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劉壹
888关注81被关注5夸夸
·做个有趣的灵魂☺️
·公众号:「三友易席」
劉壹
4天前
每个人好像都有一些不一样的故事,其实也很想知道自己的由来~
00
劉壹
9天前

韩叙HanXu: 上周在南京见完客户,就赶到杭州搞狮途会的沙龙。 沙龙气氛很好,全程无尿点,信息密度极高,以至于有人主动叫停要求缓缓。 这次的主题是:个人IP怎么做+如何设计能持续赚钱的产品。 看起来有点烂大街的话题,其实不是。 这里包含超级个体和初创公司关注的几个核心问题:流量获客、产品设计、商业售卖、协作模式等。 这几个模块,是我见过这么多客户之后,总结出的共性问题,必中要害! 分享交流中几个有价值的观点: 1、不要只想做大客户,交付成本非常高 尤其是在传统的品牌营销和广告行业,提案、垫款、多线沟通、反馈周期长,都不是小公司能承受的。 这是企业级的合作,也会讲实力和地位上的门当户对。 2、客户的决策方式在变,公对公vs个人信任 之前客户决策都会有比较正式的流程,哪怕是小公司,也要公事公办的内部协商讨论。这个过程太冷冰冰了,客户的意向和需求也比较复杂,导致难搞。 现在人人都看短视频,很容易对某个人产生信任。有了这一层信任,推进起来就容易得多。 3、选赛道太重要 这次沙龙有个会员在大厂,负责某个离钱近的业务。我们在讨论的时候发现,如果他出来以个人身份做这个业务,只要把个人IP做起来,就很容易从0到1赚钱。 另外一个会员,过去有很多不错的积累,但现在做起来反而比较辛苦,他自己也坦言选错赛道。 选择大于努力,这是事倍功半vs事半功倍的区别。 4、个人IP仍是非标业务中的最优解 这不是追热点,无所谓有没有过时的说法,只要有用就行。 我在实战中的研究发现,当下这个阶段,内容IP向垂直行业渗透,这个过程还需要几年的时间。只是这个阶段不再追求流量了,而是看转化。 粉丝多少并不是优先要追求的,怎么转化和成交才是核心。 5、组织必须更灵活,传统协作模式正在失效 很多业务的天花板就在组织上,在人身上。没人或者协作效率低,会把公司搞死。 更灵活自由的协作和利益分配模式,在我所看到的客户身上,包括我们自己身上已经得到很好的验证,底层逻辑可以用在更多行业场景里。 对这次活动做了复盘,发现我们有两点做得很好: 一方面,我在持续优化讨论方式,迭代出目前这个形式,效果不错。 即:无私分享我自己的模式、收入和客户情况,作为主线带大家讨论,再选出核心问题展开聊。 另一方面,我的内容属于走专业路线,不玩流量、不搞焦虑,所以读者的规模并没有那么大,但粘性极强。 能同频,且专业度也很高。在自己的领域都是资深人士,完全不会出现其他付费组织里那些无脑的人和问题。 我意识到,这就是狮途会的魅力,也是在知识付费产品同质化严重的情况下,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狮途会经过半年的运行,我发现受众和需求已经越来越清晰了,核心有三类人: 1、典型的超级个体 有丰富的从业经验,是某个领域的专业人士,已经不在职场,单枪匹马的做项目赚钱。 2、初期的创业者 早期创业者,或者保持小规模打法的初创公司。 3、还在大厂的职场人 还在大厂工作,但在研究下一个职业生涯的规划,想创业或从超级个体做起。 目前狮途会里的这三类人,真的都非常厉害! 从大厂出来的,包括字节、腾讯、美团、小红书、阿里、快手、滴滴、京东、百度...等等。 创业公司身份的,年营收在几千万到两个亿之间,也都是做出实在成绩的。 对于我来说,一方面做好专业输出,课程、案例、方案,另一方面做好组织和链接,这个网络发挥的价值甚至更大。

