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李小粥的茶水间
57关注10k被关注12夸夸
旅行/互联网/职场/吃瓜,
上海交大,剑桥。关注年轻人的一切,享受在路上的行程。
置顶
李小粥的茶水间
4年前
把两年前写的回答再发一下,送给新晋打工人。

1,要清醒的认清自己的位置

中国的互联网公司,绝大部分是私人企业,他们所做的一切决策,无论打着什么样的旗号,都是为了一个目的:为股东负责,并让资本得到增殖。

所以,他们会并购拆分、会扩张业务,也会招聘人才。

对于我们大部分从业者而言,就是这一环环流程中的一个螺丝钉。我们付出劳动和时间,换取企业的报酬,仅此而已,不要给自己加戏。

99.9%的互联网员工,并不是企业的主人,千万不要有主人翁意识,因为对于资方而言,他只希望你有“主人翁的责任”,但是不会给你“主人翁的权利”。

我们普通员工,就是劳动者,打工仔,仅此而已。

2,要清醒的认知“企业文化”

几乎所有应届生新员工入职时,人力资源部门都会举办培训,比如新人见面会、入职培训等等。

他们会在这个流程中,给员工灌输所谓的企业文化。无论什么企业,其文化都会号称一点:你要奉献,要努力,要负责,就一定会有回报。

然而,在管理学当中,“企业文化”只是降低企业管理成本的一种工具,它只不过被资本精心包装成了一种精神和文化,其目的是让人相信资本的谎言,让人更容易服从管理,并且降低你的离职率、提升你的业绩,从而实现资本更快增殖的目的。

所以,一定要认清楚这个事实,不要看见几个前辈在那里感恩戴德,感恩企业,哭着喊着要“以公司为家”,就真的信以为真了。

3,为互联网企业工作,一定要以“个人”为中心

这句话不是说要自私自利,损人利己,而是说,在“个人”和“公司”面前,一定要以“个人”权利为中心。比如在考虑是否跳槽的时候,比如在争取升职加薪的时候,以及在考虑是否加班的时候。

因为你是属于你自己和你家人的,但绝大部分私人互联网公司,是属于股东和资本家的。有了第1点和第2点意识后,就很容易认同这一点。

千万不要以牺牲自己健康的代价,去为公司谋利益。

工作如果干不完,不要憋着委屈自己、强迫自己透支身体,一定要反馈,要说出来。因为你不反馈,你的领导和HR就会乐见你无私奉献,只有你反馈了,而且反馈的多了,他们才会考虑增加人手,再招聘人来干活。

会哭的娃才有奶喝,虽然不是每次哭都有奶,但是你不哭,就一定不会有奶。

以上逻辑只有一种场景不成立,那就是你的额外付出 ,有可能换回极高的额外回报预期。但这种场景非常少,而且你认为的“预期”,往往是被管理者塑造出来的假象。

4,认清楚HR、老板、和员工之间的关系

很多时候,HR只是老板转移矛盾的一种工具。

这篇文章下面,很多人骂HR,他们当然该骂,但并非问题核心。

HR采用很暴力、刻薄的手段辞退员工,很大可能是因为老板把“裁退员工、且以最低的成本”纳入了HR的KPI中,所以HR才有动力做这种无良的事情。

这样一来,事情表现得就像是HR和员工之间的矛盾了,可这个事件本质上,是逐利的资本和员工之间的矛盾。资本家企图通过管理手段,把矛盾隐形化,并转移出去。

我们不能上当。

HR该骂,但是矛盾的核心,一定要认准。

5,如何对待工作

工作当然要努力,但努力是为了自己,而非公司。

当自己的工作量明显超负荷的时候,一定要自己给自己解压,要学会“假装很忙”,要懂得怎么在工作时间给自己放松,并且还显得自己非常忙碌。

其实一个人在职场的成长是否顺利,只有很小一部分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更大部分是取决于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公司整体的发展趋势、以及运气。

可很多年轻人脑子总是转不过弯来 ,总是有学生思维,觉得工作也像学习一样,一份努力一份回报,这实在是非常幼稚的想法。

说一句不太好听的实话:

