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洛矶
1k关注547被关注0夸夸
Principal Cheese Pizza Maker
洛矶
3天前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If the unexamined life was not worth living, was the unlived life worth examining?
如果未经检视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那么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生是否值得检视?

以确诊肺癌为分水岭,作者描述了在人生的两个阶段他是如何生活和如何检视的。在书中作者表示希望这本书可以成为帮助读者跨越那扇门的桥梁,但是他并没有传授任何理论。相反的,关于生活的部分他只是描述在复冬营里看到的星光,关于检视的部分他只是记录那些不断涌入脑海的问题。

好好生活,认真检视。
00
洛矶
16天前
《The art of travel》 by Alain de Botton

旅行是消费还是投资? 本书本身并没有提出这个问题, 但是在写读后的过程中我忽然意识到, 这是一本教你如何利用好旅行这个投资工具, 丰富和滋养人生的书。
来了, 看了, 拍了, 发了, 那是消费
观察, 感受, 理解, 表达, 那是投资
旅行这个投资会在之后的人生产生回报。

基于这个对于人生的意义, 讲了旅行的几个重要维度。
- 当下: 旅行前的憧憬和之后的记录, 都是关于旅行目的地的。 只有在旅途中的时刻是关于自己的 - 很多的细节和那一刹那的感受不在那个地方是感受不到的。

书中讲到一个法国乡村大亨计划去伦敦, 做了大量的研究, 结果到了车站, 喝了一杯英式咖啡, 觉得伦敦也不过如此, 不用去了, 就打道回府, 再也没有离开他的村子。

作者描述了巴哈马风扇上的苍蝇, 荷兰机场同样的字母比伦敦机场更为生动, 等等。 各种攻略上是不会讲这些的, 而自己的发帖大概率也不会。 我们花精力思考如何用图片和文字描述旅程的时候,反而是忘了自己的时刻, 只有身在旅途的时候才是关于自己的时刻。

- 目的地: 去哪里其实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感受自己和当地是否契合。 一个地方和我们家乡不一样没什么了不起, 重要的是那些不同的地方是否暗合了自己内在的价值观. 福楼拜甚至提出人应当对他最有吸引力的地方做自己的国籍,而不是出生地。

- 到乡村去, 到大自然去:city forester an anxiety about our position in the social hierarchy, envy at the success of others, pride and desire to shine in the eyes of strangers. 大自然没有阶级。身在旷野, 人自然会意识到自己的渺小, 无视阶级的存在。

- 观察,理解, 表达, 与占有: 为什么有的人到了目的地总是发出“这里不如我家乡”这类的感慨?为什么很多地方都有到此一游的印记?打卡拍照的旅行方式是不是真的能留住旅行的记忆?梵高的画到底牛逼在哪里?

全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 作者在南法梵高养病的Saint Remy旅行的时候, 导游举起梵高的名画“带阿尔皮勒山作背景的橄榄树(Olive Trees with the Alpilles in the Background),给游客们看梵高当时看到的景象。 这时一个澳大利亚游客说“可是那一点也不像”。

Well…”His eyes had been active, but his mind had remained relatively closed.” He was “looking without seeing”.

看见, 理解, 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观察到和感受到的最重要的部分, 那才是记录旅行。

最后的感想: 我们中文里的科学与艺术是对立的, 主要用来描述两个不同的学科大类。 但是英文里也用这两个词来表述做事情的方式方法: 严谨地按照步骤来, 比如做面包多少面配多少水烤多长时间, 这是科学。 创新, 提炼, 随心所欲, 那就是艺术, 比如炒菜放盐“少许”。 学习新事物, 要从科学做起, 刻意练习, 打好基础。 但终究, 成熟了以后, 我们想做的是把人生活成艺术。
00
洛矶
2月前
The psychology of money 的二十个感想:

这书与其说是投资指南不如说是人生指北。

无人疯狂: 人们的决定无不打着过去经历的烙印。 因此要说服别人, 第一步是了解他经历了什么, 然后想想自己经历了那些, 会不会也做出对方那样在自己看起来疯狂的举动。 如此可以有充分的同理心。

