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有趣有料销售人
38关注67被关注0夸夸
✰销售转化1对1陪跑 专注销售技能训练
✰得到App签约老师 《我能做销售吗》作者
✰营销组织发展顾问 团队会议与工作坊
有趣有料销售人
05:48
客户洞察3步走|别让你的方案只停留在“我觉得”
总觉得客户需求抓不准?提案总被打回?
其实不是你不够努力,是没找对“偷看”客户底牌的方法!

先扒清客户的“家底”:财务结构是基础
对内洞察第一步,先看客户的“收入-成本-利润”账本
别一上来就聊方案多好,先搞懂:
他们靠什么赚钱?(收入结构:核心业务占比多少?)
钱都花在哪儿了?(成本大头是人力/物料/运营?)
今年想多赚还是少花?(利润目标藏着真实优先级)
说白了,这就是客户的“经济账本”——你的方案得先在这本账上“算得通”,才有可能被正眼瞧

再抓“年度KPI”:老板的重点才是真重点
客户今年到底想干啥?别猜!直接看2个地方
老板年度讲话:“今年要把满意度提到90%”“重点抓续费率”——这就是明牌!
中层绩效指标:如果销售总监KPI里“新客户增长”占60%,那他肯定更吃“拓客”这一套

信息差在哪?藏在“公开资料”里
别觉得这些信息难搞!客户官网的“年度总结”、行业峰会的老板发言、甚至招聘启事中的“岗位职责”(比如招“成本专员”,十有八九在降本)……这都是线索啊!
记住:客户的“重点”从不会藏着掖着,只是你没带“放大镜”看

最后划重点:
客户要的不是“你觉得好”,是“他需要的好”。先搞懂他的财务账本+年度KPI,你的方案才能从“自嗨”变成“他离不开”
你最近在跟进的客户,他们今年的重点可能是什么?
评论区聊聊,帮你一起扒线索!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2天前
客户刁难问题5连问?
做销售的谁没被客户灵魂暴击过?
我也是走了很多弯路,
整理了高频刁难问题+应对思路(不是话术)
客户灵魂拷问TOP5
1️⃣ "多少钱?" 价值锚定+场景化对比
2️⃣ "你懂我们行业吗?" 行业洞察+趋势预判
3️⃣ "同行业做过哪些客户?" 第三方故事+痛点共鸣
4️⃣ "你跟别人有什么不一样?" 精准提问+分层优势
5️⃣ "了解了,我考虑下" 留钩子+制造期待
🎁双十一专属福利《不讲话术不讲技巧的销售课》,扫码购买后,评论区扣"思维"我加你,免费支持一次给你做私人教练的机会。
从来没有过的福利,以后也不会有!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7天前
客户投诉处理总搞砸?
90%的人第一步就错了!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
客户说“你们品质太差了”,你心里咯噔一下
结果越抵触,越听不进对方到底想说啥?
直到做久了销售,就突然懂了:处理投诉时,我们总急着“解决客户”,却忘了先搞定自己的心态!

3个心态小tips,投诉处理秒变顺:
1️⃣ **先稳住自己的“心”**:抵触=戴有色眼镜,客户说啥你都觉得是找茬,先深呼吸3秒,告诉自己“他只是需要解决问题”
2️⃣ **别当“情绪警察”**:别看见客户开口就默认“他在生气”!先听语气、看表情——没皱眉没提高音量?可能人家真的只是来“说事”的
3️⃣ “先处理情绪”是伪命题? 其实是“先判断情绪”:有情绪就陪他吐槽2句,没情绪直接聊方案,硬凹“别生气”只会把天聊死

最后想说:客户投诉不是“麻烦”,是帮我们照镜子的机会。你稳了,事就顺了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8天前
总有人问“年纪大了还做的了销售吗?”
但我想说,想法不一定对啊:
35+的你,不是自带“干销售的基因”吗?

1、阅历=读懂客户的“超能力”
别觉得“老”是劣势!你谈过的客户、踩过的坑、攒下的人情世故,都是读懂客户的“解码器”。
就像《实习生》里70岁的Ben——没人看好他,但他用“走捷径送文件”“主动收拾快递”的细节,把“年龄阅历”变成了让老板离不开的信任力。
你做采购10年?那你比谁都懂采购压价时的潜台词;

2、转行销售?一定要用“老本行”搭梯子
别从零开始!你的“旧职业”就是最好的敲门砖:原来做行政?懂办公室人情,对接企业客户时更会“来事儿”干过技术岗?跟技术型客户聊产品,你说的术语比谁都专业
重点是:提前摸透目标公司的“痛处”!

