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有很多AI眼镜公司靠虚的东西活着,比如天猫榜、智能眼镜榜、VR陀螺奖、海外媒体报道、上了央视、国内第一个发布“Rayban Meta”的公司、A股AI眼镜概念股等等,苟且活下来的公司是非常幸运的,创业班底不错的公司不容易死,但能不能活过2025就难说,很多公司其实已经在悬崖边了。
据VR陀螺,2025年CES有四十多个AI眼镜产品,看似热闹,实际上大多数完成度不高,而且,经历过2016-2018年VR热、2021年元宇宙热的我们,对这种热还不熟悉么?
2025年,只有一种公司能活下来,就是切中用户需求,打造出有产品力的产品的公司。其他会在AI眼镜的真正爆发年——2026年,因竞争被淘汰。
2025年,就是这么残酷。Meta以低、中、高端的AI眼镜产品矩阵高举高打,也开始进入亚太市场,欧美大公司中的两三家也会发布第一代AI眼镜,中国市场更是互联网公司 消费电子公司 创业公司百花齐放,歌尔为代表的OEM狠狠地拿出看家本领SIP封装方案让镜腿不再傻大粗。
2025年有两种产品会走出来,一种是产品完成度高的产品,类似小米AI眼镜,相比Rayban Meta不需要多少新技术引领,但是就是比雷鸟V3、闪极眼镜等做的更完美;另一种是有品牌且有大模型自主把控能力的公司,品牌会升维打没品牌的公司,有品牌且有模型自己把控能力的公司也会升维打没品牌或只有品牌但没大模型自主把控能力的公司。传统眼镜供应链比较长尾,主要生态合作就行,说不上护城河。目前看,在传统眼镜门店终端展、销、验、配的思路是错的,即在哪个眼镜店品牌和多少个店发售,目前没有看到正反馈的数据,有机会展开讲讲。
所有,不管2024年Rayban Meta眼镜有多火,有多少个创业公司杀进来模仿,这些都无所谓了,创始人们除了融钱让公司活下去外,更多的时间要放在产品体验的打磨上,实实在在地拿产品说话,想想自己的整机和软件有什么差异化。我也会到2026年初时,回过头来看这条博客正不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