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半撇
216关注676被关注3夸夸
👨‍🏫 AI向B站UP | 数字游民 | 在线教育创业者
🎯 AIGC|生活黑客|内容变现
🧠 做是最好的学
半撇
1天前
体验了一下支付宝的MCP,之前还想说做了智能体如何变现,封装成一个SaaS,现在这个路径一下子缩短了很多。
00
半撇
23天前
AI剪辑,对于新手来说,智能包装这个功能感觉是杠杆最高的。

目前几个软件下来,感觉还是「度加」的智能包装质感最好,剪映简直是乱七八糟。
00
半撇
25天前
有道文档FM做播客,真心不错,特别是台湾妹子的那个语气感,我自己都听不出是AI。
00
半撇
1月前
修改提示词是智能体开发中最耗时的过程?其实让AI自我迭代才是终极解法。

最近发现个惊人规律:与其自己绞尽脑汁优化提示词,不如让AI自己打败自己。

传统做法就像个死循环 - 我写提示词→AI生成→不满意→再改提示词。直到某次调试文风改写时,AI输出的文字始终带着刻板感。

当我试着反问:'这个版本在【职场沟通场景】下还是太正式,比如【建议采用】这种措辞容易产生距离感,如果改成xxx会不会更好?'

结果AI不仅修正了指定部分,连带调整了整个段落的语气结构。

这招简直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现在我的标准流程变成:
1. 首轮生成后直接开给AI举例反馈,比如:'第3段案例部分缺乏场景代入感',提示词怎么改?
2. 激发自省:'如果是xx总监,这个提示词要做到120分,还可以怎么优化?'

惊人发现:AI的自我修正能力远超预期。

关键技巧在于当'教练'而非'编辑' - 不要自己动手改,而是指出问题方向,让AI主动迭代。

这种'引导式优化'不仅省力,往往还能收获意料之外的创新解决方案。
31
半撇
1月前
剪映AI的迭代真的很快,原本剪辑的时候,识别字幕的时候,一些特别的名称总是需要放到智能体再检查一遍错别字和特殊词汇,现在剪映直接在应用端加入了这个功能。

连错别字都不用检查了。
00
半撇
1月前
用智浦清言写长文,感觉agent在任务分解过度依赖知乎,但是知乎现在很多的文章都是AI写出来的。然后AI去参考AI的内容,陷入了一个死的闭环。

我觉得agent应该要加入一个步骤:判断非AI类型内容。
00
半撇
1月前
把自己工作流变成1个1个的智能体,如何选择智能体类型才能最大化工作效率?

这是很多的核心困惑。根据实战经验,我总结出这样的判断标准:
1、应用型智能体适合 "输入即结果" 的场景。比如:
- 作业批改系统:学生上传作文 AI 直接输出评分 + 批改建议
- 账号命名工具:输入定位关键词 生成 10 个候选名称
这类场景就像自动售货机,用户要的是即插即用的解决方案

2、对话型智能体则更适合 "共创式进化" 的任务。比如:
- 朋友圈文案生成:从零散灵感→初稿→优化语气→添加 emoji 的完整共创过程
- 文章改写服务:先改结构→再调措辞→最后润色风格的迭代优化

这类场景更像与设计师合作,需要反复沟通确认设计细节
关键在于判断核心需求是 "即时获得结果" 还是 "共同塑造成果"。

前者选应用型提高效率,后者用对话型保证灵活度。

我的实战经验是:先明确工作流中的交互节点,超过 3 次必要反馈的流程,对话型往往更能保证最终质量。
00
半撇
1月前
做答疑课的时候,看到一个问题,下意识的就会想这个直接问AI,肯定可以有更好更全的回答。

我到底是应该直接回答这个问题(毕竟学员付费了,直接回答肯定体验更好)?

还是告诉同学你应该用AI去提问(我觉得毕竟这是一个AI课,思维训练比告诉你结果更重要,但是同学的体验可能没那么好,毕竟我没有直接给答案)。

后面想想,这本就不是一个AB选择问题。最好的做法是:
1、告诉你我的答案和思考。
2、同时告诉我,这个问题如果是我,我会怎么问AI。
20
半撇
1月前
Base 上海,AI产品找内容运营,帮扩。
原动态已删除
10
半撇
1月前
第二场直播大课结束,有几个心得。

用AI做账号定位,输入端的信息足够,输出端才能给足够准确的定位。

比如输入的个人信息要细,还要结构化,比如姓名,花名,性格,爱好,MBTI,盖洛普优势,高光时刻,低谷时刻,职业,教育,背书……

比如提示词的本身要素的要求要全,6个东西至少要覆盖。

1、领域,科技/美妆/娱乐/电影等大类目。
2、内容类型,领域下的细分科目,比如:干货、娱乐还是资讯。
3、风格,比如段子手的幽默,专家的专业,还是平等的朋友口吻。
4、平台定位,就是主平台,推荐选自己最熟悉喜欢的平台。
5、变现定位,带货、广告还是知识付费/咨询等。
6、身份标签,包括职业、身份、价值观。

输入信息足够详细,提示词步骤和要求符合最佳实践,最后才会有懂你的方案。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