3、敢“赌”一把的勇气,比简历更值钱
转行最怕“既要又要”:又想高薪又怕业绩压力。
不如直接和老板讲:“给我3个月,没业绩我底薪不要!”
不是让你真不要钱,是用“低姿态高诚意”破局——老板不怕你没经验,就怕你没魄力。销售拼的从来不是年龄,是“你敢不敢把自己的经历,变成客户买单的理由”

年龄从不是边界,阅历才是你的护城河。
35+的你,早就攒够了做牛x销售的“本钱”——只差迈开第一步了。你同意吗?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10天前
周六参加了飞书开发者日的活动。
开发者和伙伴热情都很高。
看到2个业务实践,真的来自一线的业务洞察。
要我说工具还是其次。
AI时代,哪哪都是参考答案。
只有真正能洞察业务的,有业务基本功的人,才能把参考答案变成自己的标准答案。
还不是正确答案。你认同吗?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11天前
是不是你好不容易约到了客户,感觉没一会就开始打发你。
比如客户说“东西放下,你先回去吧”?
别慌!3个价值让你从“被打发”变“被需要”
还有的客户甩下一句“资料放这吧,我先忙”,然后剩下你在风中凌乱?尴尬的不行😭
其实不是客户难搞,是你没让他看到“留着你”的价值!👇
第一个价值:给客户“安全感”
“您现在合作的供应商特别棒(先认可!),但万一哪天他们服务跟不上/涨价了呢?我不敢说比他们好,但至少水平相当。我就是您的‘安全备胎’,关键时刻能顶上,您心里也会不慌”
第二个价值:帮客户“涨见识”
“您只跟一家合作,行业资讯只能听到‘一面之词’
留着我这个‘行业雷达’,最新技术/价格趋势/同行玩法,我随时跟您同步!老板问‘行业怎么看’,您能说全乎了,这不就是加分项?
(打工人懂!老板突然提问时,有备无患太重要了!)
第三个价值:让客户“有筹码”
“悄悄说:您现有供应商如果知道我在跟您接触,会不会更紧张?怕你跑了,反而会给你更好的政策/更低的价格
相当于我帮您‘拿捏’他们,这便宜不占白不占呀!”
你猜客户会不会眼睛都亮了:还有这好事?
哈哈,关键提醒:别逼太紧!
最后一定要加一句:“我知道现在合作确实为难,我只有一个小要求——万一有机会,让我证明一次能力就行”
(把“求合作”变成“求机会”,客户防御心会下降不少!)
💡 总结:客户不是不需要你,是怕“被推销”。与其追着说“选我选我”,不如告诉他“留着我,你更划算”
下次被客户“打发”时,试试这3招!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12天前
以前总以为客户越多越好/嘴越甜越会来事越吃香/逼单越狠成交越快…直到撞了南墙才明白:销售拼的从不是“努力”,而是“清醒”
误区1:客户当然越多越好!
真相:精准>数量!
小客户和大客户花的时间精力差不多,但收益可能差20倍…更别说总有些“白嫖党”浪费你时间。
👉 记住:先筛选“对的人”,再深耕关系(比如看他是否真有付费痛点、决策力)

误区2:销售就得“会来事”,嘴甜会捧人!
真相:真诚>套路!
客户见多了“戴着面具”的销售,反而会对“刻意热情”有防备心。
👉 不如做个“实在人”:不懂就说“这个我确认下给您回复”,客户吐槽时认真听(别急着反驳),比硬凹人设靠谱100倍

误区3:客户不跟紧就被抢了!
真相:共节奏>紧逼!
“今天有空吗?”“方案看了吗?”“考虑得怎么样?”—— 频繁追问只会让客户压力山大,甚至想逃。
👉 换成:“您看这周哪天方便?我们花10分钟过下您关心的XX问题(比如预算/落地细节)” 把“追着跑”变成“一起推进”

误区4:产品卖点说越多,成交概率越大!
真相:客户只关心“他的痛”!
你说“我们家产品有10大优势”,客户心里想“关我啥事?”
👉 先问3个问题:“您现在遇到的最大麻烦是?”“这个问题多久了?”“解决了能给您带来什么?” 再把产品优势和他的痛点挂钩(比如“您说的XX问题,正好我们的XX功能能帮您省30%时间”)

误区5:逼单才能成交,别怕被拒绝!
真相:协助>强逼!
越“逼单”客户越反感(“再考虑下”=“你别催了”)。
👉 不如帮他“走完心路”:“我理解您担心XX(比如效果/预算),之前有个客户也纠结过,后来他发现…(举相似案例)” 让客户自己说服自己,成交是水到渠成的事
做销售这几年最大的感受:别总想着“搞定客户”,先学会“理解客户”。
你越懂他的顾虑、他的需求,他越容易把你当成“自己人”
评论区聊聊:你最近遇到的销售难题是啥?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14天前
客户跟进别瞎忙!
我靠「布置作业」3天筛出8个高意向客户!
别慌,不是老师训学生那种布置作业的生硬感,而是用「轻互动」帮你悄悄筛选意向,还不浪费彼此的时间