认命: 要客观地看待事情的结果, 分清那些是决策和努力的结果, 哪些是命运之手的作用。 保持心态平和。

知足: 比较永无止境 - 无论如何阶级上升总有人比我们富有, 漂亮, 成功, 但是如果我们足够聪明, 我们会有他们没有的东西- 知足。 自由, 独立, 家庭, 爱与被爱无价。

复利: 小事件可以成为大事件的燃料。 大事已成的时候会感到不可思议。 因此不但理财, 整个人生应该做会产生复利的事情: 健身, 读书, 交友, 新的好的体验 - 20岁去巴黎比五十岁去巴黎就多攒了30年的体验的复利。

守成: 守住本钱, 坐等机会。 给身体, 精力, 时间都留有空间, 才能在机会到来的时候有资源投入。 好的机会只要几个就可以大成, 要有耐心。 远离烂桃花, 烂工作, 烂朋友, 坐等大鱼。

大鱼: 巴菲特一生买卖四五百个股票, 真正赚大钱的不过十只股票。 长尾驱动一切。 坐等大鱼, 识别大鱼, 抓住大鱼。

自由最贵: 用钱买时间和选择的权力, 这是比用钱能买到的任何奢侈品都奢侈的奢侈。 多挣钱, 赎身。

非物: 若你开豪车, 你以为别人在盯着你, 其实他们只是在盯着车, 没人在乎你。 要想获得尊重和羡慕, 谦虚, 善良, 和共情比大马力更有效。

看不见的才是财富: 拿钱买了东西去满足去炫耀, 钱就少了。 钱多的人不需要拿物炫富。 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快乐的效率: 如果我感到快乐只需要在公园走一圈, 你感到快乐需要坐飞机到巴黎兜一圈, 那我产生快乐的效率比你高。 快乐的效率跟每个人目前拥有的财富无关。这时候我的钱就可以存下来, 用来买自由。 自由最贵。

无须刻板: 无论什么投资理论, 根据自己的实际可以自洽即可。 不要变成刻板的理性人, 做“合理人”可能比做“理性人”更合理。

黑天鹅: 历史是由小概率事件决定的。 准备好小概率事件的发生, 但是不要准备是哪一个小概率事件。 我有时候想: 世界人民的福祉其实是由几百个俄亥俄的红脖子决定的 - 这几个摇摆州的摇摆县的几百个选民决定了美国的走向,进而决定了世界的走向。

容错: 既然历史是由小概率事件决定, 那我们要活得足够久, 等到小概率事件发生。 不要长期走钢丝。

勿走极端: 在任何方向上走极端, 一旦失误就会要花双倍力气返回正轨。 勿走极端, 以十年来规划, 时间才能发挥复利的魔力。 这意味着任何时候, 在工作, 家庭, 人际关系上都应该有一定的投入, 避免过分单一投入。

摒弃沉没成本: 因为那就好像让一个陌生人体现在的你做决定。

你付的什么价?: 投资的入场费是波动。 人生的各种美好想必都有它的标价, 有些看的见, 有些看不见。 不愿付出的人最后通常付出双倍价钱。 想想你付的是什么价?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每个人的背景不同, 因此别人的经验不一定适用。 理解对方的背景, 才能理解他的决定, 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越客观越成功。 客观地看待职场的组织形式, 感情的流动, 社会的运作, 不要一味偏袒自己的情感和观点, 是在群体环境中成功的第一步。

放宽心: 悲观者总是比乐观者显得聪明。 但是时刻做最坏打算本身就是一种乐观。霍金21岁的时候对人生期望就为零, 以后每天都是赚的。 没有期望的人最乐观。

走在悬崖边上: 绝望的人会相信任何事。古代非洲人会相信把铁棍穿过得病的孩子的胸膛可以给他治病。不要总是在悬崖边上走路。 要客观。

全书核心: The ability to do what you want, when you want, with who you want, for as long as you want to, pays the highest dividend that exists in finance.
00
洛矶
2月前
我发现搜广推里面的Precision和Recall这个框架可以指导生活中一大部分决策和行为。

比如面试, 如果开始回答的时候面试官提醒你“不要急于提解决方案,想想这个问题有什么要考虑的地方”, 那就是说他的风格是喜欢Recall多一些。 工程师的系统设计, 产品经理的Product sense类题目都是偏Recall的题目。反过来如果面试官提示你不用考虑大背景, 那你应该知道这是个偏precision的面试, 不要按部就班地背诵框架的每一步。

