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李小粥的茶水间
57关注10k被关注12夸夸
旅行/互联网/职场/吃瓜,
上海交大,剑桥。关注年轻人的一切,享受在路上的行程。
置顶
李小粥的茶水间
3年前
把两年前写的回答再发一下,送给新晋打工人。

1,要清醒的认清自己的位置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企业,他们所做的一切决策,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股东负责,并让资本得到增殖。

所以,他们会并购拆分、会扩张业务,也会招聘人才。

对于我们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就是这一环环流程中的一个螺丝钉。我们付出劳动和时间,换取企业的报酬,仅此而已,不要给自己加戏。

99.9%的互联网员工,并不是企业的主人,千万不要有主人翁意识,因为对于资方而言,他只希望你有“主人翁的责任”,但是不会给你“主人翁的权利”。

我们普通员工,就是劳动者,打工仔,仅此而已。

2,要清醒的认知“企业文化”

几乎所有应届生新员工入职时,人力资源部门都会举办培训,比如新人见面会、入职培训等等。

他们会在这个流程中,给员工灌输所谓的企业文化。无论什么企业,其文化都会号称一点:你要奉献,要努力,要负责,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在管理学当中,“企业文化”只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一种工具,它只不过被资本精心包装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其目的是让人相信资本的谎言,让人更容易服从管理,并且降低你的离职率、提升你的业绩,从而实现资本更快增殖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这个事实,不要看见几个前辈在那里感恩戴德,感恩企业,哭着喊着要“以公司为家”,就真的信以为真了。

3,为互联网企业工作,一定要以“个人”为中心

这句话不是说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说,在“个人”和“公司”面前,一定要以“个人”权利为中心。比如在考虑是否跳槽的时候,比如在争取升职加薪的时候,以及在考虑是否加班的时候。

因为你是属于你自己和你家人的,但绝大部分私人互联网公司,是属于股东和资本家的。有了第1点和第2点意识后,就很容易认同这一点。

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己健康的代价,去为公司谋利益。

工作如果干不完,不要憋着委屈自己、强迫自己透支身体,一定要反馈,要说出来。因为你不反馈,你的领导和HR就会乐见你无私奉献,只有你反馈了,而且反馈的多了,他们才会考虑增加人手,再招聘人来干活。

会哭的娃才有奶喝,虽然不是每次哭都有奶,但是你不哭,就一定不会有奶。

以上逻辑只有一种场景不成立,那就是你的额外付出 ,有可能换回极高的额外回报预期。但这种场景非常少,而且你认为的“预期”,往往是被管理者塑造出来的假象。

4,认清楚HR、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HR只是老板转移矛盾的一种工具。

这篇文章下面,很多人骂HR,他们当然该骂,但并非问题核心。

HR采用很暴力、刻薄的手段辞退员工,很大可能是因为老板把“裁退员工、且以最低的成本”纳入了HR的KPI中,所以HR才有动力做这种无良的事情。

这样一来,事情表现得就像是HR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了,可这个事件本质上,是逐利的资本和员工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企图通过管理手段,把矛盾隐形化,并转移出去。

我们不能上当。

HR该骂,但是矛盾的核心,一定要认准。

5,如何对待工作

工作当然要努力,但努力是为了自己,而非公司。

当自己的工作量明显超负荷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给自己解压,要学会“假装很忙”,要懂得怎么在工作时间给自己放松,并且还显得自己非常忙碌。

其实一个人在职场的成长是否顺利,只有很小一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更大部分是取决于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公司整体的发展趋势、以及运气。

可很多年轻人脑子总是转不过弯来 ,总是有学生思维,觉得工作也像学习一样,一份努力一份回报,这实在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说一句不太好听的实话:

工作中绝大部分你认为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领导的一个错误决定,而买单。

工作不是考试,不是打怪升级。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同样一份职位,你干9分和干6分,差距真的不会特别大。造成人和人的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择、时机和运气。

选对了一个好公司,进入了一个有前途的业务团队,比什么都强,但这基本都是不可控的。

所以相信我,99%的互联网企业,不值得你真的投入9分的精力。

如果你精力确实太多了,那就用在这些方面:
与其他行业、其他公司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积累人脉和资源,为自己准备plan B;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大自己抓住风口的可能;积累一份有潜力的副业,提升安全感;坚持锻炼身体。

6,以上这一切我都明白,但是应该怎么做呢

不建议直接表达出来,更不建议直接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公司群里。
要学会表演:
虽然我内心清楚这一切,但是并不妨碍我表演得爱公司、爱工作。

那些资本家不也如此行事的吗,他们内心都知道自己和员工的关系是什么,也都知道996的本质其实就是剥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公开场合大讲空话、假话。

但是,我们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些讯息传到私人群里,可以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立场。

很多事情,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是靠自己的争取换来的。
96586
李小粥的茶水间
1天前
我经常说,看待两性争议事件,一定要跳脱出自己的性别,才能看清事实。要以「相关性别视角」,比如大同案和胖猫案里,
你是女性,就代入订婚男和胖猫的母亲视角;你是男性,就代入订婚女和谭竹的父亲视角。

请思考一下,
你作为女性,是更担心儿子遇到订婚女和谭竹呢?
还是作为男性,更担心女儿遇到订婚男和胖猫?

