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悉尼两天,和五位来自东亚的女生交流完,深感环境对人塑造的不同。
三位是青旅的室友,和我一样都是单身,她们来自日本、菲律宾和韩国,我们在很多点上都深有共鸣。
韩国姑娘说,韩国人的口头禅就是“Balibali”,干什么都要“快点快点”。
菲律宾姑娘在韩国工作,一个人独居,父母已经去世,所以人生所有决策都得自己拿主意了,有时候也会迷茫,自己的选择做的对吗?
日本姑娘比我们都年轻几岁,21岁刚在悉尼读完语言学校,我在日本遇到的很多日本人完整英语句子都说不明白,可这姑娘来悉尼三个月英语就到可交流的状态了,我说你是我遇到的英语最好的日本人。她说努力学习是为了回日本进外企赚更多钱,而不是像许多日本年轻人一样进日企一干就是几十年。
两位是已经在悉尼呆了14年,做留学咨询的泰国姑娘。她们已到40的年纪,但看起来只有30左右,我说秘密是不是没生孩子?一位女孩大笑,说确实。她有相伴14年的伴侣,仍没结婚,过得也挺好,就没必要走个程序了。
另一位有个十岁的男孩,但离婚了。她和前夫还保持经常一起聚会吃饭,两个人都在努力扮演好父母的角色。
也许是年长10岁,比我和三位室友看得更多更透,她们已经不再太多困惑于亲密关系了,而是把重心放在事业上,想着十年后就该退休了。
也许是她们已经在西方文化中浸染太久,急迫的、匮乏性极强的工作、生活环境都离她们有些距离了,所以不再求一时的成绩、结果。
但相同的一点是,我在这些女孩们身上都看到了不限于原生环境的生命力,她们是长女、孤儿、离异女性,目光相对,彼此就知道,走到今天这一步,一定都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