工作中绝大部分你认为的努力,只不过是为了领导的一个错误决定,而买单。

工作不是考试,不是打怪升级。在今天这样的互联网大环境下,同样一份职位,你干9分和干6分,差距真的不会特别大。造成人和人的差距的最主要原因,是选择、时机和运气。

选对了一个好公司,进入了一个有前途的业务团队,比什么都强,但这基本都是不可控的。

所以相信我,99%的互联网企业,不值得你真的投入9分的精力。

如果你精力确实太多了,那就用在这些方面:
与其他行业、其他公司的人交流,开阔自己的眼界;多积累人脉和资源,为自己准备plan B;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增大自己抓住风口的可能;积累一份有潜力的副业,提升安全感;坚持锻炼身体。

6,以上这一切我都明白,但是应该怎么做呢

不建议直接表达出来,更不建议直接把这篇文章转载到公司群里。
要学会表演:
虽然我内心清楚这一切,但是并不妨碍我表演得爱公司、爱工作。

那些资本家不也如此行事的吗,他们内心都知道自己和员工的关系是什么,也都知道996的本质其实就是剥削,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公开场合大讲空话、假话。

但是,我们一定要发出自己的声音,我们可以把这些讯息传到私人群里,可以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平台上表达自己的立场。

很多事情,是量变引起质变的,是靠自己的争取换来的。
9359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天前
成都地铁诬告案完全可以当做中文社交媒体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看,因为它开了一个重要的先例:
受害者追风小叶经过两三年的不断上诉和发声,居然成了一个中等网红。他会在视频里发广告,甚至直播带货,直播间人数多的时候能上千,完全可以当成职业来做。

以前如果有公共事件的当事人这么玩流量,肯定会被认为作秀、炒作,居心叵测,

但现在舆论氛围完全转变了,男性群体极少指责他,他也有了一批固定的粘性极高的粉丝群体,
说粉丝有点不恰当,更严谨的是「支持者+声援者」。几乎所有视频点赞都是大几万,每部视频传播量预计在几十到上百万,影响力算相当大的了。

这也是一种对冲,过去更多的是以女性为主,比如靠离婚段子和吐槽前任,靠婚恋中的受害者身份唤起共鸣,当了明星网红,去讲脱口秀上综艺节目,并以此谋生,

那自然迭代出对立面的性转版网红出来,这是社交媒体时代的必然规律:只要有市场空白的诉求,就一定会有对应的供给产生。所以追风小叶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

既然有些人因为害怕或担忧婚姻,去追捧离婚或单身人设网红,
就会有人因惧怕被诬陷、不愿被贩卖赎罪券、或厌恶舆论的不平等,而去支持勇敢为自己发声的诬告受害者。

这就是追风小叶最大的价值:不要怕抛头露面,只要自己行得正,就应该理直气壮的维护自己的权利,
追风小叶是第一个这么做的男性网红,而且提供了一个模版,
他当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而且无论判决结果如何,地铁诬告偷拍事件的意义已经完成:标志着男性尤其年轻男性群体的「进步」。
众所周知,进入后现代时期,以往的舆论、媒体、电视综艺等等平台,都在不断强调女性的权益,号召男女平等,这当然是一种进步,

然而有些议题却开始矫枉过正,甚至有给对方群体发放赎罪券的趋势,鼓吹XX原罪论,动不动让群体反思然后通过让渡利益而赎罪。“即便被诬陷你也得接受”就是赎罪券的一种形势。

过去的年轻男性会被传统的“大男子主义”束缚,觉得小事情即便受点委屈,也不能斤斤计较,否则就是小家子气、不像个爷儿,

但现在完全不同了,经过一系列热点事件的洗礼后,男性也会跟着一起进步,也学着用后现代的、崇尚自我意识、自我价值、自我尊严的方式去处理事情,接受不了半点委屈。

某种程度说,这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两性的平等。

一方面,如果你觉得受到了侮辱凝视或怀疑图谋不轨,就可以控告,没问题;
另一面,要是我觉得控告是有意诬陷,并造成了精神伤害,那当然可以反诉,把事件扩大,以自证清白。