3个「作业魔法」帮你看清客户:
1️⃣ 检测了解度:
客户说“我很感兴趣”?不如顺势留个小任务:“我们最近发了篇行业案例,你顺手翻下?下次聊细节更高效”
——翻了的、还做了笔记的,对产品认知度直接拉满!
2️⃣ 判断投入意愿:
“作业”完成度藏着真相:有人拖拖拉拉说“太忙了”,有人主动发来回执“我整理了团队需求,你看看这样行不行?”
——后者不用多说,绝对是愿意花时间推进的种子客户!
3️⃣ 节省90%无效沟通:
销售时间多宝贵啊!与其天天追着“您考虑得怎么样了”,不如用作业当“过滤器”:
没完成作业的→暂时放一放(真有意向早行动了);
认真交作业的→重点跟进,成功率翻倍!

📍 小提醒:作业要“软”,分阶段来!
▪️ 初期接触:别太复杂!比如“您朋友圈发过XX项目,我们刚好有类似方案,要发你参考下吗?”(用对方感兴趣的点切入,不突兀)
▪️ 中期沟通:可以具体点,比如“下次聊前,你可以先和采购负责人确认下预算范围吗?咱们效率更高”
▪️ 意向明确期:直接对接需求,“要不你先填个简单的需求表?我好针对性出方案呀”
亲测这招对B端/C端客户都好用!上周给客户留了个“作业”——“顺手帮我转发下我们的产品手册给采购同事?”,结果客户不仅转了,还拉了群说“我们明天开会讨论,你有空吗?”
瞬间从“模糊意向”变成“主动推进”!

评论区聊聊:你最近在跟进什么客户?打算给TA布置什么“小作业”?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16天前
最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都说「客户钱少了」,但转头又有人在政府招商、产业运营里赚得盆满钵满。
要我说其实不是商机少了,是看商机的角度该变了!今天分享一个「俯视产业链」的思路,帮你在预算寒冬里挖到真机会!
1先看清:现在的商机到底在哪?
客户决策链升级、预算收紧是真的,但国家刺激政策下,产业振兴、招商引资、基础设施这些领域的需求反而在增加(比如地方政府要落地优质产业,就得解决基建、就业、税收,这里全是机会!)。
更关键的是——刚需行业永远有机会!像供电、供水、医疗、教育、运营商这些,不管经济怎么变,它们的「监督管理+运营服务」需求只会升级,不会消失。
2核心方法:把产业链「拉通」看!
别只盯着你的直接客户,试着往下看三层:
你的客户是谁?
客户的客户是谁?
客户的客户的客户是谁?
反过来,看客户的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还能提前规避「上游断链」风险。
3要我说
1. 盯紧G端/B端客户:政府招商、产业运营里藏着大量「监督管理+服务」的活儿(比如帮地方政府做产业链规划、落地配套服务)
2. 刚需行业别放过:电力、医疗、教育这些「民生基建」,永远有「持续改善」的需求
3. 练透「产业链视角」:客户的客户,可能才是你真正的「买单方」
经济寒冬里,能看透产业链的人,总能提前站在春天里
你所在的行业,上下游最近有什么新动静?评论区聊聊,说不定能碰撞出商机
00
有趣有料销售人
20天前
你就是个「销售助理」,不是个销售!
最近和一个销售leader聊天,他说:
「团队里有人每天忙着回消息、对接需求。以为这就是‘做销售’——其实,这顶多算‘销售助理’。」
📌 先搞清楚:什么是「真销售」?
客户响应、需求对接,这些是基础运营动作,不是销售的核心。
真正的销售,得有明确的「工作标准」:
具体做什么事(比如主动拓客、谈判策略、逼单节奏)
要达到什么结果(比如转化率、客单价、复购率)
没有标准的「销售团队」,本质就是「运营团队」——看起来忙,却带不来增量。
💡 公司慢,很多时候是「管理者的锅」
见过太多公司:
销售业绩差,怪员工不努力;
团队没结果,怪市场不好做。
却很少有人想:
「是不是我对团队的标准太低了?」
「有没有把‘销售该做什么’讲清楚?」
管理者自己拎不清职责,团队自然只能在低水平重复——毕竟,「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
🚩 给管理者的灵魂拷问:
你的销售团队,是在「主动创造业绩」,还是在「被动响应需求」?
如果答案是后者,先别骂员工——先看看自己有没有给团队「明确的作战地图」。
最后想说:
销售是个需要「训练」的工种,不是招来人就能干。
而训练的第一步,是先搞清楚「什么是销售」。
你们公司的销售团队,达标了吗?
👇 评论区聊聊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