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大佳DAJA
28关注35被关注0夸夸
拥有一档个人播客《大佳的成长磁场》
100家精酿小馆的探索计划完成80%
拥有两只猫,还有一段稳定美好的异地恋
大佳DAJA
3天前
“还得靠你们的年轻人”,“我们老了,也不想折腾了”,“跟不上你们年轻人的时代了”。
消极的表达,来自于匮乏。
匮乏些什么呢?时间、精力、安全感。

所以,如何能做到,尽量开放地与时俱进呢?坦然接受不确定性和风险,甚至是期待未来的无限可能呢?

希望自己的路,可以越走越宽。
00
大佳DAJA
6天前
【关于怎么赚钱】
换种角度去思考,怎么利用下行经济周期,去多赚钱。
那就是,作为买方的角色,多进行合理的价格博弈,省下来的钱,约等于在上行市场,当卖方多赚到的钱。

灵感来自于,前两天发现很久不用的信用卡,突然扣了年费,本来打客服电话,想要注销卡片止损,后来没想到直接减免了卡费。
10
大佳DAJA
15天前
【关于目标和系统】
“失败者有目标,成功者有体系”。——斯特克·亚当斯《巨人的工具》

设立目标,只有成功和失败两种结局;
搭建系统,是在做持续服务于自己的事情。

目标和系统,是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这里有两个关键因素。
一、目标有标准,是闭合的游戏,类似用好学生心态做答卷,我们总是习惯被外部定义,对或错,成功或失败,而系统让我们自己去定义标准。减肥的标准不是目标瘦20斤,而是建立健康饮食、定期运动的生活系统。

二、目标有起始点,结束的那一刻意味着结局揭晓,因此,成败变得格外被在意。相反,体系可以没有起始点,我们可以一直跟自己玩下去。重点是我们在系统里不断进行自我养成,或者自己随时想喊停就喊停。

并不是说我们不需要目标,差异在于如何看待。

跳脱输赢看目标,作为无限游戏的参与着,我们拥有自主打磨游戏规则和角色的可能。可以是游戏玩家,可以是裁判,也可以是观众。

当目标不再是结局,某一局游戏的输赢就变得不那么生死攸关。系统里的小目标,也成为了每一步行动的意义,是每一步养成的见证。那么,目标不再是苦难的化身,我们可以更松弛的享受过程。
10
大佳DAJA
21天前
【关于创造力速成】
“如果你想不出10个点子,那就去想20个”。来自《巨人的工具》詹姆斯·阿尔图切尔,美国知名对冲基金经理、企业家兼畅销书作家。作者评价,“我从没有见过哪个人能够像詹姆斯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就培养出一大批忠心耿耿的读者。”

书里提到的“点子肌肉”训练法:詹姆斯建议养成这样一种习惯:每天上午在小本子上写下10个点子。这一练习的目的是锻炼“点子肌肉”,培养自信心,【随时做好迸发创意的准备】。因此,习惯性的练习比想到的主意本身更重要。

对抗【完美主义】,不是想好1个点子再写下1个,而是“如果想不出10个点子怎么办?那就想出20个……你可以给自己施加更大的压力。完美主义是点子肌肉的大敌……你的大脑会试图保护你免受伤害,阻止你想出令人尴尬、愚蠢,让你遭受痛苦的点子,而克服这一本能的办法就是【强迫大脑想出糟糕的点子了】。

不得不说,这一招真的狠。结果就是,他创立以及与人合伙创立了20多家公司,其中17家公司失败了,但是另外3家公司为他赚得了数千万美元。

看到这里,如果你也想试试10个点子,书里还有很多方向,摘录几条我印象深刻的,供参考:
1、10件我不赞同,但其他人都非常重视的事(大学教育、房屋所有权、选举、当医生等)。
2、10件我愿意做得更好的事情(以及针对每件事可以采取的10种方法)。
3、10件我童年时期感兴趣、现在做起来可能也会比较有趣的事情。
4、我想要与之交朋友的10个人(然后想出第一步行动,与他们取得联系)。

