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张翼ZYi
72关注874被关注0夸夸
程序员,连续创业者
前美团技术专家
zyi1024.com
张翼ZYi
1天前
现在更喜欢用 gemini2.5 了,gpt5 发布以后,感觉是真的难用,唯一支持我还能给 gpt 续费的就是 codex 了。
10
张翼ZYi
3天前
单纯套壳大模型 api 的单一产品,其实意义不大,本质上算是一种信息差,挣得是不会去官网使用的用户的钱。
更好的产品应该是能随着大模型能力变强而进化得更好的产品。
40
张翼ZYi
6天前
10
张翼ZYi
6天前
Sora2的出现,让视频制作彻底平权,对很多行业会造成重疾。比如广告行业,很可能未来可能只需要明星给一个肖像权的授权就行,人都不用来,就可以拍广告了。
00:10
11
张翼ZYi
8天前
stream秋促,又买了一堆游戏,可惜现在没时间玩,看看也好。
00
张翼ZYi
8天前
做产品,如果一味听从用户建议,结果就是死路一条。

今年陆续做了一些产品,有些反馈还可以。

不少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会提出自己的一些建议。

今天就想聊聊用户自己提的需求,哪些用户需求要满足,哪些用户需求不能满足。

首先是一个大宗旨,用户提的需求是很有参考意义的,但是不能一味去满足,不要因为用户提了需求,就打断了自己的迭代节奏。

其实这个表面上看是需求的取舍,本质上是对用户群体的取舍。

一款产品不可能做到满足所有用户的需求,如果能做到,那这个产品一定活不下来。

其实有两个极端的例子:

MIUI最初确实听从用户建议,所以用户也非常乐意在论坛里提出自己的想法,官方响应用户建议很快。

但是后来越来越臃肿,导致现在的口碑很差,甚至有点反噬了。

微信则是另一个极端,不管用户骂成什么样,都不改,但是不妨碍大家都还是用微信。

所以这里一定是有一个界限的,什么情况下应该听用户的,什么情况下不应该听用户的。

我个人总结了3个标准,当然只是现在一点浅显的看法,未来可能会变:

第一个标准:是否符合产品的核心定位。

如果一个需求和你的产品定位、愿景、长期方向高度契合,那就值得优先考虑。

否则,哪怕用户提得再多、声音再大,也不要轻易动摇。

否则产品容易变得四不像,既无法满足核心用户,也留不住泛用户。

第二个标准:需求的普适性和代表性。

有些用户的反馈其实非常个性化,只是为了解决自己的某个特殊场景。

这类需求要谨慎评估。

第三个标准:实现成本和收益比。

有的需求听起来很棒,甚至你自己也心动,但如果实现起来需要投入大量资源,就可以先加到 Todo List 里。

所以本质上来说,做产品不是无条件迎合,而是找到属于你的那部分用户,把产品打磨得更极致、更有辨识度。

用户的建议一定要听,但不能全听,更不能一听就做。
12
张翼ZYi
8天前
build in public,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作弊神器。
没做成也没事,反正也没人关注。
如果做成了,就是又一个草根逆袭的佳话。
当然,不仅仅是产品可以 build in public,只要是事业,都可以的。
00
张翼ZYi
8天前
有点意思:「这个梦想没有变,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变了。从一件让我兴奋的事,变成了一个证明我失败的标记。」

Yangyi.: Justinwelsh的这篇newsletter或许能启发那个没开始行动的你👇🏻 梦想的保质期 上个月,我在朋友圈看到老同学张磊发了条动态:"终于开始我的摄影工作室了!这才是我真正热爱的事业!" 我愣了一下。三年前,他不是说自己的梦想是开一家咖啡馆吗? 那天晚上,我翻出自己五年前写的日记。上面写着:"我想写一本关于城市记忆的书。"字迹清晰,热情饱满。 可这五年,我连一个字都没写。 梦想是怎么死掉的 我们总以为梦想是被遗忘的。其实不是。 梦想是被压死的。 每过一天不去行动,梦想就重一分。一开始,它轻飘飘的,像春天的风筝。后来,它变成了你"应该"去做的事。"应该"这两个字,会把所有的"想要"都杀死。 我曾经无数次跟妻子说:"咱们去云南住一年吧,我想写那本书。" 第一年说的时候,她眼睛发亮:"好啊!" 第二年说的时候,她点点头:"嗯,是该去了。" 第三年说的时候,她沉默了。 第五年,我自己都不好意思再提了。 这个梦想没有变,但它在我心里的位置变了。从一件让我兴奋的事,变成了一个证明我失败的标记。每次听到朋友说"你不是一直想写书吗",我都觉得像被扎了一刀。 完美的陷阱 更要命的是,等待让梦想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你明天就开始写文章,大家会说:"不错啊,开始尝试了。" 但如果你说了三年才开始,大家会想:"说了这么久,应该写得很好吧?" 你自己也会这么想。 于是,梦想变成了一场不可能通过的考试。起点越晚,及格线就越高。最后,你根本不敢开始。 哪些梦想值得追求 这种压力让我分不清:哪些梦想是真的想要,哪些只是看起来很好。 后来我发现了一个测试方法: 想象你正在"做"这件事(不是做完了,是正在做),你是什么感觉? 打开电脑,准备写第一篇文章。你的脑子是兴奋得冒泡,还是开始想"我是不是该去刷碗"? 想象周六早上,别人都去公园玩,你却要坐在书桌前改稿子。这是你的天堂,还是监狱? 如果想到"做"的过程就兴奋,那就去做。如果一想就觉得累,那可能这个梦想本来就不属于你,只是别人的成功看起来很诱人而已。 重启梦想的方法 如果你真的喜欢这件事,但梦想已经重得扛不动了,那就先把它杀死。 别再说那个宏大的版本。别再计划那个完美的版本。把那个压得你喘不过气的版本扔掉。 然后,问自己:最小的版本是什么? 不是出版社的书,先写一篇三千字的文章行吗? 不是辞职创业,先帮一个朋友解决一个问题行吗? 去年冬天,我终于不再说"去云南住一年"了。我和妻子就去了大理,租了一个月的房子。 一个月而已。 结果,我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写作。一个月写了五万字。 今年,我们准备去三个月。 小梦想把大梦想救活了。 写在最后 梦想会过期,但不是因为时间,是因为你把它想得太重、太大、太完美了。 现在,这扇窗还开着。你还可以写那篇不完美的文章,做那个粗糙的项目。 但窗户在慢慢关上。不是因为你变老了,是因为你给自己加的枷锁越来越重。 有时候,最好的开始不是去做那个宏大的梦想。 而是允许自己,重新想要一些小事。 小小的开始,会把生命带回梦想里。 就像我的大理一个月,救活了我的写作梦。 希望你也能找到自己的"一个月"。

00
张翼ZYi
8天前
如果一个用户和你吐槽说免费试用额度太少,这种请求可以忽略,本质上用户纠结的已经不是试用额度的问题了,而是免费和付费的问题,就算调整了试用额度,也无法把这个用户转化的。
00
张翼ZYi
10天前
刚看到一句话,挺有道理,不要想着做第一,而是要做唯一。
这意味着要找到自己的优势,一味得去模仿是不行的。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