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南柯遊人
103关注5k被关注30夸夸
精神分析【主攻文本分析】
女权主义【主攻男性批判】
置顶
南柯遊人
14天前
力工梭哈理论,就是男人翻版的自我感动的悲情的【私营主(西贝)梭哈理论】——我这一辈子,奋斗几十年全部投资用来创业,给员工提供就业还竟然要给祂们发工资,让供应商合作伙伴赚钱才能拿货,给国家缴税却不被重视,每天去的比员工早走的比员工晚,还要被骂黑心资本家。

结果,平时员工全是混工资摸鱼的出生,供货商全在想着办法坑我,用户需求比上帝意志还难琢磨,一阵经济波动就会直接把我心血带走,一场舆论风暴更是将我贾国龙置于万劫不复之地,差点毁了我的企业。

我贾国龙,以后再也不创业了!谁再创业梭哈谁是孙子,我尽心尽力做餐厅却不被用户和员工理解,做企业家真是太难了!

事实上是,男人幻想的力工梭哈是做一辈子老实牛马,现实却是遍地月薪三千孟村家暴男——管着老婆不让出门挣钱,没事就出门喝酒,不如意就回家打老婆。

月薪五千到八千,就要老婆既做家务生二胎三胎看孩子,又要老婆至少找个三千到五千的工作,还觉得比老婆赚的多全是自己本事,典型的就是亮亮丽君夫妇。

月薪万元的男的,大多为了在亲戚朋友间的面子,为了在大城市扎根,为了光宗耀祖的父辈理想,自己梭哈买房找超标准媳妇,却又自我感动是为了对方梭哈,而不是基于自身阶级攀升的热切欲望而孤注一掷。

月薪两万以上的,就更多是精英教育下的极致利己主义男性,婚内玩pua婚外玩暧昧出轨,对家庭财务拥有绝对的掌控权和话语权,牢牢盯着自己的财产投资比——吃饭是要aa的,送的礼物是要能够分手时回收的。

至于年薪百万乃至更多的男的,对女性的利用掌控和防范,就更是面面俱到,恨不得做到极致——典型如刘强东夫妇、宗庆后家族。

说到底,力工梭哈理论不过是男人自我美化的集体潜意识产物——普信男、舔狗、龟男的称号太丢面子了,【力工】有着一种为国尽力、老实勤恳的政治正确美感,梭哈又有着男性霸道总裁、一怒为红颜的自我神话叙事的悲壮色彩。

于是,一群月薪三千到八千的男的,突然觉得和月薪万元以上男的抹平了一切差距,幻想着兄弟之间再也没有【雄竞狂热】,一切都是被女人迫害的——你我都是力工,都在玩梭哈战略,都在输给女人,我们真是同病相怜啊。

殊不知,月薪五千以下男的视其他男的为软弱矫情小资,月薪万元以上男的视其他男的为无能愚昧群氓。

网上互称兄弟,线下两拨男的互相多被瞅两眼都要恶心的质问“你瞅啥”,“你哪里人?”,“你什么学历?”。

潜意识台词都是——你也配看我一眼?

如果贾国龙梭哈是为了员工和用户,他就不会在被质疑时如此恼羞成怒、如此狂热造作。

如果雄竞失败的男人们,自诩梭哈是为了女人,他们就不会如此集体厌女和愤恨不满——就连大A虐他们三千遍,他们也能对大A始终抱有幻想——如果女人们真是这群赌徒的投机目标,他们同样会越来越尊崇和美化追求的标的,并反思自己的作为,而不是相反。

事实是,这群男的向来是为自己的【超雄欲望】梭哈——而女人,不过是这个巨大想象赌场的副产物——男人们通过买车买房获得一张【赌场特权通行证】,从而获得女人们终生免费的性服务、保姆服务、厨师服务、女仆服务、代孕服务和发牌旺夫服务等一系列金卡权益。

只不过,当女人们发现在男人们的赌场里自己终究是被奴役的免费劳动力,而大好世界里有更多更好的劳动机会时,这个想象的虚幻赌场便不能再提供给普信男们日常的金卡权益——福利积分压缩了,服务不再免费了,他们就发狂了——我梭哈可是为了你们的服务,而不是为了在这个赌场里赢得一生!

赌场老板听了都笑了——先生,虽然我们不可能让你在这个赌场里随便赢,但你说进来是为了免费福利和服务而不是为了赢,就像义务教育的学生说自己上学是为了免费的体育课,而不是为了考一个好大学一样可笑,或者像资本家说自己创业是为了体验免费的工作会议,而不是为了获得超额利润一样无耻。

力工梭哈,梭哈一辈子还是力工,然后就怨恨和自己一起吃苦的女人,说是她害了自己——这不就是国家灭了,说红颜祸水的翻版吗?

