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
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即友_tina
68
关注
7
被关注
0
夸夸
目前有点喜欢自虐,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i 人的内核,e人的好奇心野心。
人生渴望:1看极光2.登泰山看日出3.去世界的尽头冰岛4旅居看世界
即友_tina
2天前
寡言寡欲: 哥伦比亚大学教导学生必须掌握的“100种学习方法”。 1、读得慢,长期下来读得少。 2、阅读中有30%~50%都是没用的。 3、敲打节拍来避免大脑阅读出声,以刺激皮层,但不可依赖过多。 4、情绪是可以操纵的,尽量往好的方向引导,行为才会改变。 5、预习学会20%,上课学会50%,回顾学会100%,复习时应无新知识。 6、写下问题,越清楚,得到的答案也就越透彻。 7、先背佐证或例子,有些抽象概念是要一定积累才能理解的。 8、跟同伴一起学,讨论能减少偏差。 9、给大脑0.5~9小时来处理信息,再回顾才会有新收获,不要在难点上停留。 10、锻炼左手。 11、随身携带相机或小本子,记录灵感,如音乐写作或绘画 12、把大事化为小步骤写在to-dolist上,会更有成就感,效率也更高。 13、长时间学习后立即睡觉,大脑才能在睡眠中处理和加深知识。 14、倾听微弱的声音能提高注意力,每天练习3分钟。 15、新词用了7次才真正算自己的。 16、学会寻找情绪高昂的物质来驱动自己。 17、利用空闲的等待时间来做事,随身携带书籍,手工或电话单。 18、每天做件不愿做的事。 19、多敲打手指,刺激神经,延缓大脑衰老。 20、自己跟自己对话。 21、要学一本书,20%是书的观点,能延伸80%的知识是真正的学习。 22、提前粗略自学2年后的知识,能让现在的学习轻松不少。 23、灵感往往不是新的,它只是几个旧点子的合成品。 24、紧张时肾会积尿,身体供水不足会导致大脑发挥失常,考前试着喝点蔬菜汁或水果汁。 25、学会腹式呼吸。 26、养成记关键词的习惯。 27、多总结。 28、做思维导图心智图。 29、从整体上记忆和理解。 30、大脑有忘记痛苦的特征,学习时要保持良好心态。 31、多说话,并提高话语的质量。 32、带病用脑会对大脑造成损害。 33、掌握速读的技巧。 34、利用吸引力法则 35、学会速读:阅读就像骑自行车,骑到一定速度才能骑得好,骑得顺畅。 36、高速大量的输送知识,俗称吞鲸式读书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会让大脑更灵活。 37、众多技巧之一,去“做”,绝不要期待任何“结果”。 38、一时一事,花5分钟也好10小时也好,一口气做完。 39、优柔寡断是严重的浪费时间,不要超过60秒。 40、把工作分成小部分做,会有分心的危险。 41、工作越努力,工作的能力就越强,休息就越有效果。 42、摄取肉类容易分散精力。 43、勤于模仿,如手段,技术和语言,别人做事时不要躲得远远的。 44、自我讲授,像老师教学一样把资料概述出来,疑点会变得清晰 45、每天学习更深一点,而不是更广一点。 46、漩涡效应:错误往往会接二连三地犯,保持平稳心态。 47、持续分析,反馈,突破。 48、读书分类,读法也分类,如细读,浏览等。 49、对生活观察入微。 50、不要问:“为什么我失败了?”,而应该问:“我做了什么? 51、将不类似的事物联系起来思考。 52、技能不是持久的,不练习,它每天都在退步。 53、大脑更喜欢图像。 54、晚上9点到早上3点是最好的休息时间。 55、起床后做做数学题或别的钻研游戏,能使大脑迅速清醒。 56、容易走的路都是下坡路。 57、把思考内容画下来。 58、自己说话录音,倾听不足。 59、每天做件没做过的事。 60、想得复杂,概述简单。 61、与潜意识交谈的最佳时间是睡醒后。 62、回忆细节。 63、做日程表,缩短工作时间让大脑产生压迫感来提高效率。 64、学习时间随着年龄增加会越来越少。 65、把问题用另一个角度重复一遍。 66、记单词时记不起来就看答案,不然大脑会“习惯性”忘记。 67、物归原位,井井有条的生活不会让你被琐事困扰。 68、加速形成概括力 69、闭眼在屋里走。 70、用双重目标,最低目标和理想目标。 71、思考弦外之音。 72、翻扑克牌锻炼运算。 73、不熬夜。 74、每天喝水至少1500毫升,许多头痛都是缺水引起的。 75、每天认识一位不同的人。 