哪种情形对你们一家人的伤害更大,哪种情形下会有更大的危机和风险,
答案显而易见,
这样换位思考,才能更全面的意识去认识事件,并能解释为何舆论争议如此之大。
42
李小粥的茶水间
5天前
21
李小粥的茶水间
5天前
从李佳琦、羊毛月到何同学的翻车,都在反应一个很好的社会趋势:年轻人普遍对「打工人」「劳动者」等标签,正产生强烈的身份认同和群体共情。
李佳琦说79元眉笔是不努力工作,
羊毛月嘲讽应届生找不到工作,舔万柳书院少爷,
何同学前几天见库克,转头就拿司机练勇气,

所有案例都在唤醒年轻人对既得利益群体、以及吃尽时代红利者的糟糕印象,厌恶有钱有名者的傲慢,厌恶拜高踩低、嫌贫爱富。
既然你们和库克坐一桌吃山珍海味,和万柳少爷们莺歌燕舞,
那我应该和是辛苦的网约车司机,和买不起79眉笔的普通人站一边才对吧。
367
李小粥的茶水间
6天前
私下不给网约车司机好评,哪怕给差评,都是个人自由,因为此时你是「客户身份」,差评是正当权利。
但当你用百万级账号发帖,此时你是「意见领袖」,尤其还有无数小学生中学生把你当偶像,那言论就不能宣扬脱离群众、甚至贬低普通人民的价值取向。

人一旦对自己的身份角色产生错误认知,就会翻车。李佳琦同样如此,他个人当然可以贬低“79块眉笔”,但带货主播的身份、和底层成长起来的富豪角色,就不行。

无论美妆主播,还是科技博主,都是服务行业,只是服务的受众和规模不同罢了。和网约车司机、快递小哥们,在社会职业分类里都属于同一层级,。
因为搭上时代风口,靠着时代红利和无数普通人的支持,才起飞了,成了名人了,赚得盆满钵满了。而后者的生活还出于艰难辛苦之中。

靠着无数普通人的支持,迅速积累财富名气声誉,
当然也会因为傲慢的冒犯和惹怒普通群众,而迅速失去这一切。
3011
李小粥的茶水间
12天前
最近几个金融大佬的关税言论被猛批,说明人民的眼睛是雪亮的。
投资领域有个人性弱点的常识,“重仓就看多、轻仓则看空”,即立场决定脑袋,这话完美解释为何某些行业的软骨头极多:

金融业某些大佬,因为自己手里持有的老美资产太多,所以拼命唱多老美,甚至会去贬低反制老美的行为,因为我们越强硬,他们的资产缩水越严重,可真是要了命了;

电影圈的某些导演编剧,年轻时就冲着拿欧美大奖去,所以只能迎合西方价值观与刻板印象,无底线的贬低和妖魔化国内;文化圈的眯眯眼设计,同样如此;

科技业的老板们,如果靠当买办、二道贩子、迎合国外资本就能赚得盆满钵满,也不会想要自主创业,“造不如买”嘛。

所以你看那群一贯唱空我们,唱多老美的某些精致既得利益群体们,背后的逻辑通常如此。
他们的利益已经太多的和国外绑定在一起,在国内又没多少利益,
当然在价值取向、理念三观上,站到了我们绝大部分老百姓的对立面。
33
李小粥的茶水间
13天前
老美那边疯子一般的关税大棒,最先感受到悲惨气氛的不是全球其他市场,而是老美自己的老百姓,
昨晚美股的史诗级暴跌,有媒体测算,全美6000多万劳动者持有的401(K)退休账户平均缩水逾5%,
如果算懂王上台以来的跌幅,老美那边养老金账户人均亏5万多美元。
而今天的美股,还在继续跳水,深不见底。
这还是看得见的口袋里钱的缩水,还没算后续关税落地后的老美的物价上涨和持续衰退。

他们挑起的事头,他们的人民最先感受到刺骨寒冷,
而我们只是对等反制,有绝对的道义制高点,有多年积累的实力,
就这,还一堆伪精英软骨头,在高喊快点下跪,

太多事实证明,投降主义者注定失败,
庆幸的是我们的基本盘人民历史学的够好,有这样坚定的共识,会跟着国家的决定走,

至于那些做空唱空自己国家的人,是不会有好下场的。
43
李小粥的茶水间
13天前
我们的金融圈、娱乐圈、和某些文化界、甚至科技界人士,是非常软骨头的,
一旦面临外部挑战,首先想到的是下跪求饶,
他们从骨子里就习惯了被打压,还盛产买办,对洋大人那叫一个卑躬屈膝,
在大部分老百姓都支持上方坚决对抗反制,硬起来的时候,
这群人就是生怕自己跪慢了。

