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南柯遊人
103关注5k被关注30夸夸
精神分析【主攻文本分析】
女权主义【主攻男性批判】
置顶
南柯遊人
3天前
当罗永浩痛斥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时,他无意间撕开了现代消费社会一道精致的裂缝:我们愤怒于餐馆用预制菜冒充现炒,却对自身早已被预制成人肉电池的事实欣然接受。

这场看似关于“知情权”的战争,实则是拉康四大话语理论的最佳注脚——一场主体在符号秩序中绝望寻找真相的滑稽戏。

罗永浩的愤怒是典型的歇斯底里质疑:消费者(分裂主体$)向权威(S1)呐喊“你为何欺骗我?”,要求真相却只得到更多知识(S2)的敷衍。西贝回应称“预加工不是预制菜”“中央厨房菜肴不属预制菜”——这恰是拉康所言的大学话语的运作:用知识体系(S2)掩盖无意识真理位置的权力意志(S1),将消费者转化为被规训的客体(a)。

更讽刺的是,大众愤怒地要求餐馆标明预制菜,仿佛这便能拯救味蕾于工业化的水火。

然而,我们对盘中预制菜的愤怒,恰恰是在转移对自身“预制性”的恐惧。

在教育工厂的流水线上,我们被批量填入标准化知识和思维训练模块;在公司制度的齿轮中,我们学会自我规训与绩效优化;在算法编织的茧房里,我们的欲望被精准预制、情绪被批量配送。

然而,无人呼吁预制人“明示法”——我们欣然接受简历包装、职场人设、斜杠人生和社交面具,只因大学话语已将异化包装为“自我提升”的真理(S1)。

这种集体视而不见正是剩余享受的体现:我们通过抱怨预制菜,转移了对自身预制化痛苦的注意。就像西贝一面被骂“预制菜”,一面因“儿童餐”被捧为安全标杆——主体永远需要一个小他者(a)来投射矛盾,维持幻想。

我们越是激烈地声讨餐桌上的预制菜,越是无意识地承认自己已成为精神上的预制品——却拒绝品尝这份悖论的苦涩。

尤其是,当主人话语失效(传统权威失信)、大学话语虚伪(知识沦为权力工具)时,歇斯底里话语(Hysteric's Discourse) 便成为新时代的救赎幻觉。

于是,癔症话语的演员们趁虚而入。

特朗普的大言不惭、罗永浩等意见领袖的过度表演,良子的大胃袋、峰哥的性压抑说,户晨风的安卓苹果理论等,无一不是以分裂主体($)向旧主人能指(S1)发问的形式,生产出碎片化知识(S2)和集体情绪(a)。

他们之所以成为“新神”,是因为精准迎合了预制人对非预制神话的渴望——用看似反叛的姿势,提供更隐蔽的认同对象。

之所以能成为新时代的“主人能指”,正是因为他们替大众喊出了那句被压抑的质问:“我究竟是谁?”

这些看似反体制的癔症式表演,实则与体制共谋:他们用夸张的个体性掩盖普遍的主体性空洞,用反抗的姿态消解真正的反抗可能。人们一边嘲弄这些狂欢式领袖,一边暗中渴望他们替自己完成那份不敢实践的“主人意志”——这种既厌恶又迷恋的矛盾,正是当代主体最典型的癔症结构。

最终,我们活在一个滑稽的辩证牢笼中:我们要求透明标注预制菜,却对灵魂的预制成分装聋作哑;我们嘲笑癔症领袖的浮夸,却期待他们为集体失语代偿;我们渴望真正的主人打破僵局,却又恐惧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拉康的警示在此轰鸣:当大学话语用知识麻痹我们,当主人话语退化为空洞表演,唯一的选择或许是直面那个令人不适的真相——我们愤怒声讨预制菜的同时,正坐在餐桌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自己被预制的人生。