或许不一样的是,妲己、褒姒至少还曾陪伴着君临天下,女人跟着力工只能吃一辈子苦、倒一辈子霉,还要挨一辈子骂和打。
20
南柯遊人
14天前
一个男人,女人让他少玩游戏他不听,让他少吸烟喝酒他不听,让他多做家务他不做,让他床上多做几分钟他做不到。

然后他在网上到处说,我为女人奉献了一切,我力工梭哈了,我抽烟喝酒久坐少干早死,都是因为女的。
21
南柯遊人
18天前
男性对情感价值的需求度,就像女性对性愉悦的追求一样,表面冷漠实则极度压抑。

女性对性激情的需求度,就像男性对情绪价值的抗拒一样,表面蔑视实则同样极度压抑。

因此,男性就像从小被七匹狼抽着长大的陀螺,情感释放的诉求被先天恐惧和迷茫包裹,进而转移到【性骚扰和虐待】的代偿之中——这就是男性对女性日常的【舔和踩二象性波动】的动力机制来源。

女性则是被抽离了第一性,进而在性活动连接中难以感受到自身作为主体的自我价值感和满足感,而是一种男性在生理和心理代偿上进行双重自慰的被动的活体工具——这让女性抗拒性愉悦的去羞耻感体验——而无处安放的性冲动,则被转移为对情绪体验的极度满足和无限扩张追求——因此女性潜意识想象自身为一个开放性的性容器,将物质消费体验、人际互动体验及各类世俗欲望生活体验,视为可被潜意识纳入和理解的性幻想体验。

普遍的结果是,男性多为爱欲不满,以性欲代偿;女性则是性欲不满,以爱欲做媒。

双方都在不同的虚空中索取无望的填充,【物欲不是性,性欲不是爱】的诅咒,终将伴随彼此一生,也将隔阂彼此一生。
30
南柯遊人
27天前
西贝翻车只能验证一个道理,很多企业做到一定程度,继续做大的障碍往往不是市场而是老板自己。

对内喜欢越级指导,大搞一把手一把抓;对外喜欢释放个性,化身孤勇者对抗一切反对声音。

特别是这群老登创业者,喜欢线下社交而很少线上冲浪,根本不理解如何引导当代网民的情绪波动。

当年钟睒睒因为一个红色瓶盖被全民大骂媚日,结果风头过了气没处发只能去抨击张一鸣,也是有点搞笑了。

还有花西子、钟薛高两个网红品牌的翻车,也都是如此。

但你要问钟睒睒、贾国龙,当年闹得轰轰烈烈的花西子、钟薛高品牌翻车的来龙去脉,他们可能根本不了解、也根本不想了解,觉得和自己没关系,做生意盯着同行竞争就ok了。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一批批往上扑也只能让他们内部报团取暖而不是自我反省。

清朝县太爷权力再大,也得怕讼棍聚众闹事,也得给银子息事宁人。

遇上罗永浩这样的网络话事人,只要他掀起了网民群氓的注意和跟从,就拥有了更大的暴力合法性,官媒随之下场也就变相为之背书。

贾国龙还以为是在和罗永浩一人辩论,但本质上罗永浩已经成为网民纷纷精神下注的话语代理人,贾国龙越是想赢、越是具有攻击性,网民的反击欲望就越是猛烈——而在千万个审判官的放大镜下,没有任何人、任何事经得起检验和上秤。

可悲的是,这些老板在企业内部辩论打了一辈子顺风局,就真的以为网络这个大舞台能任他驰骋了。
20
南柯遊人
1月前
当罗永浩痛斥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时,他无意间撕开了现代消费社会一道精致的裂缝:我们愤怒于餐馆用预制菜冒充现炒,却对自身早已被预制成人肉电池的事实欣然接受。

这场看似关于“知情权”的战争,实则是拉康四大话语理论的最佳注脚——一场主体在符号秩序中绝望寻找真相的滑稽戏。

罗永浩的愤怒是典型的歇斯底里质疑:消费者(分裂主体$)向权威(S1)呐喊“你为何欺骗我?”,要求真相却只得到更多知识(S2)的敷衍。西贝回应称“预加工不是预制菜”“中央厨房菜肴不属预制菜”——这恰是拉康所言的大学话语的运作:用知识体系(S2)掩盖无意识真理位置的权力意志(S1),将消费者转化为被规训的客体(a)。

更讽刺的是,大众愤怒地要求餐馆标明预制菜,仿佛这便能拯救味蕾于工业化的水火。

然而,我们对盘中预制菜的愤怒,恰恰是在转移对自身“预制性”的恐惧。

在教育工厂的流水线上,我们被批量填入标准化知识和思维训练模块;在公司制度的齿轮中,我们学会自我规训与绩效优化;在算法编织的茧房里,我们的欲望被精准预制、情绪被批量配送。

