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阿飘飘飘呀飘
6关注189被关注0夸夸
典型ENTJ
在互联网浮沉六年
重拾玄学老本行🔮
「Elaine占星」主理人
现役占星师&塔罗师
「硬币反选为尘埃」
阿飘飘飘呀飘
12:02
好多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工作的月薪不仅买的是你的时间、精力和体力....

你以为自己交出去的是每天8小时的工作时间,实际上再看看,还有晚上的注意力、周末的状态、学习的空间、搞副业的可能性。

这对你不只是身体上的影响,还是你原本可以拿去成长、试错、探索的那部分精力。

而且现在还有很多岗位,它的工作性质就是把人关在一个闭环里,你就会一直处于流程重复、技能固化、成长缓慢的状态,干得越久,就也越没法离开。

老板用固定月薪锁住了你全部变量,而你则是把最宝贵的成长窗口卖成了稳定。

不过这种循环也不是不能打破的,如果你想摆脱,有些事你就得坚持去做好。

第一,工作别再只顾做完,要去搞懂为什么。

你做的每一项工作,尽量多看一下它背后的逻辑、流程、商业模式是什么,把打工当成调研,把日常操作当成一次一次认知积累。

你得从公司身上榨出点技能和理解,而不是只被榨干体力。

第二,下班后留1小时给自己。

无论你多累,都给自己留一个窗口:每天花1小时去写作、学技能、剪视频、复盘、找资料……

这1小时,就是你不被完全买断的证明。

第三,开始构建一个独立收入线索。

不管你是写内容、做剪辑、卖数字产品、带账号、帮人投流……总之,你得试着跑一条不靠雇佣关系的收入线。

哪怕起步慢,但这条线一旦拉起来,你在工作里就不会那么被动,就算不工作了也不会陷入恐惧。

我觉得月薪其实是在无声中占了你的人生主动权,但如果你及时意识到这个问题,给自己留一块生长空间,留点时间给自己,哪怕只有一小时,也是一种对抗。
15
阿飘飘飘呀飘
3天前
经商头脑不是天生的,是你在日常里不断观察、琢磨、试出来的,有的人一辈子只会埋头干活,有的人走在街上就能嗅到 “这事儿能赚”。

差别在哪?在于你是不是带着 “赚钱脑子” 看世界。

下面这8个动作,参考起来,帮你把 “赚钱的脑子” 练得越来越灵。

观察 “别人花钱” 的动作
行动:看朋友、同事、家人最近花了哪些 “冲动消费”。
比如:同事花198买了一个名为 “清醒沉浸式写作营” 的线上课。
思考:他为什么愿意花钱?这个产品卖的其实是情绪价值?能不能复用到别的需求场景?

留意生活中的一些特殊场景
行动:观察哪些行业/人群 “愿意多花钱换时间”。
比如:快递、外卖小哥吃饭从不排队,总选那种一上来就走的盖饭档口。
思考:有没有什么服务/产品,是专门给 “节省时间” 的用户群设计的?

学会倒卖信息差
行动:留意什么信息你知道但别人不知道?
比如:你在1688上看到一款18元的手持挂烫机,抖音小黄车卖69。
思考:这个价差能否利用?信息源头能不能整理成合集卖 “情报”?比如:采购清单、报价表、爆品合集。

培养你的商业嗅觉
行动:留心哪些视频评论区热,但没人解决?
案例:一个教家装避坑的账号,评论全是 “能不能推荐具体品牌”。
思考:观众已经给出 “变现需求”,但博主没接。你是不是能补位、做汇总、做选品?

让大脑习惯 “多问一句”
行动:每天逼自己对一个看到的场景,多问三个 “为什么”。
案例:小区超市每天固定下午3点搞 “限时特价”。
思考:为什么是3点?是不是为了错峰 + 老人群体集中?有没有人流高峰引导作用?定价策略有没有参考?

拆任何你买过的服务
行动:买完东西别走人,拆它是怎么卖出去的。
案例:一家奶茶店,扫码点单页面弹出 “加2元得2杯”。
思考:低价引流、加价推荐、自动分销、拼团设计……你吃的是奶茶,他赚的是策略。

去关注那些多余资源
行动:留心别人手里用不完的资源,看看有没有再分配的机会。
案例:公司打印机长期闲置,有人拉了一批人搞 “高效打印团购包月”。
思考:别人不用、你能整合,就有机会。共享场地、共享设备、拼单平台,都是这种思路。

