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五菱总经理的采访视频,最大的启发是关于“做减法”。
“老百姓能用到的东西我们都有,老百姓不用的东西,在我们车上一个都找不到。”
这其实也是老生常谈的,要围绕真正的目标客户做产品,把那些看客提的反馈当成噪音。只不过,常识有时候偏偏却是最难做到的。
1、谁是我的目标客户?
这个问题,堪比教员说的:“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产品在商业上没取得成绩,追溯到底,要么是压根没弄清楚谁是真正的客户,要么是在执行的时候偏离了目标。
张小龙说“每天有1亿人教我做产品”,这话也是在亲身经历之后才体验更深。很显然的是,如果每天去听1亿人的反馈,每个反馈都想办法去满足,团队不仅会累死,而且还不会有产出。而这,正是过去一段时间我踩到的大坑。
政治正确的大话谁都会讲,比如“以用户为中心”、“要打造好的用户体验”。但在实践中,区分真实需求和噪音,会直接影响团队的产出。
而五菱就很清晰,把目标客户定得很明确,比如拉货场景下,客户就是跑城乡货运的个体户,于是有了五菱宏光这系列。看客和评论家会说,五菱宏光不好看,没有科技感;但货车司机们不语,只是在真实比较实用性之后,直接下单。
目标客户明确了,那么其他人提出的东西,自然全是噪音。
难点在于,人性总是贪婪又懒惰的,总想着产品是不是可以服务更多的客群。然后左加一点,右加一点,加着加着,目标客户画像就模糊了。
2、极致务实就是够用、好用、耐用
自始至终,五菱服务的人群,都是实用主义者。他们可能也会有“我可能不用,但你不能没有”一类的想法,但这些往往不构成真实的买单动机。
于是,在砍掉花里胡哨的功能之后,就能做到极致性价比。
当然了,不同企业的调性不一样,因为目标客群不一样。小米的车就很有情绪价值,连su7 ultra的PPT都是“为那些向往超越平凡生活的人”、“与精英同行”、“承载所有梦想”等等。于是就有了99%时间都用不到的时速300公里、零百3s以内。
这些话可能会让年轻人上头买单,中年个体户也可能在心里激起一些涟漪,但每天的柴米油盐一定会让他冷静下来看向务实、够用、大众化的东西。
于是,后备箱刚好能并排放下三个啤酒箱就成了车内尺寸的关键。
3、不对标,只原创
目标客户定清楚了,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也调研清楚了,自然就不需要和竞品对标了。因为需要对标的,往往是后来者;而原创者,则会先吃到蓝海红利。
这也是极其需要底气和科学的方法论支撑的。拍脑袋的时候就容易fomo,然后就想去看看竞品在做什么,我们也跟上。但如果需求来自于真实客户,且有定性定量的验证结论,那就完全不用焦虑,就可以大胆的做减法。
要注意的是,并非只能原创才能做好,对标和借鉴也是能做好产品拿到结果的。华为在其战略管理相关的资料里,就明确提到像素级复制行业标杆,然后通过自身极强的组织能力赢得市场,荣耀手机便是一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每个产品都可以有自己独特的定位、功能特性、运营方式等等,关键在于一致性。
最后,贴一下原视频地址。
【五菱总经理坦白:对标难成功,原创出爆款】
www.bilibi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