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shahuozi
392关注34被关注0夸夸
shahuozi
25天前
看完6集纪录片《枪炮病菌与钢铁》,有了去读这本书的动力,作者从一个新几内亚人的疑问出发踏上追寻人类为何变得如此不平等的历程,从而建立起他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理论,这三个因素导致了如今地区的各自不平衡,地理因素也会超越个人智力因素导致命运极大的改变,看到作者最后在赞比亚医院面对5岁一下儿童极高的疟疾感染死亡率失声痛哭的画面让人动容,喜欢作者内心的悲悯情怀,希望真的如作者所说,后续的努力会改变现状,去往更美好的未来。
00
shahuozi
26天前
如果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首先就需要遗憾的看到,只有君王才有能力打造镜子,也只有君王才有资格照镜子,在君王的镜子里,你是看不见曾经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亿兆斯民,这样一来,你能从历史上借鉴的社会认知和个人成长经验就是有限的。(隐秘的细节 关正文)
Ps:强烈推荐纪录片《隐秘的细节》,拍得真好,颠覆我很多认知。
00
shahuozi
1月前
股市账户终于都翻红了,我现在就是个惊弓之鸟,准备一有不妙就🏃
10
shahuozi
1月前
旅游旺季在家读万卷书,淡季再出门行万里路,很适合退休一族
160
shahuozi
2月前
年轻大了确实需要改变很多固有的观点,多学习

于冬琪: 最近帮一个助听器客户访谈用户,很感叹:越是到了老年,幸福越是需要能力。 1、 一位85岁的大爷现在住在小儿子家,与小儿子相处时,他总结了几个基本原则: 能自己解决的,一定自己解决。 自己不能解决的,优先花钱解决。 实在不行,非儿子帮忙不可的,才让儿子解决。 他现在每天早上游泳一小时,自己做两顿饭。 他说:现在是自己生活能自理,才住在儿子家里。自己已经看好了养老院,如果有一天生活不能自理了,就自己住进养老院。 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生活大多数时间只围着一个失能老人。 不是儿子不爱自己,这是人之常情。 2、 一对老教授,先生92岁,太太88岁。 太太要配助听器的原因之一,是自己听力下降后,发现周围人对自己说话老是要很大声,表情也会扭曲,显得凶巴巴的。 再加上自己儿子是研究脑神经网络的。 和她说:听力出问题,导致社交影响,是老年痴呆的开始。 她马上配了助听器。 老两口都爱京剧,每天是大爷拉琴,大妈唱戏。 她说: 此前还以为自己嗓子已经不行了,声音很哑。 戴上助听器后,才发现,自己虽然快90岁了,嗓子还是有点亮的。 此前忙科研和教学,老两口没这么多时间。 现在每天可以一起唱戏、听古典乐,还能自驾出去玩儿,自得其乐。 说到彼此和生活,他们和我印象里那些不自觉总是皱着眉的老人截然不同。 经常会笑出来。 3、 后来,我问那家助听器的销售。 他说:大多数找过来的老人都是这样的,更高知,更有幸福的能力。 像第一个老人,退休前也是企业高管。 因为,会接受助听器、接受自己衰老身体就是会一天不如一天,愿意改变生活习惯,养成佩戴助听器的习惯,本身对老人就是挑战。 而只要是老人自己愿意佩戴助听器的,大多数都会选择他们家。 为啥呢? 因为老人一般舍不得花几万块钱配进口产品,进口产品常常服务还不好,需要调试很难找到人。 他们的产品有和进口产品相近的性能,却只有几千块钱的价格,是老人们很愿意接受的国产平替。 老人们买了他们的助听器后,常常会很为自己做出了精明的选择而自豪。 4、 这些老人也普遍给了自己孩子良好的教育,很为自己的孩子自豪。 那对老教授的孩子,此刻在另一所大学,也是教授。 那位高管的两个儿子,大儿子也刚刚退休,此刻买了个房车,正在和老伴全国自驾到了第二年。 在那对老教授家,我看到墙上挂着一张照片。 是个黑白老照片染了彩色的女性头像,头像上的女性眉目很清秀。 我以为是大妈年轻的时候,问了一下是哪一年拍的。 她说那不是她,是她妈妈,三十多岁的时候,拍在抗战胜利第二年。 她妈妈是民国的第一代女学生,在女孩子很多没机会读书的时代,也是妈妈让她一定要读书。 原来,教育是会跨越百年的传承下去。 快乐的能力也会伴随着教育传承。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