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Mr.Chou
414关注170被关注1夸夸
那马路上天天都在塞
置顶
Mr.Chou
3月前
尽量在世界上留下多的、好的、真的痕迹。你无法预期这个物理世界的推荐机制,会在何时把你的痕迹推送到谁的生活窗口中。
00
Mr.Chou
2天前
有人鄙视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却特别想拥有看书飞快的能力。

看书快和旅行快难道不是一回事么?信息消化速度取决于对信息(自以为)的熟悉程度和好奇程度。因为脑中没有问题和框架而关注不到更精妙的细节,那么快的意义是什么?
00
Mr.Chou
11天前
理性常常让我起劲
但只有感性能将我软禁
00
Mr.Chou
23天前
经过无数次在疲惫中失去动力的时刻,终于可以大方承认,我很难一直说服自己destined to go anywhere。我们总有那个终极的逃遁之处:人生无意义。

然而年纪越大,越意识到“人生无意义”也许才是可能性最丰富、最动人的动机:既可以在黑洞中自我毁灭,也可以在星辰里放歌漫游。

于我,那些感到人生无意义的时刻,就用来欣赏美景美食美人和美丽故事吧。
00
Mr.Chou
25天前
去雍和宫一趟,最强烈的感受是:宗教才是人们普遍真正相信的故事。

神的面目虽然模糊,但它们代表着实现人类共同美好愿望的超然能力;对神烧香敬拜的仪式,也是世世代代的先辈验证过的一种有用的程序。

许多人攻击宗教,只因它的内核是虚构的,但它对人最关心的许多根本问题,由一代代的人群做了非常成体系的理论构建,在不同时代被解释和应用过无数次,是蕴含深刻的智慧的。而唯物主义只是一种主义,不是人性的自然展开。

不过好的宗教,应该使人面对世事时变得更坚强,而不是更孱弱。

站在烧香的人群中,我小声嘀咕“我理解宗教的能量。但它也只是一种故事”,女友做出嘘的样子,说“身在此地,你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给信物开完光,很快,我们就离开香炉奔赴湘菜了。
50
Mr.Chou
26天前
刚一坐下,就从曾经身处同一空间的苦读深思者那里,分得了一瞬清净。
00
Mr.Chou
1月前
第一次看是大学还没毕业的时候,没尝试做过什么事情,体悟不深;第二次看是在前司要做完全的创新业务时,发给组员打气;第三次是今晚瘫在床上,几乎已经失去创造伟大作品的动力时,又重新找回的灯塔。

“这不是一个略有创新的开放世界塞尔达:任天堂的设计团队,几乎是将所有关于塞尔达系列的“设计常识”,还有所有关于开放世界游戏的“设计常识”,在开发过程中全部都打碎了,又重新设计、构建了一遍。

他们甚至集中人力,制作了《荒野之息》的2D版本,来低成本地验证所有的设计可能性。想出这个点子的设计师,和决策批准这个点子的管理者,无疑都是对游戏设计极其清楚、有着丰富经验的制作者。我也知道2D游戏设计比3D游戏设计要简单许多的道理,甚至在很多文章中写出过这个道理;但我肯定不敢在任何一个国内团队里提出制作2D版本来验证玩法的点子,因为我确实不相信这种“浪费工作量”还必然要带来反复返工的可笑建议能被任何一个团队的主管、程序、美术甚至是游戏设计师同行们接受。

但在《荒野之息》的团队里,这个建议不仅被提出了,还被主管接受了,更被所有的实际制作者和设计者接受了——这本身就意味着这个团队恐怖的素质和经验。我惊讶的并不是2D原形这种制作方法,这种方法曾经在早年间被不知道多少摸索3D游戏设计方案的设计师使用过;我惊讶的是,竟然有在2015年仍然肯于使用这种“原始”方法重新探索设计方案的团队。”