再比如选择上大学的学校。 无论是文理商医齐全的综合大学, 还是专科大学, 都有顶尖的学校。 了解自己是偏precision还是recall,了解学校的风格,对于将来的就学体验会有帮助。

生活中也是这样。 比如夫妻吵架很多时候是因为购物。 有的人是极简主义者, 非必要不添加, 但是一旦买就要买最好的。 而有的人比较有危机意识, 喜欢买以后可能用到的东西, 但不用最好。 这个时候双方如果能意识到对方是偏precision还是recall, 就已经是解决争端的第一步。

整个人生也是这样。 年轻的时候通常应该偏重recall一点, 多探索世界,寻找兴趣的火花;成熟一些以后应该偏向precision, 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深耕, 这样不但容易出成果, 在深耕的过程中积累的方法论也可以用来指导新的领域。当陷入困境的时候, 应该加大recall, 比如结识新朋友, 去没去过的地方旅行, 看以前没看过的书。

然后就可以基于自己和环境的特点, 设计战略: 是尽可能同时提高两个指标,还是先搞定一个再提升另外的那个? 如果一个一个来, 该先提升precision还是recall?提升到多少就可以了?
00
洛矶
3月前
《Tiny experiments》- a great concept poorly executed

本书对传统的线性人生提出了很多很好的质疑: 为什么SMART框架是无聊的讲故事框架? 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生有什么问题? 等等。 作者试图给读者介绍一个基于主动探索的人生框架, 大致分成四步: 培养好奇心, 采取行动来实验, 收集数据并且拥抱不确定性, 成长。

但是这书有些不令人信服:
- 作为理论有太多的子框架, 试图强行用她的理论来解释现象。 感到理论都在皮肤层和肌肉层, 没有到达骨骼层。
- 作为故事, 很多例子过于久远, 或者过于机缘巧合, 让人产生幸存者偏差的感觉。
- 作为行为指南, 对于每个人可能遇到的问题没有细分, 因此看似有具体的步骤但缺乏在场景中的代入感。

如果我来写这本书, 我会覆盖几个部分:
- 为什么要实验?
- 有什么不同类型的实验?
- 一个好的实验包含哪些部分? hypothesis, measurement, significance, etc.
- 如何设计, 解读, 和利用实验结果指导下一步?
- 实验是有代价的, 什么时候不需要实验? 不做实验可以做什么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每个读者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 有的人在寻找人生意义(purpose), 有的人已经看到了他想去的山顶但是需要优化攀登的路径, 还有的人在试图从泥沼中出来。 因此每个人需要的实验需要不同的设计: 有探索有验证。 如果我要写这本书会仔细写写不同人生阶段的不同实验。

最后这篇文章也是一个实验, 我知道我想探索什么验证什么。😏
00
洛矶
2年前
2022年BCS最终季播出的时候, AMC选择把这一季的13集分成两部分播出。 前七集4月18号到5月23号播出, 最后六集7月11号到8月15号播出。 为的就是能够在接下来的两年都有机会竞争艾美奖。7月之前播出的剧集可以参与2022的评选, 7月之后的可以参与2023的评选。

现在看来AMC可能犯了一个错。 也许应该一气播出所有十三集, 发出那个我不在乎的信号, 功过全都交由粉丝评说。

我还记得4月18号那天是个星期一, 我早早收工, 备好了小酒和零食, 坐在沙发前期待的情景。

微斯人, 吾谁与归。
40
洛矶
2年前
看到笑傲江湖里有这一段, 想到叮叮叔炸飞炸鸡叔的一幕。
00
洛矶
2年前
做有耐心的事
有耐心地做事
00
洛矶
2年前
这是上半赛季最惊险一幕。 萨里巴的回追太关键了, 他跟莱斯堵住了萨拉赫往左传的路线, 同时莱斯和辣鸭覆盖了中路使得法老不能打门, 最后选择往右传, 右边相当于莱斯和门将两个人防利物浦三人, 再加上一点点运气终于制造了奇迹。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