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让我来做 AI 智能眼镜的拍照功能,我愿意称为「截图」/「截取」而非拍照。
类似于我们习惯于通过手机截图保存和分享数字的记忆,当下流行的 AIOS 也通过截图功能发起大模型的问询,一个 Always-on 、POV 视角的摄像头,也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实时截图能力。
当我们用积极意义审视这项功能,会发现,它可能悄然成为我们连接现实的神经突触和第六感官。
1️⃣ 记忆的定格
那些刻骨铭心的故事,在回忆时只能剩下模糊。而 AI 眼镜的截图功能让每个 “瞬间” 都能在数字空间中永恒存在。
它不是对记忆的替代,而是过去创建索引——当父亲教孩子骑自行车的背影被自动截取,当暮年老人庆祝自己最盛大的生日在镜头凝结,这些被截取的「证据」,能成为时光机,让记忆从易逝的主观体验转化为可分享的存在。
有人可能担心,AI 只能眼镜带来了更严重的数字信息过载,而我认为,它的截图功能实则是对 “当下” 的关照:它既允许我们在重要时刻通过快捷记录,又在更多日常告诉我们 “不必执着记录” ,反而能更坦然地沉浸于体验本身——就像摄影师在完成构图后,会更专注于模特的眼神。这种机器与人的分工,让我们在 “留住时光” 与 “享受时光” 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
2️⃣ 认知的外挂
当截图功能和 AI 的实时分析结合,现实世界就变成了可被拆解的信息系统:看到街头涂鸦时,截图不仅保存色彩,还能调取艺术家生平与创作背景;注视佳肴时,镜头自动识别食材并生成营养分析。
这种 “所见即所识” 的能力,让我们从依赖经验储备的 “有限观察者”,进化为拥有无限知识库的 “智能解读者”。
更重要的是,这种功能为残障人群新的可能:视障者通过图像识别 “看见” 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借助场景截图重建时空认知。技术在这里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成为不同认知模态的转换器,让世界的丰富性以更平等的方式被对待。
3️⃣ 即时的缪斯
过去需要随身携带速写本,变成了即时截取晨雾中树影;在街头偶遇的戏剧性瞬间,能被自动收入“高光片段”的素材库……生活本身是永不枯竭的素材库,而截图则是在混沌现实中筛选意义的筛网。
POV 视角的粗粝成为了用真实抵抗标准化审美的武器——未对焦的母亲笑容、被指尖遮挡的落日、因快走而模糊的通勤路线,每个人都可以是生活的诗人。
当我们把这种截图分享给他人,是不是也是一种「认知迁移」呢。朋友看到你视角里办公室的天花板,每天开会时无意识凝视的污渍,通勤地铁视角中永远拥挤的车门扶手,这是你传递的「你如何感知世界」的方式。不免让人想到大刘的小说《带上她的眼睛》,跨文化、跨种族的理解,借助这种视角共享,可能带来更强大的「具身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