钱)其次就是自媒体太发达了,发帖子比获得 100 个付费用户简单多了 3. 真正赚到钱的人,想分享和不想分享的都有,不完全是赚钱了的就一定默不作声。但很少有人是纯粹的利他分享,多少还是有直接或间接对自己有益处的,才会分享 4. 回到 1.,工具是墒减,是简化,通用的大众工具,用户的需求和解决方案是有限的游戏,不会太多。我认为有机会的两个方向 4.1. 个人化工具,就是让每个有自己的小工具、小产品,Coze/n8n 啥的还是太复杂了 4.2. 娱乐和内容,还是最大的机会,这个需求目前模型在目前的体验(手机屏幕)下尚未达到创造的PMF 5. 目前的痛点完全不是开发工具,基本上用 Lovable、Cursor,更不用说 Claude Code 啥都能做出来,但真正的难点 5.1. 需求分析 Reddit 和 SEO 5.2. 了解除了欧美精英圈之外的全世界(包括中国的大多数人)需要什么。我的认知;简单再简单,便宜再便宜 5.3. 海外支付转账,Stripe和虚拟货币怎么弄省钱 整个 Vibe Coding 也好,一人公司也好,都在很早期的阶段。它的本质从来不是开发工具,而是创作门槛下降之后,生产关系和分配一定会变 从历史的故事来看,一定是走向个人化的方向。这是一个几乎可预测的科技,带动生产,带动分配,带动社会,带动文化的周期性。不用太在意早晚,因为早晚都会发生

11
Muji_Yang
2月前
发现很多人对 AI 设计存在一些误解:
1. 认为「文生图」=「设计」
2. 粗暴把所有 AI 设计类产品(但凡沾点边)的归为一类
3. 只把用户简单分为「专业设计师」和「普罗大众」

平面设计是一个大类,刷 reddit canva 吐槽最多的点是,极其不擅长做印刷产品。比如不支持SVG/矢量,色彩不准确,出血线不好用...

想表达的不是鼓励大家做这些优化,而是得想清楚,在平面设计领域,究竟想切哪一块蛋糕?社媒、名片、UI、PPT、数据可视化、字体设计、排版、出版、展览、VI...每一个领域都有足够的 know-how 和护城河。

最近看到不错的产品是 xfun,专注做 AI 包装设计,不仅提供渲染效果图(低垂的果实,现在模型都能做),还提供制作图纸、300dpi、CMYK模式的dxf格式文件,直接就可以印刷了。
01
Muji_Yang
2月前
终终终极 coding 大模型排版审美大比拼!
汇总版!
新增了 GLM-4.5 DeepSeek-V3 两位选手!

大家公认第一梯队的 Gemini Pro,在小红书场景里居然输给了 Kimi K2、GLM-4.5、DeepSeek-V3,很可能是训练数据差异导致的。

Gemini Pro 特别偏好「深色模式」输出,如果不加提示词指令,大概率都是黑底。GPT-5 喜欢堆砌大量文本,使画面显得拥挤。Claude 4 质量远不如三个月前。

AI 审美大考:6 款模型 10 场景横评(附提示词)

00
Muji_Yang
2月前
花了很多积分评测,结论就是,不同大模型审美擅长的场景不一样。就比如一向厉害的 Gemini Pro,在小红书场景上就不如 Kimi,感觉是训练数据的原因。
——————————
【PPT(品牌手册)】
Gemini Pro: 出图慢,但是效果最好!高级简约大气
GPT-5:出图最最慢,效果还不错
Claude 4:降智明显
Kimi K2:再接再厉吧...

【旅游行程图】
Gemini Pro: 效果最好!
Kimi K2:速度快,在这个场景表现下不错!
GPT-5:出图最最慢,效果比较鸡肋
Claude 4:降智明显,真不争气

【知识卡片】
Gemini Pro: 简约,很喜欢这种感觉,配图也贴合文案
Kimi K2:哎哟不错噢~
GPT-5:配图还差一些意思
Claude 4:.....

【小红书封面】
Kimi K2:感觉能使用了!
GPT-5:效果还不错,文字多了些(GPT 总喜欢塞文字)
Claude 4:差点意思
Gemini Pro: 拉垮了,感觉训练数据没有小红书

【图文杂志】
Kimi K2:整体布局还不错,至少空间填满了
GPT-5:除了输出慢,效果还可以
Claude 4:封底图不错挺好看的,有刊物感觉了
Gemini Pro: 文字重叠严重,还有溢出,不太行
00
Muji_Yang
2月前
【大模型审美 PK 7 场】
🏁旅游行程场景

🎲测试方法:相同提示词(评论区),就这么一句考验大模型能力:做一个旅行景点海报,目的地是内蒙古沙漠星空,3天2晚,暑期活动

(图片按照顺序排列)
🏆主观评价:Gemini Pro > Kimi K2 > GPT-5 >> Claude 4(整些五颜六色干啥呢??)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