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内容的问题从来不在 AI 生成上⬇️
从前天开始,按新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要求,在内容平台上发布 AI 生成内容,都需要主动声明并打上 AI 内容标识了。
——且用户也不得恶意删除《办法》规定的 AI 标识。
整体来看,新规来的正是时候。如朋友圈、小红书对“平台广告”的显著标识一样,能帮助内容消费者区分 AI 内容与真人内容。
但 AI 内容的问题从来不在 AI 生成上,而是在于“写手”不负责任地用 AI 生成各种“不尊重观众时间”的垃圾上。
人们不会在意输入法的品类,也不会去盯自己关注的作者有无使用 Grammarly 等自动修正错别字的工具。
我不抵触 AI 创作,AI 理应成为我们提升创作效率的工具。
就拿我自己来说,AI 在帮忙捋不通顺的句式、基于个人过往笔记召回观点时,对行文组织有着惊人的效率助力。
然而,多数“写手”既无品味也无耐心,只把 AI 当作撞流量的骰子。
他们无法合理使用 AI 优化自己观点的表达,而是批量无中生有地制造非自己的、虚假夸大的内容。正因如此,我们才不得不为所有 AI 合成内容,统一加上这些标识。
当然这也意味着,在 AI 标识推行的早期,难免会误伤部分合理利用 AI 辅助创作的用心创作者。
这背后,实则为版权与责任归属的问题。
当 AI 生成占比更大时,真实创作者应该是 AI 而非人类,但按下生成键的人类仍需对传播影响负责。
如果说文字尚且能通过观点与细微处识别创作者的特色风格,而图片、视频由于无中生有地赋予了创作者前所未有的技能边界,更难识别人类与 AI 在创作中的重要性。
倘若影视飓风利用 AI 降低内容生成成本,我们定然不会觉得有什么问题。
但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我们信任的创作者、平台充斥 AI 合成的信口开河、无病呻吟;亦或是明面承诺“匠心”手作,背地里却利用 AI 合成电子垃圾。
回归到内容的消费起点:我们关注某个人,往往是因其创作品质、内容风格、作者观点所吸引。
当 AI 能轻易生成一切时,选择生成什么、不保留什么、以及如何呈现,便成了一种更为深刻的创作。
AI 时代的创作者核心价值,将从“生产”转移到“品味”与“把关”上。作者对“好”的定义、注入的灵魂与洞察,才是人类作者和读者间的连接价值所在。
相信几年之后,无关人类或 AI ,读者选择追随的终归是发布者的信誉。
本文由
@一泽Eze 撰写,Gemini 对行文顺序进行微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