追风小叶唤醒了年轻男性群体的这种「觉醒」意识,敢于抛弃掉过去的束缚,

这种对等地位,并不是性别对轰,其实同样对女性有利,或者换句话说,对于所有正常人都有利。

不能放过一个坏人,也不错冤枉一个好人,两者本就是辩证统一的存在。
70
李小粥的茶水间
1月前
为什么我们必须不断问责杨X媛的诬告行径?
因为很多人容易忽略一个可怕事实:现在虽然舆论反转、全网声援肖同学,
但这一切的拐点,却源于杨X媛这位作恶者自身,是她“帮助”了事件反转。

我们先看整个事件来龙去脉:
杨X媛诬告,肖同学被处分网暴,身患抑郁亲属病亡,肖母申诉一年无人问津,杨X媛毕业后继续上诉法院(期间不停发表猖狂言论),法院判决无罪,网友愤怒深扒论文并扩散判决,舆论彻底反转。

看完这个路径,会不会背后一凉,
如果杨X媛毕业后,收敛一点没去上诉,而是“巩固战果见好就收”,那她就是大赢家:猎巫成功+保研出国赌博。而肖同学一家继续背负骂名,几乎没有逆袭可能,
没有这次反转舆论,难道校方会某天突然自查旧案然后主动纠错?

再说难听一点,正是杨X媛的得寸进尺的猖狂性格,才让事件有了逆转,才让法院下场正本清源。“受害者还得感谢作恶者呢”,太过讽刺。
再进一步,
肖同学如果没有从小得皮肤病,只是突发痒痒?那又增加了自证难度。

这就是被被诬告的肖同学们的困境所在:想要澄清冤情,还要一系列前置条件,成本巨大、损失已无法挽回、收益极其有限。
而诬告者,一开始就低成本换高收益,只需要拿着手机对着受害者裆部拍两个小时,写一篇小作文即可。而收益,也许只有杨X媛自己才数得清了。
144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武大被构陷的男生的经历,再次论证了无论男女,那些落后的传统刻板教育观念必须更新,尤其要摆脱「息事宁人」「退一步海拓天空」的弱者心态,否则迟早吃大亏。

比如男生母亲提到从小教育他「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和异性有矛盾时多谦让点。这话如果倒回去20年没毛病,但放到今天就是巨大的风险隐患。

这也能解释图书馆诬告案初期,一个离谱的细节:男生一开始在女生的诱导下写了封道歉信,内容居然是对偷拍的道歉,但女生控诉的不是偷拍,而是拨弄下体行为,
“你没有拍我,为什么要写拍我了”,
后面两人“协商”了一下,男生才改写成了骚扰...

这剧情放喜剧片都是经典笑料,但却成了一个悲剧的注脚。

因为说明这男生在整个过程中,脑子一团浆糊,根本不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什么危险,
他潜意识里可能还以为是在童真的小学时代,和同桌打闹了下对方假装哭了后,以为赶紧道歉哄哄对方就会结束重归于好呢。

所以一定要教育孩子,自己没做过的事,就是没做过。而且自己没有任何举证责任,要摆脱自证陷阱。

今天的环境下,
一方面当然要鼓励女性面对恶意时,勇敢站出来,有理有据的指控和维护权利,这已经成为共识,
另一面,也要鼓励男性理直气壮的拒绝诬告和构陷,

这两件事其实本质也没区别。说到底,无论男女,面对外界的不公对待时,都不要唯唯诺诺,更不要让渡自己的权利,以维护表面虚假的和谐。

过分的善意,以及面对矛盾时习惯性的退后忍让,也许只会激起恶人的兴奋劲,让TA们感觉眼前的猎物毫无抵抗之力,而更加诱人。
19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很多事件对比起来看,就很有意思。
2023年武大发生所谓图书馆性骚扰事件,热度极高,一点不输前几天的大连工业大学。
当时某武大男生被指控在图书馆冲着女生拨弄下体,进行“隔空性骚扰”,小作文瞬间引爆舆论,上百家媒体跟进声讨,
虽然武大一开始调查后并不认可骚扰行为,但后续顶不住舆论压力,还是给与记过处分,

2024年女生毕业后,再次起诉性骚扰,直到前几天法院正式判决,彻底否认性骚扰。
真实情况是,男生自小患有皮炎湿疹,同济协和等5位专家根据视频以及综合证据论证其在挠痒,并不是所谓性骚扰。

虽然事件盖棺定论,彻底反转,然而就如大部分热点事件一样,反转结果因为没有任何流量密码,没什么人关注。

更令人遗憾的是,被诬陷的当事人目前整个家庭都陷入极大困境,男生的家庭信息被开盒网暴,患上了病理性的严重抑郁,母亲在为撤销其处分而到处奔波,男生有长辈因事件打击而离世...