最大的反讽在于:我们越是激烈地质疑世界,越是在无意识中成为它所需要的那种提问者。

最终,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恶心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整个社会一边用知识体系掩饰压迫,一边用歇斯底里表演反抗和解构式享乐达成虚伪循环。

除非我们停止要求餐馆标注预制菜的同时,给自己贴上更精美的预制标签,否则一切愤怒都只是朝主人画像扔泥巴——而主人,正微笑着给我们递泥巴。

注:此文亦为AI预制,人工编辑。
01
南柯遊人
3天前
拉康认为,遵循大他者的语言是一种享乐。

我们要求快乐的活着➖我们只能活着=想要享乐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压榨,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在每个人的异化之中——就像资本价值➖劳动价值=剩余利润,剩下的利润(自我快乐)被转移到大他者的话语账户上——而最初迫使个体进行转移和异化的,正是大他者本身。

于是,大男子主义、战狼式爱国成为了一种集体享乐——男性在生活中被集体剥夺的快感集合,重新返还给了男性集体——以一种共享和宣誓效忠的契约形式。

因此,男性对于大男子主义、战狼式爱国的狂热,是要求更多的获取这种想象的快感分配的迫切,却忘记了他们从来无法真正拥有这种【大他者所有的享乐产权】。

男性对集体叙事的狂热,实则是将个人无法消化的创伤性匮乏(如性焦虑、社会竞争挫败)投射到大他者构建的符号容器中。

战狼式言论中的攻击性本质,是受挫力比多、痛苦快感化的倒置。

职场规训压抑的愤怒,被转化为爱国口号的激情;被异性拒绝的性焦虑,被升华为对“娘炮”气质和女性诉求的道德审判。这种转化使痛苦戴上享乐面具,成为维持系统运转的润滑剂。

男人们讽刺养老金和社保账户可能会是一场虚假的承诺,却无法理解当个体高呼“强国复兴”或表演“男性气概”时,他们并非在表达自主欲望,而是在填补大他者预设的欲望缺口——他们以为自己消费着享乐,实则是被享乐消费。
00
南柯遊人
3天前
在婴儿最初的体验中,祂不明确乳房是一种什么东西。

但当祂需要断奶的时候,父母递过来一个奶瓶,然后强制性让祂与乳房实现分离——祂尽管还没有任何语言意识,却开始强烈的感受到一种体验的被剥夺和乳房的缺位。

于是,【乳房】成为了一种原初对象。

奶瓶只是满足了婴儿不再饥饿的需要,却无法满足祂的所有要求——那种首次体验满足而无可替代的原初享乐。

要求➖需要=欲望,这就是拉康的经典公式。

而这种无法重新体验的欲望,不断冲击着婴儿的潜意识——一个怪物就此被孕育和诞生,并追随婴儿一生——这就是主体,一个【想要】前面的主语——我想要。

消失的【乳房】成为了最初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即一种单纯的无法重复的想象中的(因为被剥夺前的无知导致婴儿以为享受乳房是永恒的)满足,永远的丧失了——此后的一切乳房,都不再是那个乳房,无论是断奶后的偶尔享受,还是成长后的性爱及饮食中的【口欲】满足。

这个剩余的、无法被象征界捕获的【白月光式的乳房】的缺失感,就是对象(a)。

这至少导致人类的两种自我放逐:

一、因为找不到自身欲望的缺失来源和归宿,转而渴求祂者的欲望为欲望——父母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事朋友伴侣、外界社会拥有和渴望拥有什么(祂们的评价是自我内在评价的终极源头和唯一标准,也就成为自我人生决策的最大压力和压抑源头)。

二、因为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缺失感,便试图远离日常生活,追求极端享乐或自我毁灭,陷入表象的无止境的无欲无求或抑郁愤怒。

拉康指出:“主体因对象a而存在,却永远无法与之相遇。”