76、慢慢做,但要做得精确。 77、画效率/时间曲线表。 78、转移注意力是拒绝诱惑的根本。 79、思考因果,关联,相对关系。 80、反拖延技巧之一,做什么都要有一个理由。 81、外向即人格魅力。 82、阅读时区分知道和不知道的,避免浪费时间。 83、记知识点比理解概念要简单,知识点记多了潜意识便会逐渐形成概念。 84、想到就做,不要延缓。 85、累了立即休息。 86、用字母简写作笔记,加快速度。 87、把重要的课程录下来或照下来。 88、上课时端正坐姿,打开书本暗示潜意识保持开放状态。 89、坚持,专注,重复。 90、感受身体讯号。 91、饮食健康,早有蛋白质晚有纤维。 92、趁精神饱满先解决难题。 93、每天花10分钟写随笔,不要停顿。 94、去了解习惯体系。 95、不要压制欲望,化解它。 96、微笑释放的化学物质对紧张和愤怒极有效。 97、意志力=精力=可以强化。 98、多问为什么。 99、推迟情绪,立即行动。 100、善用表格。
0
0
0
即友_tina
3天前
乌素淖尔: 像渣男一样哄骗自己工作: 宝贝,不想工作没关系,站电脑前面就好 宝贝,站都站电脑前面了,写两个字就好 宝贝,这两个字写得真好,再多写两个吧
0
0
0
即友_tina
3天前
刘勿锋: “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事大人来搞定”,这样的思想,大概是多数工农阶层父母对孩子最大的限制了。 这个话,传达出来的意思是:只有学习是有价值的,是正事,其他的柴米油盐或者人际关系都是浪费时间,不值得投入一丁点。 带着这种思想,工作之后,自然而然会觉得:我只要埋头干活就好,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去找“家长”解决,不然就是在“浪费/消耗”我干正事的时间。 很长一段时间,哪怕是做产品leader之后,我都是这样的心态。 比如跨团队合作的事谈不拢,阻力很大,我就自然而然地想要请求帮助。因为我潜意识里仍然认为,只有产品设计、需求分析之类的活,才是我应该做的。其他琐碎的事,价值太低,没必要干。 然而,任何团队对一个骨干的要求,都是能自己闭环解决问题,进而拿到结果。而搞定人,本来就是拿结果的一部分。毕竟,事都是由一个个人来完成的。 如果说有什么经验教训的话,那就是:越早有彻底的主人翁意识,就越早能调整好心态,进而做好一个骨干和leader的角色。
0
0
0
即友_tina
7天前
桃花岛
0
0
0
即友_tina
7天前
0
0
0
即友_tina
7天前
春天的花红柳绿
0
0
0
即友_tina
15天前
鲁彼特: 我一直在告诉身边的朋友,当你还处于成长阶段,想要脱颖而出,唯一可行的路径是集中全部精力,单点爆破,打穿一个小领域,以此赢得上牌桌的资格。如果分散注意力,多线用兵,最终只能落得“样样通样样松”,在关键时刻遭遇滑铁卢。 分享一个真实案例。 我的熟人Q君,毕业后顺利进入一家国企。表面看来是个不错的起点,然而工作几年后,他干得并不开心,觉得自己的价值没有被认可,专业能力也停滞不前。但国企的稳定与福利(尤其是解决了户口)又让人难以割舍,所以一待就待了很多年。理性的选择本应是寻找更契合的平台,但Q君选择了一条看似更聪明的路:留在国企保证"基本盘",同时在业余时间寻找机会,曲线救国。 这时他结识了从互联网公司出来的L君。L君思维敏捷,行事高效,身上散发着Q君所在环境中难以习得的那种锐气。两人一拍即合,决定合作一个项目。然而很快,风格差异显现——L君做事雷厉风行、效率至上,而Q君却常因各种细节疏漏导致项目卡壳,且情绪波动较大,总强调“我没有经验”、“我需要容错空间”和“保持自主性”。 明眼人都看得出,这种合作模式难以持续。最理性的做法是及时止损,对双方都好。但Q君舍不得L君这个"成长加速器",因为通过L君,他接触到了自己职场环境中根本无法获得的知识、视野和工作方法。比如,在L君的督促下,Q君居然掌握了一定的编程能力,这在过去简直不敢想象。 为了缓解与L君合作的压力,Q君想出了一个"妙计"——找到一位能力比自己更弱的Y君,一起做些能快速看到成果的小项目。与此同时,天公作美,Q君的部门换了新领导,这位新领导需要站稳脚跟,就不断拉拢Q君。不仅给他各种出差见世面的机会,还许诺重要任务和晋升机会。Q君暗自得意,这多路并进的策略似乎开始奏效。 然而,世上哪有白吃的午餐? 精力被三头分散的Q君,在与L君的合作中失误更加频繁。L君多次诚恳沟通,希望他能重视交付质量,但Q君既不愿放弃其他机会,也不想调整自己的工作方式。无奈之下,L君只好结束了这段本可能改变Q君职业轨迹的合作关系。 