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赵智沉
52关注464被关注0夸夸
AI软件工程师,理论物理学博士,著有《什么是物理》。喜欢科学技术哲学国标舞桌游机器人木工乒乓球话剧花样滑冰巴西柔术……努力让世界更平等多元。
赵智沉
2天前
给《周末画报》写了篇关于AI的遐想短篇,各位看个乐。

《疯节》
赵智沉
Oct 4, 2025

我在开车。

确切地说,我并未在“开”车——这只是一个从古典机械时代沿袭下来的动词。当人类初次驾驭那些倍数、乃至亿倍于自身机能的机械造物时,还深深沉浸于亲手掌控每一个零部件的欣喜之中。如今,那段蜜月期早已远去,“亲自开车”反而成了一种介于杂技和赏玩戈德堡机械之间的怀旧。

即便如此,交通本身,依然是一种仪式。自高通量量子神经信号网络覆盖地表,个体的一切感官——眼耳鼻舌身意——便尽数在接近光速的“信息高速公路”上奔驰。几十毫秒的延迟,足以应付绝大多数的社会交流与协作生产,甚至可以说,人类的生理与心智,已然完全适应了这种基于延迟的共存模式。

肉身的亲临,是最高等级的社交礼仪。而每年的“疯节”,则是对全球交通系统的终极负载考验。其艰巨之处,不只在于如何让几十亿人在四十八小时内完成全球范围的迁徙,更在于交通模式每年都迥异难测——毕竟,每个人选择去哪位疯子的故居,去纪念何种标定人类边界的行为,都天然被赋予了“乘兴而来,兴尽而返”的合法性。

车载信息系统恰如其分地捕捉到了我的沉思,开始阐释“疯节”的由来。自通用人工智能蜕变为超级智能,智能体不仅尽览人类知识,习得社会与个体的逻辑,甚至学会了探索未知。然而,人们渐渐发现,AI与人类在漫长的相互驯化中,边界日益模糊,两者融合为一个绝对光滑的球体,再无一丝褶皱与龃龉。正是那些不断越界的疯子,以其惊世骇俗之举,在这光滑的表面不断劈刻出新的沟壑,以抵抗那千篇一律的智能景观。“疯节”,便是对这些“智能局外人”的致敬与礼赞。在每一处纪念点,你都能目睹无数疯狂逾矩的念头与行径,那是每个人对纪念对象的独特诠释。

我的目的地是兰莉故居——马里亚纳海沟上方的“死岛”,世上唯一未被任何信号网络覆盖的绝对死角。作为大语言模型的奠基人,她一手在语言空间中催生出通用人工智能,却又在功成名就的顶峰,亲手筑起了这座隔绝一切联系的人工孤岛。在余下的五十年里,她尝试忘掉毕生所学,甚至忘掉语言本身。她在岛上留下的唯一遗产,是大片用墨水在纸上描画的、无法被解读的符号——后世将其破译为,海浪的声音。

每年疯节,数以万计的朝圣者如潮水般涌入这片“认知黑洞”。在这里,人们抛弃了精密的语言,回归最原始的交流:一声呼喊,几句呢喃,一个眼神,一次触摸。人们主动拥抱因沟通不畅而生的困惑与混沌,但更多的时候,只是静静地坐在岛屿边缘,将自我沉入无边的孤独,倾听那被兰莉记录了一生的海浪。

思绪至此,车载系统悄然停止了一切语音交互,开始播放悠远的海浪声——尽管那只是由AI生成的,对数以亿亿亿计的分子碰撞的拙劣模仿。
00
赵智沉
4天前
我在短暂的物理学生涯里体验过两次震颤心灵的美:一次是广义相对论,一次是杨-米尔斯理论。这种自然与理性的共振如此之强,让我从一个逻辑实证主义者彻底转向科学实在论者。

世界给人类秩序,杨先生回报以美。

赵智沉: 杨先生千古

00
赵智沉
4天前
杨先生千古

对称性与现代物理:杨振宁先生在物理学上的贡献

遥遥无期

01
赵智沉
1月前
“Survival of the stablest.”

这句话出现在访谈第四分钟,但在剩下的两个小时里一直萦绕于心。它让我对以下两句话有了新的认识:

爱因斯坦:这个世界最让人费解之处,在于它竟然是可以理解的。

费曼:真正理解(纳维-斯托克斯)方程所包含的丰富性质,标志着人类下一次智识觉醒。

这两处“理解”的含义是不同的——这是物理学吊诡之处。

通常而言,人类的认知以自身尺度为中心,从日常经验总结出一阶规律,泛化到一般场景。随着观察精度提高,一阶规律捉襟见肘,引入二阶规律修补误差,继续泛化,循环往复螺旋上升。这种层级结构在工程上是合理的,但在挑剔的物理学家看来,每增加一阶模型,就增加了一层认知负担。从奥卡姆剃刀原则来看,参数越多的模型越可能过拟合;从在美学上无比挑剔的物理学家来看,美的、简洁的模型更可能是正确的。这种偏执从理性的角度来看毫无道理,但它恰恰在最基础的物理理论上宣告它的力量。