PS:图里这位大佬的产品,最近貌似回撤有点猛,今天老美继续大跌,有点破防了。
15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3天前
订婚强奸案的大众观感很有意思,无论微博知乎抖音快手B站虎扑贴吧豆瓣,无论什么价值倾向的群体,他们的观点居然非常一致,有种诡异的和谐与默契:
建议重判,树立标杆。
反而是真正下决断的一方,不断延期,极其谨慎。

这里面缺了一个平台:小红书,上面几乎看不见对此案件的讨论,偶尔零星几个帖子的流量也极少,
可以看出不同社交平台,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对待方式,背后也值得琢磨平台用意。

一个案件,也是某种情绪的缩影,底下人的观点已经固化确定了,并都在期待给一个权威的结论。

走到这一步,其实案件到底如何判决,都不是最重要的了,
把案件放到公共平台,供大家讨论,把一些事情公开化的辩论,消除模棱两可的灰色空间,这才成了最有价值最重要的事情。而这种阳光下的讨论,本身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黑就是黑,白就是白,相信大同会给所有人一个满意的结果。(狗头表情)
120
李小粥的茶水间
25天前
最近有个叫大祥哥的博主,分享近些年他从年入几百万,到破产负债的真实经历,还挺有警醒的,一些朋友看了也有共鸣。

2019年:月薪1万打工人,做博主和B站签约,25万/年平台补贴,那时B站正值烧钱风口。

2020年:仅签约费就暴涨到120万/年,还不算其他广告收入,烈火烹油。

2021年初:借博主影响力,社交突破“上等”圈层,此时转折点到来,被社交圈某“大佬”认识邀请开高级餐厅,直接转账240万,连合同都没签。

这位“大佬”也很牛,住上海500平豪宅,有明星朋友,在上海有3家人均2000消费的大餐厅,有价值3个多亿币的账户...
而大佬展示这一切,都是会为了后面让博主投足1000多万,并许诺有1个亿超额回报。博主开始飘了。

2021年末:博主拿出积蓄200万,又找了认识的6个自媒体朋友,每人凑100万,共600万转给“大佬”。

2022年:特殊时期到来,大佬资金周转出了问题,找博主借钱。又借出去100多万,还转借出朋友的100万,共200万。
(此时博主给大佬的钱,达到1200万,博主自己积蓄500万+担保负债700万)

2023年:平台的合同到期,补贴不再,加上自媒体不景气,做博主收入骤降。
2024年:大佬跑路,博主收入依然不景气,只能求助家里...

至此,原本年入几百万的青年才俊,跌落神坛,变成债台高筑的失落者。
原因有仨:
1是高估了自己,把短暂平台风口和机遇,当成永久的实力。期间博主还置换了两台百万豪车;
2是高估了人性,被做局几年,太信任所谓大佬的自我包装;
3是低估了风险,无论个体、行业、还是时代,都有起起伏伏,风险无处不在。

我周围有几个朋友和这位博主的经历也类似,缩小版简化版,都是高开低走。

这种真实的人生经历,还挺值得琢磨和拿来自省的。
任何时候都不能太飘,只赚自己认知内的钱,以及最重要的:
不要相信任何许诺带你赚大钱的大哥。
4285
李小粥的茶水间
1月前
真不知道怎么想弄这一出的。
「胖猫」一词在互联网语境,其实已经被乐子人解构和戏谑化了,甚至被玩起了地狱梗图,
换言之,即便最初胖猫的支持者,很多也脱离了「严肃语境」,不再追问案件细节,胖猫原本也失去了“纯爱战士”的标签意义,并沦为亚文化主角。

如果事件发酵之初,是大众一边倒的站队胖猫,通报后55开,并随着时间而37开的话。
现在好了,比例又要颠倒。
因为旧事重提,并把焦点放在“浪费粮食”“流量寄生虫”这些正经词汇时,势必又让氛围重新回到「严肃语境」,
甚至原本玩梗的人,也开始重新思考,这个事件到底是怎么回事。

法律上,到底谁对谁错?
道德上,到底谁应该被推崇,谁应该被指责?

舆论的作用,不是增加分裂和对立的,
而应该是拉近不同群体的共识,弥补分歧,求同存异。
有时候出发点虽然好,但却造成了截然相反的局面,这是何必呢?

下次性转一下,一个涉世不深的年轻女孩子,和成熟老辣的男人相恋,又因“不够成熟理性而s”,那又该如何判断呢?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