人生就像原地打转,无论走了多远多成功,都始终保持在距离真正自我最远的边缘。

我们渴望被渴望,想要被想要,通过他者的目光为自己虚构出存在的完整性。

在这一层面上,富人拥有的快乐不是自身早已厌倦的金钱、权力和名声,而是祂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拥有着更多人试图拥有对象的欲望——富人的快乐因此不是来自于金钱本身,而是来自于穷人对金钱的欲望集合。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尝试填补这种原初的缺失,却始终无法真正抵达那个消逝的“乳房”。我们不断将各种对象——事业、爱情、理想、信仰——放置于欲望的空位上,期待它们能成为对象a的替代品,但最终都只是徒劳。

于是人生成为一场精致的模仿游戏。我们按照父母、社会、文化的期望塑造自我,将“他者想要我成为什么”误认为“我想要成为什么”。

职业阶梯、家庭责任、社会地位,这些象征界的符号编织成一张欲望之网,我们被困其中,却以为在自由追逐。

就像婴儿终将学会用奶瓶替代乳房,成年人也学会用各种“合理目标”替代那不可言说的缺失感——但午夜梦回时,那种怅然若失始终如影随形。

因此,真正的觉醒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

意识到欲望的本质不是“获取”而是“维持”,不是满足缺口而是与缺口共存。

人最终要接受的,是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自己幻想中的完满存在。而正是这种接受,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己。
00
南柯遊人
3天前
问题来了,罗永浩是魔王版柴怼怼,还是于东来是天使版贾国龙?

当作为资本家的于东来更倾向和资本家共情时,牛马们还能安慰自己【他不一样】吗?
00
南柯遊人
3天前
如果罗永浩是位女性,走的时候说服务很好,走后却发小作文说【凭感觉】觉得在西贝遭遇了性骚扰,那么男的肯定会全网批评她诬告。

但幸好罗永浩是个男的,就可以仅凭味道质疑西贝是预制菜,然后等丑闻放大了再悬赏10万找证据。

然后全网又立马积极迎合,热烈讨论企业公关问题和预制菜定义问题。

但对于男性被质疑性骚扰回应和性骚扰定义问题,男性是拒绝谈判、拒绝任何讨论的。

对于男性而言,公开质疑是与生俱来的特权。

对于女性而言,公开质疑只能等待男性集体审核后才算合法,男性认同后才算有效,男性支持后才能上桌。

说到底,在这个国度,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终归是比一道菜好不好吃的问题要小的太多了。
00
南柯遊人
4天前
按照武大性骚扰案件中男性的看法,追风小叶败诉完全属于诬陷对方“诬陷”、诬告对方“诬告”的有力证明。

而按照男性给追风小叶出的主意,那武大性骚扰案件中受害者女性的反应,确实是太温和了。
10
南柯遊人
5天前
如果男人想要压垮女性的反抗,那么他们必须站在统一阵线。

因此,如果韩国男人觉得这是一种羞辱,那么中国男人、美国男人都应该如此想象,而不是将其视为笑话。

但现实是,中国男人和韩国男人、美国男人、日本男人、印度男人们,永远尿不到一个壶里,他们只有永远的互相贬低、互相打压和互相鄙视嘲讽——这就是全球男性集体雄竞的零和博弈困境。

而女性则不同,没有一个女性会觉得戴头巾的女性是一个笑话,没有一个女性会认为武大揭露性骚扰男的女性是不勇敢的,没有一个女性会认为孟村被暴力虐杀的女性是不值得同情的。

女性没有裤裆民族主义给予的集体权力主体优势,恰恰成为了一种突破禁锢的优势——当男性走向全球化分裂和对抗,女性则在同一世界里联合和互助。

阴盛阳衰,将从一个压制污蔑女性的贬义词,变成未来伟大历史浪潮的褒义描述。
21
南柯遊人
6天前
两个经典的西方悖论:

一、目录悖论

书目悖论是罗素悖论的通俗表达形式,属于逻辑学中的自指悖论。其经典案例为:若图书馆编纂的书名词典收录所有不列出自身书名的书,则该词典自身书名是否被收录将导致逻辑矛盾。