事情就是这么个事情,2年前发生的,如果换到现在,被诬陷者肯定会获得更好的境遇。因为今天的环境下,别说诬告虚假的性骚扰了,
即便是坐实的性道德丑闻,人们都会对校方通报里是否实名、是否尊重隐私的细节进行追问。

而武大当初那么草率的做出处分决定,现在法院判决直接打脸,也十分难堪,考验着一个名校到底如何坚持真理和原则。

最后,幸好这位被指控这有自小皮炎的医学证明,
如果没有病症,只是发痒随手一挠,就被有心人士拍摄所谓罪证后续进行诬告,一两篇小作文就社死被单位处理,那才是防不胜防。

这类所谓的骚扰指控事件,尤其是在高校,正有逐步提升的趋势。
171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谨防脱口秀滑向性别对立的泥潭#这是浙江宣传官方给的标题,业内人士都知道浙宣在全国是有独一份影响力的。
标题里用的「谨防」和「泥潭」也是有尺度的,还没到「深渊」的地步。

脱口秀虽然同为喜剧形式,但和我们本土的小品相声不一样,说直白点,其基因就带有浓厚意识形态,是有价值倾向输出的。看几场国外脱口秀就知道他们的话题都是什么。

所以别看这几年脱口秀喜欢聚焦性别议题,前几年人家的胆量和“愿景”大的多,早几年中文脱口秀那群翻车的演员们,出事理由大多也是根本原则立场上的偏差,
比如笑果的HOUSE冒犯子弟兵,邱晨和她的某些朋友是和港X混在一起,还有拿海外某些基金会经费的,都是坐实的证据。
这群人,和今天活跃在台面上的脱口秀节目的策划团队,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目前的脱口秀,主打性别对立的流量密码,也是退而求其次了。

不是说不能聊性别议题,而是得分清楚,
哪些人是客观的基于事实调侃的、输出正面积极的价值观的、为了实现男女平等的,
哪些人是极端的、宣扬仇恨的、违背正常道德三观的、只要特权而不要责任的、把女性观众当凯子和钱包的。

如果后者越来越多,那么浙江宣传的批评就只是开头。
02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今年的脱口秀扎堆男女矛盾,震惊眼球的直白热搜标题一个接一个,根本没啥稀奇的,年轻观众还是见的少了,这才哪到哪。
从2014年第一季《奇葩说》开始,布局就开始了,从早期的职场婚恋交友等话题,过度到后期,开始对比个人和集体主义,甚至出现解构集体主义的议题,夹带西方所谓进步元素的私货内容越来越多,

甚至细看选手和评委,也都能发现呈现高度一致性。同样的立场主张,同样的外在特质,同样的价值取向,非常契合“奇葩”名字。

这是十年前发生的事。再看今天的脱口秀,这种一致性的议程设置、和选手特征,包括营销宣传手法,没什么变化。

唯一的变化,只是议题变成了男女话题罢了。这也是市场选择,
毕竟男女话题既有流量密码、被冒犯主体又不具有威胁性,是处于安全区间的,可以供节目策划团队尽量享用的阶段。

当然,市场选择也会有市场规律的弊端,
过去是供不应求,先来的可以迅速占据生态位获得红利,比如杨笠,

今天是供需平衡,演员要想办法去找前任没找到过的矛盾,表情预期再夸张一点,话题和台词再大胆一点,才能竞争过同行竞品,

而未来,或者今天已经有苗头的,是瞄准男女话题的演员们已经供大于求,他们为了喝口汤,就必须再进一步,再极端再赤裸再直白一点,直到触摸到某个包括目标女性受众都无法接受的集体底线,
然后戛然而止。

只是遗憾的是,这种发展趋势下,那些真正为了两性平等的,理性争取权益并承担责任义务的,希望弥合不同分歧并推进和谐友善氛围的人,
反而会因为不够吸睛、不够“忠诚”而被淘汰。