训练 “倒推模型” 的能力
行动:看到一个赚钱案例,别只听故事,拆动作。
案例:听说有人卖 Excel 模板月入十万。
思考:他怎么起步的?从哪里找素材?用什么定价策略?靠什么渠道曝光?你不是看结果,是要复原路径。
1070
阿飘飘飘呀飘
5月前
围煲夜话
00
阿飘飘飘呀飘
6月前
今天突发奇想,把童年最爱《犬夜叉》翻出来,从第一集开始看,惊觉自己对二狗子萌发了以前从未有过的好感。

要知道我从前最吃的,就是以杀生丸为代表的冰山系美男子,更早一点追溯,从《圣斗士星矢》里的处女座黄金圣斗士沙加,《我为歌狂》里的叶峰就开始了,看到犬薇的剧情都是要快进的,杀殿出场最多的剧场版《天下霸道之剑》,VCD碟片都给我看到磨损了。

二狗子嘛…傻乎乎的热血小子一个,实力变强也不帅,就是喜欢不起来。

如今再看,不对劲了,二狗子的耳朵我也想捏🤏他那两道粗粗宽宽的剑眉…好像还真有那么一丢丢帅??

难怪比我年长些的80后,前几年就说过了,年轻时就爱冰山帅哥,年纪大了压根爱不动,现实生活已经够冰冷了,只想磕点甜甜小奶狗。
唉……终究是轮到我了。
00
阿飘飘飘呀飘
6月前
我发现每次去郑州拜访客户,旅途中都能遇到些有趣的人。

上次是去程的飞机上遇到一位大婶,要回乡下帮女儿带孩子,怕找不到网约车上车点,让我带她过去,我们聊了一路。这次是回程的滴滴上遇到一位小哥,听说我刚从他的老家河南回来,顿时被打开了话匣子,又聊了一路。

小哥比我还小一岁,有十几年的工龄了,初中毕业没考上高中,干脆出来混社会,一开始跟着乡里的大哥给我这客户跑车送货,干了半个月,工资到手还不够买台600块的诺基亚板砖,觉得没意思,听大嫂的,跟两个小伙伴加盟了一家奶茶连锁,每天忙得昏天暗地,在方寸小店闪转腾挪间,学会了24种奶茶的做法,可惜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

我说你们三个人,都忙成陀螺了,得瘦了吧?他嘿嘿一笑,公司餐饮补贴给得太好,他想着吃不饱就没力气干活,就往死里吃,三个月胖了30斤,一米七四的个头,愣是从120斤直涨到150斤,过年回家,家里人都要认不出来他了。他一寻思这不行,都是虚胖,长肉不长力气,过完年又随人介绍,去干大排档,跟人学做小烧烤,这一回总算是入对行了,一干就是七年。

刚入行那一年,是真的苦啊,大热天的穿了个「坎」(背心),套了条沙滩裤,脚踩凉鞋,在烤架前站一会就湿透,站一晚那汗顺着裤管往下淌,等学得差不多了,师父给他指了条路,让他自己单干,从小摊贩做起,当时是2014年,他20岁,一直从摆小摊干到店老板,最顶峰的时候在许昌开了六家店,管了120多名员工,每个月光发工资都上百万了,那叫一个风光呀。

我问他,那你怎么不做了呢?

他长叹一口气,还不是赖疫情三年!

20年苗头开始不对了,他没舍得收手,但生意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原本营业额最高的一家店,单日盈利能有4万块,跌到十分之一。22年那会,他刚装修好一家新店,人员都招好了,培训也培训过了,没到半个月就撞上封城,紧急改成外卖,几乎没赚什么钱,等放开了,除了抖音团购来的羊毛党,生意还是好不起来,他一狠心,关店,换了个地重开,这次好像又有起色了,不过也就持续了小半年,又不行了,只能再关张……如今只剩下开在家乡的一家大店了,1500坪,能摆下八十多张台子,撑着跑流水还能看,否则连贷款也贷不了。

我问他,你还想回餐饮业吗?

他沉默了快半分钟,才悠悠吐出一句:没想好,我刚来上海几个月,先干着呗,生活总要继续下去的。

一时车里的氛围有点压抑,我转换话题,问他住哪儿,他说在金山,那可是太远了!我问道:你咋想不通啊?干嘛住那么远?他说自己的弟兄们都在那,大家都是从一个地方出来的,大家伙眼见着他高楼起,眼见着他楼塌了,劝他来上海发展,干什么不是干呢?进工厂的、跑滴滴的、送外卖的、端盘子的……总归能有办法活下去。