该悖论通过自我指涉揭示逻辑系统的内在冲突,与“理发师悖论”同构。

解决思路是:

在这个假设下,目录a其实一开始是不存在的。而当它准备存在时,已经不是目录a,而是目录a1了——今日我不再是昔日我。

当目录a1出现后,它就是确定的,而不再具备是否需要包括自己(目录a)的问题(因为它已经确定了)——即如果它没出现目录a,它可以是目录a但又未必是,而如果它出现目录a就只能是目录a1了。

而目录a1确定之后,就要求有目录a2以继续完成目录a的使命——这时候,目录a2包含了a1也是无所谓的,因为它们并非同一个实在。

同样的,a2在考虑规则的时候,它就会继续分化为a1一和a2二,也就意味着规则下的目录a是一个抽象的能指,是一个永不具备现实存在的前提罢了。

这意味着,抽象的自我是绝对分裂的而非绝对统一的——欲望的自我是绝对分化和换喻的,而非能够满足和停滞的。

我们始终在自我规定、定义着自己、监督审视着自己,并忠实或反抗的实现着自己,从而我们就一生无法做到【三位一体的圆融完满】——也就总是处于无穷尽的矛盾和冲突之中。

解决思路就是,认清楚我非我,常我非我常,此刻彼时我的求同存异。

强迫性的要求自我内在一致、内外无别是不可能的,寻求平衡而非执念。

同时,规则制定者、裁判和执行者为一体的独裁是不可行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意味着三权分立代表着民主的共识是虚假的。

二、上帝悖论

几个世纪前,罗马教廷出了一本书,书中用当时最流行的数学推论,导出“上帝是万能的”。

一位智者针锋相对地问:“上帝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吗?”

如果教廷回答说能的,那上帝不能搬动他创造的那块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如果教廷回答说不能,那么上帝不能创造出一块他搬不动的石头,所以上帝不是万能的。

上帝创造一个自己搬不起的石头很简单,只要祂表示石头和上帝是二元辩证的,上帝不是上帝的时候石头就是上帝,石头不是上帝的时候上帝就是上帝,那么上帝就不仅是存在且是无缝共轭存在、无所不在的。

这就是辩证法的伟大之处。

历史是由人民决定的,但人民又要听从历史的辩证法。

历史是上帝的时候,人民是石头;人民是上帝的时候,历史就是石头。

人生也是如此。

放不下时,放不下的是你的上帝;放下时,你是自己的上帝。
00
南柯遊人
10天前
拉康说,性关系不存在。

他认为,性的奥秘在于,对于性关系的任何一方来说,对方都无法完全满足自己。

在生理上,对方一定很难是自己心中完美的渴望——身高、身材、肌肉、生殖器具等等;

在心理上,无论是性活动的氛围感、双方技巧磨合还是作为爱欲对象的审视,都往往是低质量评价甚至是不合格的。

而男性渴望女性,主要是基于自身生理高潮的易于达成,带来的多巴胺、肾上腺素等激素飙升释放的快感——在这一层面上,男性将女性视为一个活体工具。

而女性在床上取悦男性,释放的更多是自身的【占有欲】——即希望自己成为引起对方欲望的原因,并且是一个被男性欲望对象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自己在女性群体中的魅力和独占可能——在这一层面上,女性将男性视为某成程度上的可加以炫耀的【性爱包包】。

