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做了个小调研:
为什么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彩礼那么的重?
大概总结了几个点,蛮有意思的,纯个人视角:
1 男孩子是自家人,女孩子是嫁出去的传统思想。
这里的会演变成,女孩子应该少花销,并且女孩子在合适的年龄就应该嫁出去,这样可以收彩礼,以变现,而男孩子娶媳妇则需要付出彩礼,这样才能平衡,而一些生女孩子更少,男孩子更多的家庭,就会“抬高彩礼”,从而使彩礼“通胀”
2 长期变现手段的单一。
一个经济发达的地方,与之对应的也是思想的开放和变现手段更多,而在于欠发达地区,彩礼会是一种人力资源变现的路径(举例说明,华中和西南的A地区,普遍彩礼在于15万+而当地的平均收入,是3.6万一年,相当于4年的全部收入),彩礼也会使得大家陷入我的女儿不能白嫁的这样的心理
3 男女匹配难度更大,而中介可从中获利
对比起发达地方的婚介所,他们的思路是“频率换概率”,我有足够多的男女生匹配,所以我这个过程里,是通过提频次来撮合,从而获取收益,可是欠发达地方不是,男女生大多数是同学/务工认识的,单身部分的撮合,难度就更大(因为人数也没那么多),所以这个时候,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就会变成“PUA男女方”,以至于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矛盾
4 教育的欠发达。
这里包含了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他们本地的教育,对比经济发达地方,欠缺很多,所以使得对应的思想一定程度上和沿海地区不同
另一方面,是教育质量导致的,中考50%分流,某镇上的中学,一个班50人,大概只有20人不到,能上高中,且大概只有1-2人,能上重点高中,而这1-2人,很可能进入重点高中以后,跟不上(我的高中母校昆明一中,就有很多这样的初中前三名,进入高中以后,排名数百名的例子),这意味着,在9年义务教育结束后,大多数人的归宿是职高,以及结束后的进厂,使得对婚姻的观念和男女关系的深入,会比正常接受高等教育的同龄人更早,而这也意味着,需要去更早的务工和挣取收入去解决问题
5 经济放缓以后带来的阵痛
此前的时代,一个农村出身的孩子,可以通过去房地产做工头/工程/材料等方式,只需要支付努力就可以换取相对不错的收益,可当经济放缓以后,往日荣光不再,且新行业的门槛并不向他们打开,使得失业,低薪,带来了阵痛,可是此前时代拉高的“彩礼”,很难简单降价下来,从而让我们看到和感受到痛感
以上,管中窥豹的是,在这样的病态的认知里,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而非线性解决问题的困境,希望接下来我们会能把这个问题解决~毕竟天下有情人,因为彩礼被阻隔,是一个很痛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