00
劉壹
26天前

张机: 经纬又把我从博主,往成为讲师和专家的路上拽了拽。 忽然觉得,流量这件事还是有意思。 今天上午讲了一件事: 你有没有发现,你身边的健身教练、各种培训老师、经营型创作者(通过内容获得生意和线索的人)发的内容基本没有流量。 他们的内容有一个非常直观的特征: 都是训练、培训、产品的画面,加上音乐。 这种内容为什么没有流量? 我的第一反应是,无法称之为一条内容,没有主题,没有信息,没有可以传播的要素。 经纬给了一个我脑袋“啪”的一下的观点: 因为他们高估了用户的心智状态。 什么意思? 这些经营型创作者没学过创作,因此他们就直接拍了传了。 但问题出在哪? 训练或培训的画面,只有一个已经在训练状态中的人,或者已经有明确这个需求的人,才会关注。 创作者没有意识到,自己默认用户已经有了这个需求。 但事实上,就像抖音兴趣电商的逻辑一样,用户在刷短视频的时候,并不知道要什么,并没有产生真正的兴趣。 用户的心智状态分为四个阶段: 不知道自己需要,有点感兴趣,尝试了解,和购买。 因此,经营型创作者要做的第一步, 是观众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 而所有的大IP,都是这个环节的高手。 反而你在一个行业里越资深,越习惯面对已经下单的客户,你就越容易对这个环节忽略和陌生。 没有创作能力的人,犯的错误是只会拍画面。 但往深里思考,专家型和资深行业人士,也会犯一个错误,只会成交目标明确的准客户。 你只有学会开发潜在客户,激起他们的共鸣和需求,你才能成为真正的流量和销售高手。 作为依靠商单变现的博主,我创作的绝大多数内容,是爆款类视频。 我过去的经验是,把开口做大,回到一个话题最开始的部分,往前走一步。 线索类视频的逻辑,填充了我在短视频创作上的思维结构。 做视频,不要错误的默认。 不要默认用户有兴趣。 不要默认用户知道你是谁。 让用户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是一个极其的核心能力。 无论做内容、演讲、销售还是谈话,这是一种思维方式。

00
劉壹
26天前

rosicky311_明浩: 从VC角度想要了解一家创业公司的基本情况,可以用下面这套提示词: 您能对 [XX公司] 进行深入研究吗? 我对一份涵盖公司背景和历史的报告感兴趣,包括它是如何开始的,它最初的产品与市场的契合度,以及它如何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扩展。它的产品有哪些?谁使用他们的产品?它针对哪些角色、垂直行业、行业或职能?他们的 ICP 是多少?合约的平均价值是多少?他们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的上市策略是什么? 公司有哪些机会?它在哪里生长?它围绕 AI 做了什么?这些机会在意义上有何独特或与竞争对手不同之处?其业务存在哪些风险?哪里有威胁?它如何回应他们? 用户如何看待公司的产品?他们喜欢还是不喜欢?为什么会粘?是什么吸引了客户? 公司有哪些竞争对手?专注于势均力敌的竞争对手,而不是所有人。包括比较指标(如果可用)。谁是它的威胁,它威胁谁? 公司有吸引力吗?您能否显示任何关键指标或 KPI?您能告诉我关于公司的财务状况吗?它是否产生收入?你能大致估计多少吗?它有多少客户?他们是否推荐了值得注意的客户?公司的 ARR 是多少?该公司是私有的,因此无论数据如何,无论是公开可用的还是谣言或估算。 公司目前的员工人数是多少?在过去的几年里,它的发展如何?大部分员工在哪里?他们是在办公室还是远程?您能告诉我关于公司的资金情况吗?它筹集了多少资金?他们正在进行哪轮融资?他们上一次筹集资金是什么时候?他们从谁那里筹集了资金?他们上次提高的估值是多少?他们的估值历史如何?他们声明的下一步计划是什么,如果有的话?他们是否计划首次公开募股(IPO)? 我也有兴趣了解创始人及其背景,以及有关当前高级领导层的信息,尤其是在现任 CEO 不是创始人的情况下。 理想情况下,我可以阅读一些关于该公司的优秀简介。 使用标题和部分构建报表。结构可能如下所示: 摘要 关键见解 主要风险 团队信息 问题与市场 解决方案和产品 竞争 商业模式 牵引 资金和投资者 结论 来源:https://www.newsletter.datadrivenvc.io/p/six-ais-one-prompt-who-nailed-it

00
劉壹
29天前
劉壹
1月前
#修行# 学会观察师父的一言一行,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有特别的深意。

记录于2025.04.18杭州
00
劉壹
1月前
#修行# 看似在道的层面上其实在关注术
00
劉壹
3月前
好久没有好好喝喝茶了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