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是在小县城读的,那会也没有张雪峰,父母亲戚更是对大学专业完全没概念。我对专业的理解,完全来源于自己的摸索。
青少年时期的我有个很朴素的概念,就是要知道某个专业合不合适,一定要自己去看看他们学的课程。好在当时已经有了网购,我的父母对我在网上买书更是没有任何限制。
我有时候会搜索某个专业的课程大纲,看看他们用的什么教材,买来自己翻一翻,想想自己如果学四年,能不能学得下去。
有的专业(具体我就不提了),我光看课程大纲,就发现学的内容和专业名字差了十万八千里。专业名字纯属误导人,这种当然要排除。
有的专业确实挺有意思的,我看过古代建筑史和宏观经济学,都挺有趣。当然,涉及具体计算的内容我直接略过去了。
后来发现,那会想得有点太多。不论是建筑还是经管,在当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我的高考成绩不如预期,最后擦线录取了第三志愿,本来选择就很少,准备的完全用不上。
我的高中是个典型的做题家中学,日常学习压力还是挺大的。高三每周只放周日一天假,晚上还要去学校上晚自习。冲刺准备高考的时候,我最多一周能做27套理综试卷。
但即便如此,花几个小时研究研究大学的课程大纲,翻一翻大学教材,我觉得也一点不浪费。
我大一进校,很快就发现我不太能适应原专业,开始研究转系。方法论还是一样的,有余力的时候选一两门目标院系的课程看看情况,没时间的时候就去旁听一两节专业课,一起参加他们的学生活动。
亲身体验带来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排除了更多不合适的专业,也交到了一些好朋友。最后我转到法学院,几乎是无缝衔接,我能很轻松地适应法学院的学习生活,也决定了我直到今天的职业走向。
其实找工作的时候,或多或少也是如此。我在大学通过社会实践和实习接触体制内外的不同工作样态,毕业之后兜兜转转去了好几家不同律所做完全不同的业务。
看起来可能有点弯路,但没有这些经历,我绝对不可能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要做什么工作。
我最近老刷到张雪峰。坦白说,我其实不了解绝大部分专业,也不知道他说的到底对还是不对。
但我始终相信的一件事是,任何人都不如自己最了解自己。不管别人怎么说、说得对不对,都只是参考,一定要有自己的观察思考,形成自己的判断。
任何人都是靠不住的,能依靠的只有自己。
不论是选专业、报志愿,还是职场工作,都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