然而,无人呼吁预制人“明示法”——我们欣然接受简历包装、职场人设、斜杠人生和社交面具,只因大学话语已将异化包装为“自我提升”的真理(S1)。

这种集体视而不见正是剩余享受的体现:我们通过抱怨预制菜,转移了对自身预制化痛苦的注意。就像西贝一面被骂“预制菜”,一面因“儿童餐”被捧为安全标杆——主体永远需要一个小他者(a)来投射矛盾,维持幻想。

我们越是激烈地声讨餐桌上的预制菜,越是无意识地承认自己已成为精神上的预制品——却拒绝品尝这份悖论的苦涩。

尤其是,当主人话语失效(传统权威失信)、大学话语虚伪(知识沦为权力工具)时,歇斯底里话语(Hysteric's Discourse) 便成为新时代的救赎幻觉。

于是,癔症话语的演员们趁虚而入。

特朗普的大言不惭、罗永浩等意见领袖的过度表演,良子的大胃袋、峰哥的性压抑说,户晨风的安卓苹果理论等,无一不是以分裂主体($)向旧主人能指(S1)发问的形式,生产出碎片化知识(S2)和集体情绪(a)。

他们之所以成为“新神”,是因为精准迎合了预制人对非预制神话的渴望——用看似反叛的姿势,提供更隐蔽的认同对象。

之所以能成为新时代的“主人能指”,正是因为他们替大众喊出了那句被压抑的质问:“我究竟是谁?”

这些看似反体制的癔症式表演,实则与体制共谋:他们用夸张的个体性掩盖普遍的主体性空洞,用反抗的姿态消解真正的反抗可能。人们一边嘲弄这些狂欢式领袖,一边暗中渴望他们替自己完成那份不敢实践的“主人意志”——这种既厌恶又迷恋的矛盾,正是当代主体最典型的癔症结构。

最终,我们活在一个滑稽的辩证牢笼中:我们要求透明标注预制菜,却对灵魂的预制成分装聋作哑;我们嘲笑癔症领袖的浮夸,却期待他们为集体失语代偿;我们渴望真正的主人打破僵局,却又恐惧任何实质性的改变。

拉康的警示在此轰鸣:当大学话语用知识麻痹我们,当主人话语退化为空洞表演,唯一的选择或许是直面那个令人不适的真相——我们愤怒声讨预制菜的同时,正坐在餐桌边津津有味地咀嚼着自己被预制的人生。

最大的反讽在于:我们越是激烈地质疑世界,越是在无意识中成为它所需要的那种提问者。

最终,我们或许会发现:真正恶心的不是预制菜,而是整个社会一边用知识体系掩饰压迫,一边用歇斯底里表演反抗和解构式享乐达成虚伪循环。

除非我们停止要求餐馆标注预制菜的同时,给自己贴上更精美的预制标签,否则一切愤怒都只是朝主人画像扔泥巴——而主人,正微笑着给我们递泥巴。

注:此文亦为AI预制,人工编辑。
01
南柯遊人
1月前
拉康认为,遵循大他者的语言是一种享乐。

我们要求快乐的活着➖我们只能活着=想要享乐的欲望。

这种欲望的压榨,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在每个人的异化之中——就像资本价值➖劳动价值=剩余利润,剩下的利润(自我快乐)被转移到大他者的话语账户上——而最初迫使个体进行转移和异化的,正是大他者本身。

于是,大男子主义、战狼式爱国成为了一种集体享乐——男性在生活中被集体剥夺的快感集合,重新返还给了男性集体——以一种共享和宣誓效忠的契约形式。

因此,男性对于大男子主义、战狼式爱国的狂热,是要求更多的获取这种想象的快感分配的迫切,却忘记了他们从来无法真正拥有这种【大他者所有的享乐产权】。

男性对集体叙事的狂热,实则是将个人无法消化的创伤性匮乏(如性焦虑、社会竞争挫败)投射到大他者构建的符号容器中。

战狼式言论中的攻击性本质,是受挫力比多、痛苦快感化的倒置。

职场规训压抑的愤怒,被转化为爱国口号的激情;被异性拒绝的性焦虑,被升华为对“娘炮”气质和女性诉求的道德审判。这种转化使痛苦戴上享乐面具,成为维持系统运转的润滑剂。

男人们讽刺养老金和社保账户可能会是一场虚假的承诺,却无法理解当个体高呼“强国复兴”或表演“男性气概”时,他们并非在表达自主欲望,而是在填补大他者预设的欲望缺口——他们以为自己消费着享乐,实则是被享乐消费。
00
南柯遊人
1月前
在婴儿最初的体验中,祂不明确乳房是一种什么东西。