《塞尔达传说:荒野之息》:重新设计开放世界 - 触乐

01
Mr.Chou
1月前
最近在思考,有什么产品是可以通过“短暂压抑人的即时需求来给人带来长期好处”的吗?

「长期提升人的专注能力」就是这样的方向。“学习梭罗,在这个普遍联系的世界里维持一点失联。”这是这个时代真切的需求,也是非即时价值满足的需求。

听上去像是在呼唤某种时间管理软件。但只要软件运行在手机上,手机点燃其他即时需求的能力太强,这个背景的副作用甚至是决定性的。

而这也不会是某种语言类或界面类应用。符号抵达人时,只是有希望促成“知”,而很多问题其实主要是“知行合一”的问题,而不是“不知”。

因此我在期待围绕这样的目的打造的产品:帮助人们「逃离手机」,拥有连贯的高度专注的经历。

这应该是手机之外的某种硬件产品。手机确实是一个无所不能的集成平台,但这也是它的最大缺点。手机在生活中的主要角色已经变成内容窗口+外界连接器,我们必须承认它带来的危害常常甚于它提供的便利。难道一切可以从数字技术中受益的活动,都必须在手机上发生吗?不应该是。

我希望有一款帮助我专注的硬件产品。它能督促、伴随和记住我专注时段的所有的努力和感受,并严格与我的手机隔离。它应当记录我另一部分由于专注而更高质量的人生。它是我的另一种伙伴,一个帮助我专注、只在我专注时最有存在感的伙伴。它在我的心智里,是浮躁和消遣的反义词。

有什么类似的产品吗?

btw,我觉得「专注森林」类软件还是很不够,它对这段专注旅程的描绘能力太单一了。
112
Mr.Chou
1月前
哎,越来越觉得「基于 LLM 的通用 Agent」真的只是一个无聊的文字游戏。这不仅是作为用户的体感,更是对当下技术局限的尊重。

根本问题在于,模型上下文窗口的大小,离现实应用还远远远远不够(不会真的有人理智地期待无限上下文模型吧?),而外挂的记忆系统要有效,就不可能具备通用性——不同场景需要记忆和加工的信息类型千差万别,其压缩、筛选和建模的策略也必然是场景化的。

我相信 LLM Agent 方向会有很多有趣的应用,但短期内不会有比 Cursor 这类 coding AI Agent 产品更加体现工程复杂度的 LLM Agent 应用了。coding 场景足够通用也足够复杂,而 IDE 里的 context engine 的设计又必须相当精巧而有针对性:代码、历史 commit、调用关系、设计原则,各级粒度动态管理、语义分层、动态摘要等等,每一步都得精雕细琢。产品里处处体现着设计者对编程场景的“信息审美”。

然而,虽然 Cursor 真的已经做得很好了,真用了的人都知道,vibe coding 过程最令人沮丧的事情是便是这位看上去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勤奋助手,它不可避免的、往往比预期更早到来的健忘。即使是一个很小规模的项目,其构建过程所产生的信息(不只是代码,还有构建过程中的各种权衡、选择、原则、反复试错,都弥散在漫长的对话和行动记录中),都远远超出了模型的输入上下文窗口。而现在已经设计得很精细的 context engine,依然很不够看,而且看不到从根上解决的希望。

只谈论 LLM Agent 的通用性(源自 LLM 的泛化能力,也是泡沫之下啤酒的真正原料),而不谈 Agent 在长程任务或场景中的「一致性问题」(源自 seq2seq 模型输入输出长度局限的根本缺陷),是避重就轻。没有一致性,就没有信任——工具在真实场景中的 predictableness,是工具进入人类日常的心理前提。

长程任务中的一致性问题就是 LLM Agent 应用的圣杯。现阶段带来无限想象的“智能”,不过是一种惊人的文本 mapping 能力(输入 模型 输出)。但理解能力再强又如何?在长程任务中,聪明不如一致,理解对抗不了遗忘。真正有用的 LLM Agent 注定不能通用。它必须在系统层面表现出对信息获取、压缩与运用的「审美」,而这种审美只能源于对特定场景的深刻洞察,这才是 LLM 作为智能杠杆的正确发力点。

(最后,真的很难承认吗?!一个能搜集一些信息、写一些代码、对不那么靠谱的结果进行精美可视化的通用工具,其用处是很有限的,何况性价比和稳定性真的太低了)
53
Mr.Chou
1月前
“木车轮并不高贵,但是制作木车轮则可以高贵。...你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你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00
Mr.Chou
1月前
有很多人把「见世面」狭义地理解为对宏伟的见识。更好的理解是,要见过世界的很多个侧面,才能勉强拼凑出世界的真实面貌。只认得和认可宏伟的价值,又怎么不是坐井观天呢?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