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跳海负责圆桌「所有人问所有人」,遇见了两个有趣的问题。
其中一个是:人生的支点是什么,大家是如何处理支点的切换的?
锚能帮助船在风浪大的港湾提供稳定,但风平浪静下来,船也可以自在漂浮。支点一般是我们感到摇晃、不稳定、需要找一个倚仗的时候,会意识到的存在。
我们这一代人,一开始通常并不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么,经常把外部的各种评价标签错当成了目标,比如好的考试分数、优秀的名次、知名的学校、火爆的行业、优渥的薪水,等等。更可怕的是,甚至会把这些目标错当成了支撑。有时候因为过于沉醉追逐,甚至没有时间停下来,认识自己。
也许通过沉浸去体验一件事,从开始尝试到经历全部过程,最终明白这件事适合/不适合自己。过程中最好还经历了足够大的取舍,会比单纯追逐一个结果更能接近事物的本质,也更能接近自己多一些。更深的自我认知,也能让人不再依赖于某个固定的支点。就像学会游泳的人,不需要一直抓住池边。他信任浮力也信任自己的身体,会知道这一刻仰在水面享受阳光就不错。
另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年近不惑,最近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似乎进入了某种中年危机,想知道大家如何界定人生的意义?提问者其实状态整体不错,隐约的不满关于家庭、责任与自己想要的生活的一些冲突。
中年到来,很多以前觉得坚固的东西的都开始松动。曾经追逐的目标达成了,但好像没有带来预期的满足,肩上的责任很具体,内心的疑惑却越来越模糊。但我感觉这个问题大概率一直都在,只是年轻时被一些更急切的事掩盖了。当外部的标准不再能提供足够动力时,人就不得不转过身来,面对自己内心这片空旷。
生活中有很多微小的瞬间,都可以带来满足和愉悦。阳光灿烂的晴朗,突如其来的感动,日复一日的具体陪伴,这些瞬间会轻轻连成一片,构成意义的底色。意义是在其间生长出来的,而非空想出来的,意义也未必要用来倚仗,而是生活本身的一部分。过程即是结果。
我跟她说:下周我先帮你看看,40 岁是什么样子。
无论支点、还是意义的追寻,都不一定能帮我们好好生活,只有好好生活本身可以。当我们内部很坚定,非常清楚自己是谁的时候,支点就是自己,意义也会自然浮现出来。
一种看起来坚定、平静、有意义的生活,是我们更了解自己之后自然的结果。
现场还有一位朋友,说自己人生的支点就是取悦自己。
我认为这也是一个很棒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