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真是一部太妙的剧了。
看到袁世凯准备称帝前的欲拒还迎,和多年老友,也是“相国”徐世昌一边下棋,一边听戏,戏子唱的是“小曲唱倒是会唱,就是缺人来帮腔”。
这就是当时袁世凯心理状态的明示:他曾经被清廷
疏远多年,终于有一天当上了大总统,把孙中山逼走到海外,改了临时约法,把总统改成终身制,可总是但这套制度本质上还是“共和外壳”,随时可能被推翻。
他清楚地看到:靠武力和人脉维持的“总统”只是权宜之计,不是根基稳固的政治制度。
而在当时的中国社会,“皇帝”这一套等级秩序与思想体系,仍然是多数人最熟悉、最自然接受的合法性来源。
袁世凯那一代人(19世纪中叶生人)从小在科举与君臣关系中长大。对他们而言,“天下一家,万邦来朝”的帝制是自然秩序;共和制度则像是舶来的“西洋玩意”。
他其实一直没有真正信奉民主共和,而是觉得那是暂时的权宜之策。称帝,反而符合他和许多旧官僚、士绅心里的“天下归一”的理想。
戏台子搭好了,主角上台了,谁来帮腔呢?
杨度、严复、张骞等人组成了“筹安会”,他们并不相信封建帝制,而是辛亥革命后仍相信“民主共和不适合中国国情”。因为辛亥后依然全国一盘散沙,军阀割据;国会乱成一团,派系斗争严重。
因此筹安会四处奔走,宣扬君主立宪,相信这真能救中国,而袁世凯称帝后仅 83 天后就退位,随即病死。
筹安会成员从“国师”“顾问”,一夜之间变成了“卖国贼”“谄媚之徒”。这些曾经最有理想、最有地位的知识分子们,政治理想全部破灭,在政治破碎中各自沉沦或转向。
民国史太有趣了,《走向共和》很多表达也真是太棒了。当然,带着女性视角看以后,还是觉得女性角色整体塑造的比较弱,但瑕不掩瑜,依然强烈推荐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