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大佳DAJA
28关注35被关注0夸夸
拥有一档个人播客《大佳的成长磁场》
100家精酿小馆的探索计划完成80%
拥有两只猫,还有一段稳定美好的异地恋
大佳DAJA
24天前
【关于友情和陪伴】
曾经很流行把人生中相遇的人,比作一趟列车上的旅客,因为彼此只能互相陪伴一段时间。

现在的我,反而觉得友谊更像是不同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每个阶段,因为我们会偏向于活跃某一种“觉知”,从而激活周围一系列有引力的“神经元”,并且形成或强或弱的磁场。

这些磁场构成了这个时期的关系选择,我们更亲近一些朋友,更疏远一些朋友。

相比于列车理论,这种解读有两处不同。

第一,选择亲密或疏远,主动权在于我们自己的“觉知”,而不是某个时刻表,外界的人来人往。
第二,物理上也许会跟某人断联,甚至老死不相往来,但是神经元之间曾经的闪烁,在潜意识里,它们永远都在~
00
大佳DAJA
24天前
2025的100天计划,我决定在即刻尝试检验:
1.每天把有趣的洞察发出来,留给外部验证一点时间,也作为个人选题库的一部分。
2.创作播客的脚本和素材,丢给AI发散一轮,记录出乎意料的那些部分。
3.优秀作品交给AI拆解(发挥AI擅长记笔记和提炼的功能),同时保留自己听自己看自己思考的过程(有时候灵感是一堆神经元无意间的碰撞,而不是读AI精炼的总结)

西里森森: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个百万粉丝博主的内容生产工作流。 同样是用AI辅助创作,很多人用AI写的内容自己都看不下去,但有些创作者用同样的工具,产出的内容却能在多个平台拿到百万级曝光。 这中间差了什么? 前几天看到Dan Koe的一个访谈,他全网有几百万粉丝,内容遍布Twitter、YouTube、Newsletter。 但其实他每天只花2小时创作,就能覆盖所有平台。 他说:我从不让AI替我写东西,但AI帮我把6小时的视频浓缩成1000字的知识点。 很多人用AI写作,直接打开ChatGPT,输入"帮我写一篇关于XX的文章",然后AI刷刷刷输出3000字,复制粘贴,发布。 结果AI味太浓,根本没人看。 但AI最擅长的其实不是写,而是拆解和重组。 Dan的做法是,把内容生产分成了几个清晰的模块,每个模块AI都有明确分工。 我们一起来拆解一下: 首先第一步,他会选择用Twitter做想法的试验场。 什么是好内容? 在Dan看来,好内容首先得是经过验证的想法。 他不会拍脑袋写,而是先在Twitter发短内容测试反应。280个字的限制反而是优势,因为你必须把一个idea压缩到最精炼的状态。 他会把Twitter上表现好的帖子,扩展成Newsletter的选题。 同理,YouTube上播放量高的视频主题,他也会拆解成Twitter帖子。 这最终会形成一个循环系统,每个平台互相喂养。 然后是第二步,让AI辅助整理相关素材。 Dan经常看3到6小时的长视频学习,但他不会边看边记笔记,为什么? 因为有Gemini这样的工具,可以直接处理YouTube视频,把核心观点提取出来。 这就相当于把6小时的信息浓缩成1000字的关键点,让你可以快速回顾和引用。 同理,当他写Newsletter时,会把之前的推文、看过的视频、读过的书,全部丢给AI,让AI找出相似点和可以组合的角度。 这不是让AI代写,而是让AI帮你整理思路的原材料。 第三步,拆解爆款内容的DNA,这一步也是整个系统里最精妙的部分。 Dan不会直接让AI写帖子,因为AI写出来的东西总是很平。 他做的是:找一条自己或别人写得特别好的帖子,让AI分析它为什么好。 他有条推文是这样的:"如何判断你在做有意义的事?你会感觉好几周、好几个月甚至好几年都没进步。然后突然某一天,成长一下子全来了。" 他会让AI回答:这条推文用了什么结构?触发了什么心理机制?为什么会让人产生共鸣? AI给出的分析包括:钩子声明、痛苦与挣扎、回报、洞察与警告等等。 然后Dan把这些结构要素提取出来,变成一个模板。 下次写类似主题时,他不是照搬那条推文,而是把新的想法套进这个经过验证的结构里。 同样的idea,换一个结构,又是一条新帖子。 同一个事实,用不同的框架呈现,受众的感知完全不同。 Dan做的就是建立自己的框架库,然后灵活运用。 第四步:创建两阶段提示词系统,这一步也是技术层面最值得学的部分。 Dan设计了一套两阶段Prompt: 1️⃣第一阶段:上下文采集。 AI会像记者一样采访你,问你的领域是什么、受众痛点是什么、你的独特观点是什么。 2️⃣第二阶段:内容生成。 基于你提供的信息,AI按照你预设的结构,生成3个不同版本的帖子。 但关键在于,他不是直接问AI"帮我写3条推文",而是先让AI理解你是谁、你的声音是什么、你想表达什么。 更妙的是,他还有一个超级提示词,或者说可以叫“元提示词”,专门用来生成其他提示词。 步骤也很简单👇: 1、找到3条你喜欢的高表现内容 2、让AI拆解这些内容的结构和原理 3、把拆解结果输入超级提示词 4、生成一个定制化的两阶段提示词 5、用这个提示词开始创作 这套方法可以迁移到任何内容形式:推文、YouTube脚本、着陆页文案等等。 第五步:每天2小时的执行节奏。 知道方法论是一回事,能不能持续执行是另一回事。 Dan的日常很简单:早上起床,做完简单的routine,然后坐到电脑前,接下来2小时专注做两件事: 1、完成Newsletter的一个章节 2、写3条社交媒体帖子 这2小时里,他会把写好的内容分发到所有平台,或者提前排期。 然后,他会每周选一天录YouTube视频,剩下的时间留给学习和生活。 AI不会让所有人都变成好的创作者,但会让好的创作者变得更高效。 区别在于,你把AI当什么。 如果你指望AI替你思考、替你提炼观点,那输出的东西一定是平庸的。 但如果你把AI当成放大器,用它来扩展你的思考边界、加速你的迭代速度,那它就成了一个强大的杠杆。 Dan说:AI时代最稀缺的不是会用工具的人,而是有密度想法的人。