自然法则和人类认知存在着某种深层次的共频,这种釜底抽薪式的直觉打破了螺旋上升式的认知范式,以至于人们理解了流体的动力学机制(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却无法完全把握由它产生的复杂多变的湍流模式。当然,模式涌现不仅存在于自然现象,在像原胞自动机这样的人造模式中依然不断出现,这正是复杂系统作为一门元学科的价值。

知道纳维-斯托克斯方程和康威生命游戏的基础规则当然是不够的,尽管一切涌现模式都由它们产生。基本规则涵盖了一切可能的态,但从人类视角出发,我们真正关心的只是其中非常非常小的子空间:模式——即时间和空间上稳定、重复出现的状态;其他都是混沌、噪音。探索这个子空间需要新的工具和理论,它甚至可以和基本规则解绑。现在很可能出现的情况是,生图AI已经先人类一步摸清楚了这个子空间的通道和边界。这种“理解”不是第一性原理的,不依靠以分子为比特的物理世界暴力搜索;它是返璞归真的、从低阶到高阶的泛化过程——这恰恰是扩散模型的逻辑。(脑洞:那么语言模型中涌现出的智能呢?它大概是同构的:扩散语言模型和自回归语言模型互为谱序和时序的傅立叶变换。)

这种搜索逻辑之所以高效,因为它和人的视角高度绑定。“Survival of the stablest” 这句话与其说描述了自然现象本身,不如说描述了自然现象投射于人的认知。我愈发感到视角往往比认知对象更重要。我最近在公司内部分享创办纽约文化沙龙的心得,指出“视角意识”这个观点。我认为不同领域和学科不是关于“世界知识”的分门别类的生产线,而是对于同一个世界的丰富视角。沙龙不是知识的搬运工(那是维基百科做的事),我们是新视角的开启者。在旧视角下获得新知识是简单的,在新视角下审视旧知识是困难的。在我看来,每获得一个新的视角,就意味着一次智识觉醒。
00
赵智沉
2月前
最近思考一些关于AI的大问题,都来自美国技术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的的著作《技术与文明》在AI时代的回响:

​1,​芒福德指出,工业时代最重要的机械不是蒸汽机,而是钟表。钟表不是一种机械,它是使一切机械成为可能的”母机械“。

问题:AI时代的”母机械“是什么?

​2,芒福德指出:人类技术史上有两个发明对人类的自我认知产生了深刻影响:玻璃镜子和照相机。玻璃镜子第一次使人一览无余地看到了别人眼中的自己的形象,于是,自我意识、自省意识、自我对话预示着成熟人格的发展。从那个时期开始,自省式的现代传记和心理小说大量涌现,最具代表性的是卢梭。第二个意义深远的发明是照相机和摄像机。人们从在镜子面前的自我对话变成在镜头面前的自我表现。即使事实上没有相机,人们也会在潜意识里即兴构造出一个隐形的相机,把自己设想成一个万众瞩目下的公众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要随时接受公众检视。

《技术与文明》写于1934年。我在今年初录《原型》时想:延续芒福德的逻辑,我会将3D技术视作第三次革新自我意识的标志性技术:人们在潜意识里构建出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即时渲染的虚拟世界,我能看见的都是世界想让我看见的,我看不见的都不存在。

问题:如今初具人类智能雏形的AI可以视作第四次革新自我意识的标志性技术。当人们发现自己的部分思考不再独一无二,机器可以展现出以假乱真的智识、情绪乃至意识,人类究竟如何重新认识自我?
13
赵智沉
3月前
麦教授太棒了!

SP03 MaskPark+武大疑似性骚扰案:偷拍、凝视、规训与程序正义

雾海旅人

00
赵智沉
3月前
去年诺奖季在【不合时宜】串台,发在【选修课】上带带流量。

去年“物理诺奖颁给AI”事件的解读,以及宣传我的科普书《什么是物理?用物理学的视角看世界》。相比介绍当今前沿理论,我花了很多笔墨从零到一构建物理学大厦,通过物理概念的历史演变探讨了很多物理学哲学话题。如果你对物理学感兴趣,这套书会给你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013 涌现的智能:从2024诺贝尔物理学奖看学科的流变 2024 Nobel Prize in Physics

选修课 Universus

00
赵智沉
3月前
CyberBrick的遥控套装非常惊艳。加上FPV摄像头,可以实现第一人称叉车足球赛了!
00
赵智沉
3月前
诗歌相机相当成功!按下快门,根据镜头前的景象打印出一首诗。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