这个进程下的被冒犯群体虽然没啥威胁性,但也会反击。所以今年堪称性别的回旋镖初始年,各种魔法对轰开始。甚至对轰本身也是市场选择,被冒犯群体的需求被压抑久了,当然也会有特供产品出来。

有些商家精明一点,两边的市场一起吃,都是有可能的。
22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为什么我们要坚决反对给大连工业大学李同学冠以「受害者」头衔呢?
因为这会带来非常严重的魔法对轰结果,并摧毁多数人朴素的道德共识。

李同学不仅是出轨洋人那么简单,她是知晓那些辣眼视频的拍摄的,
如果我们允许她成为受害者,
那南京红爷的房客们,有的还是单身(不存在出轨),大部分还是被偷拍(被动上镜),就更有受害者的资格了。
这简直离了大普,也是在侮辱真正的出轨和偷拍的受害者。

有些奇葩总觉得,只要打着自由的旗号,再加个不要围剿XX群体的情绪buff,就可以无视任何基本常识,
可一旦产生这种道德滑坡,所有性道德和廉耻心都会彻底消失,
什么出轨,滥交,甚至不雅视频的肆意传播,都能被各种角度的洗白。

这是多么可怕的景象,任何正常人,甚至包括那群贵物们的亲友和父母们,都绝不会认可这样的价值观。

李同学的错误,是否应该以开除为代价,这是一码事,
但她绝不是受害者,她的出轨行为和不恰当的交往,都是不可否认的严重的道德瑕疵,
这个共识,不是在围剿谁,

反而是在保护我们大多数正常人,尤其保护正常道德观的女性的权利。

这也不是性别间的争议,
而是我们多数正常人,和那群秉持极度扭曲性开放观的后现代贵物们的矛盾。
181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很多人难以接受的是,大连工业大学出轨外国人的女生的隐私权肖像权,
和红姐房客的那一堆男人们的隐私权肖像权,是同一个权利。

不能对侵犯其中一个拍手叫好,
对侵犯另一个时又哭天喊地。
1125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车祸截瘫女孩的遭遇,和胖猫一起看才是令人唏嘘。
同样的受害者,结果遭遇到对方阵营的群嘲,地狱笑话满天飞。
更奇葩的是,如果女孩的对象是胖猫性格的人,反而不会抛弃她。

当然,今天的环境下,无论男女都不会允许下一个胖猫的存在。

伤害你的人,看似是今天的敌人,实则可能是昨天的朋友。
01
李小粥的茶水间
2月前
很多人都没意识到,同样都是性少数元素,在不同事件里,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
红姐红老头身上的性少数,其实和娱乐圈里的耽改剧的性少数,是同一件事情,只是有着完全不同的待遇。

今天娱乐圈里的顶流男明星,25到35岁的这一批里,至少一半人是因为耽改剧走红的,即原小说剧本的主角是两个男性,硬改成了电视剧里的兄弟情,通过擦边暧昧的方式播出。
在饭圈文化里,一个大众性取向的男明星去出演少数性向剧本,并不少见,俗称“下海”,是这些年演员走红的捷径。

包括但不限于:肖战王一博黄景瑜罗云熙陈飞宇白宇朱一龙龚俊。

是不是列举出来后吓人一跳,所以说我们的开放程度,要比很多人想象的更高,只是没意识到罢了。

而很多娱乐公司包括媒体平台,电视台,也知道他们的主要受众观众(尤其特定的女性观众)很喜欢这些题材的作品,于是不断推出这类作品,比如最近还有一个叫《拟爱》的也很火。

我们不对作品本身做价值评判,但这起码说明性少数元素在娱乐圈和文娱市场随处可见,而且还是流量密码。

这样再看红姐事件,就会有不一样的观感了。
红姐红老头和他的1000多个男伴,当然非常辣眼睛,滥交在任何社会都是要被批判,
但让红姐爆火的,依然是“伪娘TS性少数”与“直男多数性向”的冲突元素的加成,
也就是对LGBT性少数的猎奇。

当同样的一个元素,
出现在文娱作品里、在经过包装的光鲜亮丽的明星人设身上,
和出现在真实生活里的上了年纪的又有道德问题的人身上时,

我们到底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态度去评价和看待呢?
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