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小破站来的卧底
254关注55被关注5夸夸
把一个东西看得越神圣和坚不可摧,它就越脆弱
小破站来的卧底
13天前
她用 RAG 过生活,我还保留着她的全部 embed
分手后,她发了条朋友圈:
“RAG 比记忆可靠。”

我看到时有点酸。🥺
毕竟她以前能把我所有小细节,一键召回。

后来她突然发消息问我:
“我们第一次约会是哪家餐厅?我多路召回都找不到了。”

我告诉她。
她安静了几秒,说:
“我在做生活版 RAG,有些片段……再也检索不回来了。”

我问她,在找什么。😢
她说:
“我们为什么在一起那么久。
但我这边都是碎片,rerank 不出答案。”

我才明白,她不是忘了,
是不敢命中。😔

她问我:
“你那边的 Cache 还能借我用吗?偶尔对一下。”

我说可以。
毕竟我还保留着她的全部 embedding。😭

她最后说:
“谢谢。你的召回一直很准。”

然后我们又回到安静里,
像两个停止训练的旧模型,
偶尔互相调用一点旧数据。
不再更新,也不敢清理。
#提示词工程
00
小破站来的卧底
10月前
某年夏天的某个下午,我在新华书店合上了某本书,没有意识到这也许是最后一次泡在这里读完一本书。
每天虽然闲着扒拉手机,看到长长的篇幅有时候却依然会划过去,似乎这份读下去的耐心早已消磨殆尽。突然想起来小时候表姐总是带着我在一个叶子都热得萎靡的夏天午后,带着脑中余留的惺忪睡意和西瓜味道,去到南边的新华书店,在楼梯台阶上坐一下午,单纯看书。一个下午随着热气散开而逝去,我们也常常囫囵吞枣地,就读完了手中的书。后来在二楼读到了长大后的宁佳欣和张小伟,此时距离我和他们初识好像已经过了很久了,久到我可以更冷静地去代入他们长大后的故事,一如我上次轻松代入他们小学的故事一样。
2020年夏天我在一楼翻了几本感兴趣的书,但好像都没有读几页。最后只是照着课标内读物买过《艾青诗选》,在夕阳打进来时推门离开。下一次为了纯粹读一本书而来,就到了今天。
2025年的1月。一楼的书成了大规模的教辅资料,台阶上没有任何一个人,二楼的书也没有拆封。我又去了北边。当时总觉得这边的书无聊,现在却发现这边相比于南边更有所谓的感觉。地上坐着很多小朋友,正是能抱着喜欢的书一读一下午的年纪。
我突然又想起了那本有关宁佳欣和张小伟的书。与其称之为书中的未来,不如说,这是三次元世界的我们童年的售后。
00
小破站来的卧底
2年前
你是藏起花瓣的牧童
10
小破站来的卧底
2年前
文字和照片会记录当时的心境,人该往前走的,也该停下来回忆。
00
小破站来的卧底
2年前
很多人唯一真正缺失的是追求真理的能力,这意味着一加一等于二是因为一加一等于二而非一个权威认为一加一等于二,这意味着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不因他是穷人、富人、党员、领袖、工人或百姓,而是ta的德行正是符合好人或坏人本身。工人可以是坏人,领袖可以是好人,反之亦然。至于“什么是好人,什么是坏人”,这是关于“准则的尺度”的探论,而非用来驳倒“一个人是好人或坏人只与ta本人有关而与ta的身份无关”,且此尺度基本符合正态分布,大多数人对于好人的定义,是在一个相同范围内的,他/她应当具备以下理所应当的德行:追求正直、同情弱小、宽容他人和自己,ta不完美但ta不断追求着完善自身。所以,人的标签并非一个人的本身,同理,当我们上升到文明的维度时,一个文明不会因为其被称作任何主义或宣称的任何理想而被称作文明,那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才是文明的体现,每个文明都有独有的痛苦、有自己洞穴中的幻影,而那些走出洞穴照耀在太阳下感到欣慰的人,会功德圆满地离开人世,ta既没有奴才心态,也不会再矫揉造作。
00
小破站来的卧底
2年前
诶,即刻看长图时上面会出现加载条了
00
小破站来的卧底
2年前
我也玩我也玩
390
小破站来的卧底
3年前
大家会填什么进去
584
小破站来的卧底
3年前
挺离谱的
80
小破站来的卧底
3年前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