那个画大饼的领导?虽然还不知道饼什么时候兑现,但代价已经浮现出来了。Q君从前引以为豪的"大把业余时间"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加不完的班,接不完的临时任务。周末常常泡在单位,让同事们都困惑不已:"你确定你是在国企工作吗?" 至于与Y君的合作,Q君很快从中体会到了当初自己给L君带来的全部困扰——Y君情绪更加不稳定,执行力更差,沟通成本更高。所以说,找人搞事业不是扶贫,创业靠的是能力溢出,而非几个弱者抱团取暖。 如今的Q君,处境尴尬至极。想离开国企吧,却发现年龄已不再是优势,又没有硬核技能可以带给下家单位,投出去的简历如同石沉大海。留在单位吧,就算晋升了,也得不到想象中的"清闲贵族"生活,而是一个任劳任怨的高级牛马,与初衷背道而驰。 更讽刺的是,Q君现在还在计划学习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课程,想着转行数据分析师,殊不知这些领域正面临AI带来的范式革命。那些教材可能很快就会被淘汰,甚至连数据分析师这个岗位本身都面临被AI取代的风险。行业研究亦是如此。即使没有AI因素,这类工作也多是吃青春饭的,一个国企老材料员转行的难度可想而知。 表面看来,Q君是个典型的"既要...也要...还要..."的人。但他最根本的失误在于:面对问题时,不是直面解决,而是引入新的选项来掩盖当前困境。由于根源问题始终悬而未决,新选择必然也会出现新问题,于是麻烦就不断叠加。用玄学的话说,这就是"业力缠身"。就像程序员最怕遇到的"屎山代码"——已经复杂到无法调试,只能推倒重来。 若时光可以倒流,Q君的最优选择其实很清晰:早些离开不适合的环境,争取在主业上全力以赴。毕竟主业占据了你生命中最多的时间,让它发光发热永远是最佳策略。其次是珍惜与L君合作的机会,真诚学习,培养核心能力。当自己不够强时,以辅助他人为荣,积累经验和人脉。最后,如果确实难以离开现状,那就认真研究所在环境的游戏规则,学会与人互惠共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无论哪种,都比现在这种四面出击却处处受挫要好。 Q君还有一个致命问题:总假设周围人都是傻子。他以为自己多头下注的小算盘别人看不透,却不知每个圈子都比想象中小得多。聪明人做事,应该假设他人都是聪明人。不要为圆一个谎而编造新谎,不要为刺激现任而引入第三者。这些小聪明最终都会让你失去信任,当真正的好机会降临时,你会因过去的失信而与之擦肩而过。这也是一种"业力缠身"。 将Q君的故事分享给AI助手Claude后,它认为Q君的突破相当困难,因为这类行为模式通常根植于成长环境——可能是在关系网络主导资源分配的体系中养成的趋利避害能力,却缺乏长期规划和深度思考能力。 但我并不完全悲观。我在留学期间做民宿主理人时,曾接待过一位客人,他原本是国企下岗工人,文化程度不高,下岗后甚至妻子也与他离婚。面对绝境,他并未放弃,而是自学英语,拿出积蓄到东南亚、澳洲寻找工作机会,从最基础的工人做起,最终创办了自己的公司。还把两个女儿分别送到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接受教育。人生的转变有时确实需要被逼到绝路,才能迎来涅槃重生。 我和Claude顺着成长环境这个因素聊下去,它首先把人分成两大类:人际关系作为资源分配机制的接受者,能力作为资源分配机制的接受者。每种机制下,都有成功者、失败者和投机者。所以一共有六类。Claude分析了这六类人的成功和失败场景,这或许能给你一些职业选择的启发。 我问Claude,Q君属于哪一类?Claude说,Q君有人际关系中的投机者和能力机制的投机者双重属性。作为人际关系的投机者,他对高价值的人敏感,但又缺乏深度合作意愿,总给自己找备选方案。作为能力的投机者,他能发现好机会,却无法坚持学习和投入,跳出自己的舒适区,做事半途而废。 对于年轻的朋友们,我想说:请谨慎选择人生道路。大多数人都存在路径依赖,一旦形成某种行为模式,改变会越来越难。不要等到"业力缠身"才想着转型,那时可能很难跳出来了。及早选定赛道,集中火力,打穿一点,才是突围的王道。
0
0
0
即友_tina
17天前
春意闹,就是从河岸的桃花朵朵开开始
0
0
0
即友_tina
17天前
爱玛
这个镜头下的风景是我向往的地方
0
0
0
即友_tina
17天前
0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