只有那些少部分性敏感特质集中于一处的女性,在生理冲动上类似于男性从而更容易获得生理高潮的快感——而更多的女性则是生理高潮和心理高潮同样难以抵达。

在25岁之前,由于激素和代谢水平较高,做什么都是爽的,而更容易忽略性关系中更深层的需求。

一个典型表现是,双方做爱后迅速的肉体分离,意味着期间心理碰撞的能量增长水平远远未达到联结效果。

激素水平迅速下降后,双方对各自肉体和对方肉体,再也没有朦胧的迷恋和美感,只有清晰的审视和抗拒。

因此,人们试图用性和谐,以及双方基于日常生活的爱欲妥协和合作,来掩盖性激情的缺失、性关系的匮乏,是常见的掩耳盗铃的“欺诈策略”。

双方的爱情幻想,无疑是成为对方的唯一。

但每一次性关系中,双方都潜意识的理解了对方不可能成为自己唯一的满足对象,自己也不可能成为对方的唯一满足对象。

因此,从未经历过学习训练和外界深度介入规训、各自凭借本能进行的性活动,就成为了伴侣关系的【男根式破碎】的羞耻展示——正如拉康所言,男根这一标示核心欲望的能指,一旦被凝视到无处躲藏,就会立刻暴露欲望主体的庸俗和幻灭。

性关系的破灭,构成了伴侣关系冲突和痛苦的潜在核心动力机制——性关系破灭的积累越是深刻,双方对日常爱欲关系的逃逸和代偿需求就越是激烈。

结果就是,越是深爱,性关系就越是破灭;性关系越是破灭,深爱的痛苦就越是激烈且不可能达成。

唯一的解法,是双方理解性和爱的不存在、不可能,是欲望的虚空而非占有的真实。

双方从性和爱中获得的,不会比一瓶可乐、一个面包多很多。

唯有脱去了二元伴侣关系象征秩序中的多余负担,性和爱才会变得更轻盈,进而有机会成为真实而深刻联结双方喜乐悲欢的欲望满足的成就标记。
20
南柯遊人
10天前
河北孟村暴力杀妻案,一个连贴吧知乎男拳都公认的【好女孩、贤妻良母】,高考600分主动降分和加害男一起读专科,却在婚后四年因发现丈夫出轨被殴打致死。

受害人生前活的像个乞丐,连10元一小时的馒头店兼职工作都开心的不得了,却最终没能如愿。

为什么这个世界没有好女孩,因为她们都被打死了。

为什么这个世界不应当有贤妻良母,因为她们最终的结局就是被男人们暴力羞辱乃至虐杀。

周总理说,贤妻可以,良母也提倡,但既不能要旧的贤妻良母,也不能要所谓的新时代的贤妻良母。

因为女人的一生,要在公共领域、生产领域、权力和财富分配的领域大展拳脚。用贤妻良母定义一个女人,就是用家庭的锁链拴住她们的一生。

就是在这样的【有毒的女性生存土壤】里,那些口口正义的潘某等媒体大v,还要讽刺女人上台讲家暴的脱口秀——舞台上讲家暴的段子不是太多了,恰恰是太少了——那些试图以任何理由阻止女性发声的男人们,都是孟村暴力杀妻案的幕后推手、作恶同盟。

拥有出走的决心的苏阿姨、分享家暴经历的房主任,尽管会被男人们群嘲,但她们幸运的远离了死亡可能。

讽刺甚至悲愤的是,凶手金某的母亲也是长期的家暴受害者,却被男权驯化为了一边幸灾乐祸拍视频一边伪造证据的帮凶——这就是潘某等男人们害怕女人讲家暴脱口秀的原因——他们害怕女人真正互相共情、团结起来对抗男性力量的侵犯,而不是围绕着男性的邪恶轴心互相坑害。

在这个农村家暴率几乎接近100%的社会,我想社会舆论下一个保护男性特权的尝试,将和强奸案、性骚扰案件一样,男拳媒体和大V们将纷纷下场将水搅浑、倒打一耙,营造出女人被打是自己作死、不争气、恋爱脑、喜欢看霸总小说、唠叨等一系列指鹿为马、模糊焦点的套路氛围,从而削减男性共情女性、女性为女性鸣不平的愤怒可能。

男人之恶毒步天下,或许真像鲁迅先生讽刺过的,如果当时多溺一些男婴,这个社会就会好的太多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