00
大佳DAJA
2月前
播客双周更#大佳的成长磁场第33期,AI之外系列#小宇宙播客漫游日 《五感之谜》,感知与具体
本期导读,【AI之外】第四期,分享感知与具体。
【第一部分】五感的一些冷知识。
【第二部分】练习调用直觉。
⭐首先本期开头,想引用《五感之外》一书的提
问:"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从你个体
的生存角度,重要性由高到低,你会怎么排序?"冷知识摘录:
1️⃣分心就不觉得疼,真的不是心理作用。
2️⃣ 视觉处理的脑区专业分工,可以细分到面部识别!
3️⃣嗅觉的唤起脑区,跟情绪记忆重叠,所以闻到味道,容易唤起相关回忆。
4️⃣风味的构成,不止是味觉,居然包含有三种感知?
⭐直觉感知练习:
1️⃣为什么需要练习?人脑观测处理的三个缺陷:延迟、超载、歧义,所以要剥离预测和感受。
2️⃣练习直觉的三种理解
3️⃣应用直觉的场景练习。#小宇宙#播客 #小宇宙播客分享 #思维训练 欢迎点击小宇宙收听《大佳的成长磁场》第33期。

Vol.33 【AI之外】启发直觉,可以试试打开五感

大佳的成长磁场

00
大佳DAJA
2月前
做自己的太阳☀
00
大佳DAJA
3月前
一本纯爱小说看到泪失禁。From《启示路》邓紫棋
00
大佳DAJA
3月前
阅读《压缩推动进步》,作者德国计算机科学家施密德·胡贝尔,文章最初写于2008年(原文见链接)。作者提出,科学和艺术,都可以被看作是通过创造或发现新的方式来压缩更多数据,它会产生激励、愉悦感。所以,我们最大化获得快乐的方式,就是最大化、快速地学习可压缩的新序列。
回到2025年,大数据、AI的搜索引擎功能,使得我们被各种内容推送机制吸引,这种愉悦感,我认为实际上是重复感,而非美感。
因此,这篇播客分享的内容是:人类有别于AI,创作美的途径,是“不可计算”、“预期违背”。

本周开了新坑《为什么伟大不能被计划》,书里提出:一种由肯尼斯和乔尔发明的算法,叫作“新奇性搜索”(Novel Search)算法,也是于2008年推出的。这种算法会随机生成一组解决方案,通过评估新奇性并保留新奇性比较高的方案,从而像生物演化一样发生一定的变异,如此往复循环,直到达到预定的迭代次数或者将问题彻底解决。

Vol.31 【AI之外】用预期违背,去创造美,就是创造快乐

大佳的成长磁场

110
大佳DAJA
4月前
表达本身的快乐,是看到鲜活个体迸发的活力。最新一期淘汰的演员里面,喜欢李梦杰,喜欢孙嘻。他们拥有把生活切换成镜头感的魔力。另外,很感谢小利姐、步姐还有王大刀,相同的处境,不同的生活状态,可是我们彼此并不孤单,谢谢你们给我们活下去、变更好的勇气。
00
大佳DAJA
4月前
深夜治愈。谢谢你,谢谢你们。

处处闻啼鸟

00
大佳DAJA
5月前
强势表达:不要自证!不断重复!不怕冲突!
欢迎补充🐶

Vol.24【变强指南】用语言,建立自己的边界与自信

大佳的成长磁场

00
大佳DAJA
6月前
等日出的人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