如今他和几个光屁股长大的弟兄们住得挺近,互相还能帮衬帮衬,日子倒也不难过,就是家里的仓库堆的旧店拆回来的设备、桌椅,拼拼凑凑都够再开两三家了。

临下车前,他笑道,自己这一路说的话,比他这几个月加起来的还多。

我回,祝老板早日东山再起,咱们都能好好的。

有点后悔没加个联系方式,也没从正面瞅见他的脸,只从侧后方看到他长着一双小眼睛,侧脸线条拉得笔直,这么多年了,保持在140斤不上不下,总算是有一样不太变的吧。

祝愿他好。
00
阿飘飘飘呀飘
7月前
【今日驻店】
缺的不是实力
是运气🌟🍀
00
阿飘飘飘呀飘
7月前
这几天在研究跳海酒馆的商业案例,看到创始人和外界的许多声音都总结说,跳海的成功在于“把顾客卷入社交链接、内容创造,大家一起维系一个社区的归属感”,突然想起我也曾在一个文旅相关的事业部待过。

说实话,在音频公司干文旅,这件事还不算太离谱,毕竟跳海酒馆珠玉在前,有内容的地方就有情绪,有情绪的地方就有人,有人就有流量、就有钱,这个逻辑是通的。

问题就在于,做这事的人本身没什么情绪,或者说,他有的不是能够调动目标顾客积极面的情绪。

我和他的接触不算多,但能明显感到他的身上散发着暴戾之气,我不知道是不是上头给他压的指标太高了,他接手这块业务的时间也太短,时间紧任务重,给他弄得很紧张,总之,我不想靠近他周身,他太紧绷了。

当时事业部做的也不是开酒馆,而是和各城市的旅游景点合作,把音频内容植入进去,有时还会打VR、AR这类听起来很高级,实际体验不过尔尔的概念。

这样的展厅在景区周围一抓一大把,以我有限的出游经验来看,基本都在路边吃灰,或者干脆关门大吉,徒留门上、墙上的夸张绘画无声地诉说着,这里应该是一个人来人往、充满欢声笑语的地方。

从C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是不是更清晰?因为我们都不会走进装潢看着很廉价的展厅体验一把所谓的高科技,门外有祖国壮丽的大好河山,我为什么要进一个小黑屋观看科技感拉满的虚拟动画?

这件事是由谁来买单就很清楚了,的确不是C,而是G,也就只有G端有这样的财力去投资,C能买单最好,不能的话,有一时向上汇报的素材也够了,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各地都能看到大量荒废的体验馆的原因之一。

显然,他是懂得这一道理的,因此说起来都是“我要干票大的”,确实能干,也有几百、上千万的大单,问题就出在回款,这就成了一个互诈的过程,你用方案和理念骗我签约,我用人流和效果拖你回款,他可真是为回款愁白了头、不知道灌了多少酒。

假设我们退一步,如果他不要这么着急,退一步想想,这是个toG的项目,但从C的角度出发,用跳海酒馆的案例思考,是不是一个让人有参与感的项目,会比单纯一堆建筑垃圾丢在那里要吸引人得多?顾客不是傻子,你有没有用心做一个产品,他们感受得到,哪怕第一次上当了,第二次就不会了。

紧绷的情绪无法孵化创意的灵魂,有心的人才能吸引有心的人。

我已经离开了那家公司,临走前听说事业部要大规模减员,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了,希望他已经放松下来,还能再想一遍这个问题。
00
阿飘飘飘呀飘
8月前
【我书到啦!】
也太重了吧!
注意我的手腕位置…青筋暴起了都💢
我家猫:哟哦~新靠枕到啦😒
00
阿飘飘飘呀飘
8月前
还得是猎头🫠
00
阿飘飘飘呀飘
8月前
昨天听我一朋友说,她又拿了n+1,这已经是一年来第三次了,第一次拿礼包,她还很惶恐,觉得天都塌了;第二次她反客为主,发现公司不赚钱,主动领了礼包;第三次也就是前几天,她被通知lastday的时候,内心毫无波澜,甚至还反过来安慰老板别太自责。

我听了真是心有戚戚,入职三个月、半年被裁都不是什么稀罕事了,经过近期一轮密集的投简历、撩猎头,我发现了——今年能放出来工作的,不是新岗位,需要你去攻坚,从0-1带团队,就是老岗位,之前的人干得不行,业务太难了,招你过去救火。

都是难啃的硬骨头,没点实力、没很多运气压根搞不定,最关键的是,一旦攻坚、救火失败,立刻马上say bye,分分钟弄花简历,把钱难赚💩难吃发挥到了极致。

不仅职龄五年以上的吗喽处境艰难,刚毕业的那更是水深火热。

前司一跟我关系挺好的实习生,复旦新闻系毕业的,从福建考到上海的哦,学习能力毋庸置疑,文案、剪辑、运营技能都点满了,还能看全英的大部头专业书,结果从某头部设计杂志公司离职以后,到现在都没有找到合适的下家,已经8个月了,前段时间,她想着要不找份家教工作过渡一下,结果对面愣是只要在校生不要毕业生。

这鬼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哦……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