但当祂需要断奶的时候,父母递过来一个奶瓶,然后强制性让祂与乳房实现分离——祂尽管还没有任何语言意识,却开始强烈的感受到一种体验的被剥夺和乳房的缺位。

于是,【乳房】成为了一种原初对象。

奶瓶只是满足了婴儿不再饥饿的需要,却无法满足祂的所有要求——那种首次体验满足而无可替代的原初享乐。

要求➖需要=欲望,这就是拉康的经典公式。

而这种无法重新体验的欲望,不断冲击着婴儿的潜意识——一个怪物就此被孕育和诞生,并追随婴儿一生——这就是主体,一个【想要】前面的主语——我想要。

消失的【乳房】成为了最初的俄狄浦斯情结的象征,即一种单纯的无法重复的想象中的(因为被剥夺前的无知导致婴儿以为享受乳房是永恒的)满足,永远的丧失了——此后的一切乳房,都不再是那个乳房,无论是断奶后的偶尔享受,还是成长后的性爱及饮食中的【口欲】满足。

这个剩余的、无法被象征界捕获的【白月光式的乳房】的缺失感,就是对象(a)。

这至少导致人类的两种自我放逐:

一、因为找不到自身欲望的缺失来源和归宿,转而渴求祂者的欲望为欲望——父母到底想要什么(想要我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同事朋友伴侣、外界社会拥有和渴望拥有什么(祂们的评价是自我内在评价的终极源头和唯一标准,也就成为自我人生决策的最大压力和压抑源头)。

二、因为在生活中无法摆脱缺失感,便试图远离日常生活,追求极端享乐或自我毁灭,陷入表象的无止境的无欲无求或抑郁愤怒。

拉康指出:“主体因对象a而存在,却永远无法与之相遇。”

人生就像原地打转,无论走了多远多成功,都始终保持在距离真正自我最远的边缘。

我们渴望被渴望,想要被想要,通过他者的目光为自己虚构出存在的完整性。

在这一层面上,富人拥有的快乐不是自身早已厌倦的金钱、权力和名声,而是祂们明确的知道自己拥有着更多人试图拥有对象的欲望——富人的快乐因此不是来自于金钱本身,而是来自于穷人对金钱的欲望集合。

人类终其一生都在尝试填补这种原初的缺失,却始终无法真正抵达那个消逝的“乳房”。我们不断将各种对象——事业、爱情、理想、信仰——放置于欲望的空位上,期待它们能成为对象a的替代品,但最终都只是徒劳。

于是人生成为一场精致的模仿游戏。我们按照父母、社会、文化的期望塑造自我,将“他者想要我成为什么”误认为“我想要成为什么”。

职业阶梯、家庭责任、社会地位,这些象征界的符号编织成一张欲望之网,我们被困其中,却以为在自由追逐。

就像婴儿终将学会用奶瓶替代乳房,成年人也学会用各种“合理目标”替代那不可言说的缺失感——但午夜梦回时,那种怅然若失始终如影随形。

因此,真正的觉醒不在于找到答案,而在于深刻理解问题的本质。

意识到欲望的本质不是“获取”而是“维持”,不是满足缺口而是与缺口共存。

人最终要接受的,是自己永远无法成为自己幻想中的完满存在。而正是这种接受,让我们第一次真正成为自己。
00
南柯遊人
1月前
问题来了,罗永浩是魔王版柴怼怼,还是于东来是天使版贾国龙?

当作为资本家的于东来更倾向和资本家共情时,牛马们还能安慰自己【他不一样】吗?
00
南柯遊人
1月前
如果罗永浩是位女性,走的时候说服务很好,走后却发小作文说【凭感觉】觉得在西贝遭遇了性骚扰,那么男的肯定会全网批评她诬告。

但幸好罗永浩是个男的,就可以仅凭味道质疑西贝是预制菜,然后等丑闻放大了再悬赏10万找证据。

然后全网又立马积极迎合,热烈讨论企业公关问题和预制菜定义问题。

但对于男性被质疑性骚扰回应和性骚扰定义问题,男性是拒绝谈判、拒绝任何讨论的。

对于男性而言,公开质疑是与生俱来的特权。

对于女性而言,公开质疑只能等待男性集体审核后才算合法,男性认同后才算有效,男性支持后才能上桌。

说到底,在这个国度,女性被性骚扰的问题,终归是比一道菜好不好吃的问题要小的太多了。
00
南柯遊人
1月前
按照武大性骚扰案件中男性的看法,追风小叶败诉完全属于诬陷对方“诬陷”、诬告对方“诬告”的有力证明。

而按照男性给追风小叶出的主意,那武大性骚扰案件中受害者女性的反应,确实是太温和了。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