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不一.
264关注4k被关注4夸夸
🐟One2X 设计负责人
🧑🏻‍💻前福报厂P8设计
🚗赛车爱好者
🌍充满好奇心,否则人类将永远被困在地球上。
置顶
不一.
6天前
参与了半年多的项目终于可以光光正正发布了!
如果你也喜欢讲故事但不喜欢剪辑,欢迎使用 Medeo 把你的文字变成动起来的效果。
宣传片是我花了 2 天手搓的,但是片子里的视频都是用产品直出的效果。虽然一个智能视频剪辑工具还需要人去制作这件事听起来有点荒唐,但这就是未来 Medeo 走向更加智能的目标。
无需邀请码可直接使用。
www.medeo.app
01:21
73
不一.
1天前
飞书的知识问答根据权限检索企业信息这件事本身挺第一性原理的,但是要做到 ACL+RAG 就涉及到安全+文档+AI 中台+客户端至少 4 个部门协同工作,难的是内部资源的调用,飞书决心很大啊。
00
不一.
1天前
上周的事情很多,补发下

减讯 Vol.09 庆祝我们的产品发布!

00
不一.
3天前
分享下 Notion AI 助理的形象设计,也算一众 AI 形象中的清流了:

市场上充斥着用「闪光粒子」象征魔法的 AI 助手。为了跳出这种同质化,BUCK Notion 合作,艺术总监 Roman Muradov 在一幅静态插画基础上,打造出一位流畅且富有个性的动态角色Nosy。

Notion 希望 Nosy 能对用户操作做出有个性的即时反馈:既灵动可爱、随时在线,又不喧宾夺主。因此,动画必须独特且流畅,同时不能增加加载或延迟。

延续 Roman 标志性的黑白线条,团队先采用逐帧动画(cel animation)赋予动作手工质感。只凭「眼睛、眉毛和鼻子」三笔,设计师为常见 UI 状态注入新生命——例如:

思考:眉毛像海浪一样起伏

错误:整张脸短暂“散架”后迅速复位

这些幽默的拆解让状态提示更具人情味。

为了让表情在各状态间 实时、无缝 过渡,团队借助 Rive State Machine 构建了类似游戏引擎的组件,使 Nosy 能够在不同情绪间自然混合。这样既保留了手绘质感,又把文件体积压缩到可控范围。

最终呈现的是一位像贴心伙伴般陪伴用户的 AI 助手。Nosy Notion AI 显得自然、易亲近,也和一堆传统 AI 助理形象拉开了差异,提升了识别度。
22
不一.
5天前
家边上西溪湿地门口的书店好棒,和自然融入的很好。以后工作日上班的好去处。
21
不一.
8天前
M3 Expressive 的更新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不断在做加法”。除了物理动画的优化,新增的形状和可变字体效果纯粹是为了丰富多样性。

为了证明这些样式新增的合理性,谷歌引用了针对 Z 世代个性化设计偏好的调研结果。

说实话,我挺认同这样的更新思路。

仔细看这些更新后的内容,工具栏、组合按钮、分割按钮等组件,都是我在日常设计中经常使用的。如果没有统一定义,不同开发团队就会各自为政,形成各不相同的标准,最终导致设计规范的混乱和信息熵增。

与其说这次更新是“加法”,不如说是对应用设计需求发展的一次全新收敛。它既为遵循规则的设计师提供了更多发挥空间,也避免在规范未覆盖的地方随意发挥。如今大家在标准化的 App 设计中越来越觉得雷同,于是又开始尝试在横竖排列、圆形和矩形的组合中寻找差异化。

这正是平台级更新的价值所在:观察到系统发展多样性中的共性,在提供约束的同时,还要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次更新反而显得收敛得有些过度,没有超出预期的惊喜——毕竟系统设计的大趋势基本如此。谷歌官方文章也特别说明,这只是 M3 的更新版本,而非 M4。
11
不一.
9天前
看到 Lovart.ai 的生成回放,获得的体验与观看 Devin Manus 截然不同。Devin 的演示更像科学家推导公式:对不懂代码的我来说,整个过程就像天书。而 Lovart.ai 的流程我几乎每一步都能看懂——我熟悉设计师从创意到落地的常见环节,因此既能直观感受工具的价值,也能顺带学到新的思考路径。

呼应我之前的一个判断:在专业场景里,AI 的意义更多体现在“提升过程效率”;在非专业场景里,人们往往追求“快速得到结果”。如果对结果不满意,才会倒回去研究过程,并最终踏入专业化的门槛。

这也让我更加确信:只有真正懂行的人,才能把专业级 AI 工具用到极致。

同样的逻辑适用于“懂设计的老板才能用好设计师”。乔布斯与艾维共同成就了苹果就是典型案例。乔布斯本身具备深厚的审美素养:1979 年亲赴 Xerox PARC 后,他拍板把 Lisa 与后来 Macintosh 全面转向图形界面;1981 年,他坚持窗口采用圆角矩形并要求 Bill Atkinson 写入 QuickDraw,这一做法最终成为经典的 Mac 界面语言。1997 年他回归苹果时,在设计工作室注意到艾维被束之高阁的原型,立刻将这位几乎要辞职的年轻设计师推到核心位置。若没有乔布斯能“听懂”艾维的设计语言,后者也许仍只是团队中默默无闻的一员,苹果的产品也可能继续平庸。

从“我觉得好看”到“更多人觉得好看”,本质上是把个人经验总结为可验证规律,并学习更多专业知识的过程。如果决策者缺乏专业判断,主观好恶就容易凌驾于客观规则之上,结果往往流于自我满足;反之,当各方都能用共同的专业语言沟通时,作品更有机会达到稳定且高水平的表现。就像赛车手要从偶尔跑出一两圈好成绩,进化到场场稳定,需要既练习驾驶又学习车辆调校,并能与工程团队合作完善赛车设定。

因此,许多老板之所以招不到真正优秀的设计师,并非市场无才,而是自身只需要一条红底黄字的横幅。在那样的需求背景下,他们确实只能“配”一个美工。

当然好的设计也不是必须项,并不能因此衡量一个企业商业的成败。

配一个无情的赛车机器
13
不一.
14天前
也是用上了数位板✍🏻
00:33
00
不一.
14天前
看得有点兴奋🤩
Figma 的更新非常巧合的结合了目前在团队设计资产构建初期需要的所有能力和遇到的痛点:
Buzz 品牌资产管理(本来都准备用 Standard ),
Site 官网落地页(目前在用 Framer,看来很快可以说拜拜了,CMS 的字段使用每次像开盲盒,不多吐槽了,之前吐槽过了,看了现场 Figma 关于 CMS 的字段演示直接拍案而起👍),要是能直接和 Design 视图切换就更好了,
Grid 和开发说明响应式规则的痛点解决了,
Draw 最近正好想画一下手绘风格的插画,一直在找如何在 Figma 上让描边实现手绘感,这不就来了,
Make AI 生成后还能利用原生设计能力指定部分微调,还要啥 MCP,AI 就应该可以指哪打哪。
这次更新的已经不是功能,几乎都是 Figjam 级别的能力。
00
不一.
14天前
强推一下这个网站,介绍了很多优秀产品背后用的技术栈,开发故事,最有趣的还介绍了团队和开发者个人平时会用什么工具。从头到尾了解产品和背后的人。已有的包括我很喜欢的 Craft 和 Joi,Framer 团队的也马上开放,链接:appstacks.club
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