最后一句,每条点子都请搭配第一步的行动。不多不少,这里列出的只是【首要步骤】,因为你不知道【这一步会把你带往何处】。

所以,我的行动是,每日的todo list从8件简单的小事,改成5件复杂的大事(比如每天写10个今日灵感)不试试看,谁知道下一步会带我去哪里呢?
10
大佳DAJA
2月前
【关于友情和陪伴】
曾经很流行把人生中相遇的人,比作一趟列车上的旅客,因为彼此只能互相陪伴一段时间。

现在的我,反而觉得友谊更像是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每个阶段,因为我们会偏向于活跃某一种“觉知”,从而激活周围一系列有引力的“神经元”,并且形成或强或弱的磁场。

这些磁场构成了这个时期的关系选择,我们更亲近一些朋友,更疏远一些朋友。

相比于列车理论,这种解读有两处不同。

第一,选择亲密或疏远,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的“觉知”,而不是某个时刻表,外界的人来人往。
第二,物理上也许会跟某人断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但是神经元之间曾经的闪烁,在潜意识里,它们永远都在~
00
大佳DAJA
2月前
2025的100天计划,我决定在即刻尝试检验:
1.每天把有趣的洞察发出来,留给外部验证一点时间,也作为个人选题库的一部分。
2.创作播客的脚本和素材,丢给AI发散一轮,记录出乎意料的那些部分。
3.优秀作品交给AI拆解(发挥AI擅长记笔记和提炼的功能),同时保留自己听自己看自己思考的过程(有时候灵感是一堆神经元无意间的碰撞,而不是读AI精炼的总结)

西里森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百万粉丝博主的内容生产工作流。 同样是用AI辅助创作,很多人用AI写的内容自己都看不下去,但有些创作者用同样的工具,产出的内容却能在多个平台拿到百万级曝光。 这中间差了什么? 前几天看到Dan Koe的一个访谈,他全网有几百万粉丝,内容遍布Twitter、YouTube、Newsletter。 但其实他每天只花2小时创作,就能覆盖所有平台。 他说:我从不让AI替我写东西,但AI帮我把6小时的视频浓缩成1000字的知识点。 很多人用AI写作,直接打开ChatGPT,输入"帮我写一篇关于XX的文章",然后AI刷刷刷输出3000字,复制粘贴,发布。 结果AI味太浓,根本没人看。 但AI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写,而是拆解和重组。 Dan的做法是,把内容生产分成了几个清晰的模块,每个模块AI都有明确分工。 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首先第一步,他会选择用Twitter做想法的试验场。 什么是好内容? 在Dan看来,好内容首先得是经过验证的想法。 他不会拍脑袋写,而是先在Twitter发短内容测试反应。280个字的限制反而是优势,因为你必须把一个idea压缩到最精炼的状态。 他会把Twitter上表现好的帖子,扩展成Newsletter的选题。 同理,YouTube上播放量高的视频主题,他也会拆解成Twitter帖子。 这最终会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每个平台互相喂养。 然后是第二步,让AI辅助整理相关素材。 Dan经常看3到6小时的长视频学习,但他不会边看边记笔记,为什么? 因为有Gemini这样的工具,可以直接处理YouTube视频,把核心观点提取出来。 这就相当于把6小时的信息浓缩成1000字的关键点,让你可以快速回顾和引用。 同理,当他写Newsletter时,会把之前的推文、看过的视频、读过的书,全部丢给AI,让AI找出相似点和可以组合的角度。 这不是让AI代写,而是让AI帮你整理思路的原材料。 第三步,拆解爆款内容的DNA,这一步也是整个系统里最精妙的部分。 Dan不会直接让AI写帖子,因为AI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很平。 他做的是:找一条自己或别人写得特别好的帖子,让AI分析它为什么好。 他有条推文是这样的:"如何判断你在做有意义的事?你会感觉好几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没进步。然后突然某一天,成长一下子全来了。" 他会让AI回答:这条推文用了什么结构?触发了什么心理机制?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共鸣? AI给出的分析包括:钩子声明、痛苦与挣扎、回报、洞察与警告等等。 然后Dan把这些结构要素提取出来,变成一个模板。 下次写类似主题时,他不是照搬那条推文,而是把新的想法套进这个经过验证的结构里。 同样的idea,换一个结构,又是一条新帖子。 同一个事实,用不同的框架呈现,受众的感知完全不同。 Dan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框架库,然后灵活运用。 第四步:创建两阶段提示词系统,这一步也是技术层面最值得学的部分。 Dan设计了一套两阶段Prompt: 1️⃣第一阶段:上下文采集。 AI会像记者一样采访你,问你的领域是什么、受众痛点是什么、你的独特观点是什么。 2️⃣第二阶段:内容生成。 基于你提供的信息,AI按照你预设的结构,生成3个不同版本的帖子。 但关键在于,他不是直接问AI"帮我写3条推文",而是先让AI理解你是谁、你的声音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更妙的是,他还有一个超级提示词,或者说可以叫“元提示词”,专门用来生成其他提示词。 步骤也很简单👇: 1、找到3条你喜欢的高表现内容 2、让AI拆解这些内容的结构和原理 3、把拆解结果输入超级提示词 4、生成一个定制化的两阶段提示词 5、用这个提示词开始创作 这套方法可以迁移到任何内容形式:推文、YouTube脚本、着陆页文案等等。 第五步:每天2小时的执行节奏。 知道方法论是一回事,能不能持续执行是另一回事。 Dan的日常很简单:早上起床,做完简单的routine,然后坐到电脑前,接下来2小时专注做两件事: 1、完成Newsletter的一个章节 2、写3条社交媒体帖子 这2小时里,他会把写好的内容分发到所有平台,或者提前排期。 然后,他会每周选一天录YouTube视频,剩下的时间留给学习和生活。 AI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好的创作者,但会让好的创作者变得更高效。 区别在于,你把AI当什么。 如果你指望AI替你思考、替你提炼观点,那输出的东西一定是平庸的。 但如果你把AI当成放大器,用它来扩展你的思考边界、加速你的迭代速度,那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杠杆。 Dan说: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会用工具的人,而是有密度想法的人。

