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招商人的遗憾:当幸运变成良心债
在招商这个行当里,他遇见过形形色色的客户,但那个冬日下午遇见的刘姓客户,却成了他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遗憾。
那天,他在商场巡场时注意到一个三十出头的男人,正独自徘徊在空置店铺前。男人穿着洗得发黑的蓝裤子,手里攥着手机却始终没解锁,只是怔怔地望着25平米的铺位。当发现他胸前的工牌时,男人眼睛突然亮了起来:"请问...能帮我联系这个铺面的房东吗?"那语气里带着新手创业者特有的忐忑与期待。
凭着职业敏感,他立即热情介绍了这个黄金铺位的优势:正对扶梯的人流优势、临近儿童区的消费群体、商场即将推出的促销计划...男人听得频频点头,却在听到报价时露出了犹豫的神色。当时他只当是寻常的预算不足,直到下午再次巡场时,发现那个男人仍坐在店铺外的休息椅上,不玩手机也不吃东西,只是痴痴望着来往顾客——那是一种他熟悉的、创业者对理想场所的渴望。
于是他做了个大胆的决定:当即联系了另一位观望已久的意向客户,精心安排了一场"偶遇"。当两位潜在租户在铺位前"不期而遇"时,他清楚地看见刘先生攥紧了手中的宣传单。果然,送走另一位客户后,刘先生急切地拉住他:"能不能帮我锁定这个铺位?我现在就交意向金!"
签约过程顺利得反常。这个准备加盟某水吧品牌的刘姓老板,从始至终都是独自操办一切:没见过品牌方代表,装修队是网上找的,连加盟合同都是电子签的。但看着对方交付首期款时的爽快,他也就没再多想。
开业那天,问题开始显现。店员是三个手忙脚乱的大学生,老板本人连基础饮品都做不利索。虽然借着春节档期日均三千的营业额让店铺红火了三个月,但随后业绩便断崖式下跌。更令人不安的是,老板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少,直到某天,一个跛脚老太太闯进招商办公室。
老太太说话颠三倒四,却执意要见负责人:"商场大门的风水被挡了!当年盖楼时我就说过..."正当同事们面面相觑时,刘老板匆匆赶来道歉,这时他们才知道,这位精神异常的老人是他母亲。
真相在后续几个月里逐渐浮出水面。先是大学生店员哭着来要拖欠的工资,接着是刘老板发来"不干了"的微信后彻底失联。最后清理店铺时,在发臭的果酱箱底下,发现了一个盒子,盒子里有张被揉皱的工伤赔偿协议——原来刘老板用来创业的30万,是父亲因工去世的赔偿金,整个招商部都沉默了。盒子里码着:父亲工伤死亡的赔偿协议(金额:32.7万元)、品牌方收取的加盟费收据(8.8万元)、十六张物料采购单(累计11.4万元)、还有张被反复修改的预算表,最后一行用红笔写着:"商场押金+首期租金=9.5万,总计29.7万"。
"他其实算得很清楚。"他翻着那些单据,声音发哑,"但没人告诉他,山寨品牌给的物料报价比市场价高40%,也没人提醒他,冬天猕猴桃的损耗率会吃掉全部利润..... "
"他在撤场前夜,突然一个人回到漆黑的店铺。"招商回忆时声音发涩,"就着应急灯的微光,这个人正笨拙地学着调製早已过期的饮品配方。"后来才知道,他加盟的是个山寨品牌,所谓的"总部"收完加盟费就消失了。而最令人痛心的是,明明多次建议他更换本地供应链、转卖设备止损,这个被击垮的男人却选择像鸵鸟般逃避现实,连最后挽回几千元损失的机会都放弃了。
在四五线城市,每个穿着回力鞋的客户都可能是隐藏的创业者,每笔交易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孤注一掷。他也说自己尽了招商的本分:给足活动补贴、争取宣传资源,可当发现端上桌的是"人血馒头"时,早已消化殆尽了。
这个故事最终没有赢家。
最讽刺的是,在品牌方发来的"恭喜开业"花篮缎带上,赫然印着"投资八万八,轻松当老板"的广告语。而现在,这个被骗光父亲赔命钱的男人不知道消失在哪里了。
山寨品牌方依然在别的城市行骗,商场很快迎来了新租户,而那个赔光父亲抚恤金的家庭,就像被擦除的店铺招牌一样,彻底消失在了人海里。
唯一留下的,是一个招商人永远的扪心自问,当初如果能像那些老招商一样多问几句:“请问咱们之前做过哪些场子呢?现在有开哪些店呢?”,多劝几次,结局会不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