00
大佳DAJA
3月前
播客双周更#大佳的成长磁场第33期,AI之外系列#小宇宙播客漫游日 《五感之谜》,感知与具体
本期导读,【AI之外】第四期,分享感知与具体。
【第一部分】五感的一些冷知识。
【第二部分】练习调用直觉。
⭐首先本期开头,想引用《五感之外》一书的提
问:"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你个体
的生存角度,重要性由高到低,你会怎么排序?"冷知识摘录:
1️⃣分心就不觉得疼,真的不是心理作用。
2️⃣ 视觉处理的脑区专业分工,可以细分到面部识别!
3️⃣嗅觉的唤起脑区,跟情绪记忆重叠,所以闻到味道,容易唤起相关回忆。
4️⃣风味的构成,不止是味觉,居然包含有三种感知?
⭐直觉感知练习:
1️⃣为什么需要练习?人脑观测处理的三个缺陷:延迟、超载、歧义,所以要剥离预测和感受。
2️⃣练习直觉的三种理解
3️⃣应用直觉的场景练习。#小宇宙#播客 #小宇宙播客分享 #思维训练 欢迎点击小宇宙收听《大佳的成长磁场》第33期。

Vol.33 【AI之外】启发直觉,可以试试打开五感

大佳的成长磁场

00
大佳DAJA
3月前
做自己的太阳☀
00
大佳DAJA
3月前
一本纯爱小说看到泪失禁。From《启示路》邓紫棋
00
大佳DAJA
4月前
阅读《压缩推动进步》,作者德国计算机科学家施密德·胡贝尔,文章最初写于2008年(原文见链接)。作者提出,科学和艺术,都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创造或发现新的方式来压缩更多数据,它会产生激励、愉悦感。所以,我们最大化获得快乐的方式,就是最大化、快速地学习可压缩的新序列。
回到2025年,大数据、AI的搜索引擎功能,使得我们被各种内容推送机制吸引,这种愉悦感,我认为实际上是重复感,而非美感。
因此,这篇播客分享的内容是:人类有别于AI,创作美的途径,是“不可计算”、“预期违背”。

本周开了新坑《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书里提出:一种由肯尼斯和乔尔发明的算法,叫作“新奇性搜索”(Novel Search)算法,也是于2008年推出的。这种算法会随机生成一组解决方案,通过评估新奇性并保留新奇性比较高的方案,从而像生物演化一样发生一定的变异,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或者将问题彻底解决。

Vol.31 【AI之外】用预期违背,去创造美,就是创造快乐

大佳的成长磁场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