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NotCool
18关注132被关注0夸夸
呕血十斗,不如啮雪一团 |热爱抽象+活得具体的INTJ-A
NotCool
8天前
今天的噩耗是,老妈脑子里的转移瘤又复发了。四个月增大了两倍,可能这也是她近期频繁摔倒和头疼的原因。按照最初的诊断、过往复发的情况和她卧床的状态,这一波可能很难了。

冬天来了,但还是希望大夫给一个积极的信号。

作为一个人类,找了个安静的地方一个人宣泄了一会儿情绪(不得不说,非烟酒爱好者确实宣泄的渠道不多)。

前几天陪老爸去应酬,听闻席间有位大爷分享一周打三次羽毛球的经历,老爸由衷地说:我真的很羡慕你啊,我从退休之前就几乎守在病床边,出门就担心老伴,现在也没什么社交生活了。我拍了拍老爸的后背,不知道能说什么。

拼命工作的这六年,贴身照顾老妈的任务几乎被老爸和老公承包了。夫妻之间已是愧疚,一直养尊处优的老爸在老妈复发几次后更是明显苍老了很多。现下的情形与其说怎么劝老妈继续治疗,不如说如何同时保全两位老人的预期寿命。但这样的选择对于任何人都是残酷的。

当最后拍板的“坏人”并非我所愿,但从十年前被命运安排了这个角色至今,也是习惯了,没时间哀伤自怜。毕竟,送完一程又一程,后面自有大把的时间去面对“人类情绪”。

习惯了做生死的抉择,因为人生的第一个一万天就一直伴随着突如其来的生离死别。曾经断续几年的时间陪床、照顾病人,出入重症病房和殡仪馆,奔波在往返医院路上的时间不亚于通勤,以至于感觉自己的生活相较同龄人而言都十分割裂。

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人生的意义大概就是没必要赋予特殊的意义,毕竟苦难和快乐是一体两面,也都不会持续太久。越想抓住一面,就离另一面越近。三万天能做的,就是对得起自己的诸多角色,好好体验是为了自己,好好扮演是为了别人。我们不属于角色,苦难和快乐也不属于我们,这样才能不被事件(外相)和小我(执念)捕捉。就像窦文涛说的,哪有什么选择,都是随行就市。

我也曾由衷地跟朋友们说:真羡慕你们,父母还能随心所欲地游山玩水。但在互相羡慕而不得的喟叹中,大家心照不宣的是,人一旦在他人的境遇中照见自己,恐怕就没有勇气再去评价任何人了。

向死而生也并非我所愿。但既然来这一遭,就好好感受这一遭的喜怒哀乐。毕竟这世间哪有那么多道理可讲。明道若昧,答案就在一次次打碎重建之中。

至少对我来说,还能重建。
20
NotCool
9天前
可能也是因为天气的原因,这几周情绪比较消沉。

毕竟跳过秋天入冬了,颗粒无收也是正常的。

无论在职与否,大家的状态基本上“不是吃💩就是受穷”,无非是踩中了中年返贫三件套至少一种。

我的原则是,人不能苛责过去的自己,what if是内耗之源。即使时间倒流,重新选择也未必就是最优解。

易立竞在鲁豫的采访里提到“信命”,我不否认,甚至觉得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信命”是人到中年的必然认知。但我想说的是,无论在职还是待业,当下的我们都需要有“与不确定性共存”的心态。

对于绝大部分普通人而言,再也没有承诺保本的银行理财,再也没有躺等退休的铁饭碗,再也没有绝不反悔的policy,再也没有永不反目的关系。或者说,其实所谓的确定性从一开始就是不确定的。

但外界的不确定性恰恰给了我们对内观照的契机。人生到头终究一把黄土,中间三万天,我们为人最大的乐趣就是尽可能丰富的体验,无论喜怒哀乐,都允许自己沉浸其中,把握内心对不同外境的反应,直到完完全全了解自己。

今天偶然在往常开组会的时间闲下来看了看窗外,原来我错过的很多人间烟火气,也是这世界日常的一部分。曾经意气风发的自己,和当下的自己,有截然不同的心境,也都组成了我丰富的人生。

难念的经(1997年TVB版电视剧《天龙八部》片头曲) - 周华健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21
NotCool
13天前
疯转了快六年的轮子戛然而止,人生进入过渡期,马上就是新篇章。

昨晚和老公畅谈很久,虽然经济压力不大,但感觉直接退休确实有点早,于是打算做一些滋养生命力的事,我愿称之为“真正的个人事业”。

💡希望用40岁前的这几年:
1. 慢慢调整心性,让过往的一切光环和荣誉都化为体验而不再是束缚,从今往后轻装前进
2. 习惯并享受低物欲的体面生活方式
3. 有缘有机会的话,继续工作几年
4. 无论如何,坚持读书,坚持做高质量内容输出,坚持运动
5. 尽量多理解和陪伴家人朋友,有机会的话,多认识一些志同道合的新朋友

✅希望40岁之后的自己:
1. 有精力和体力去欧洲读书,读自己真心喜欢的专业,弥补高考选专业和第一次出国读研时的遗憾
2. 慢慢接受双方父母(即将)离开的事实
3. 准备好迎接猫猫的老年生活
4. 正式开启旅居模式,与社会保持友好距离,与人群维持定期沟通
5. 回归真实的自我,享受陪伴也接受逐渐走向孤独
63
NotCool
17天前
话糙理不糙,其实外企/洋人伪善已经众所周知了,恰饭拿钱就好。在哪工作都是关闭感官,只为糊口而已。没必要因为公司光环而觉得自己牛逼,也没必要对公司失望,个人的价值完全不取决于外界的评价。
顺便推荐一篇不错的文章:人到中年,职场的真相究竟是什么xhslink.com

嘤嘤嘤觉: 对有些外企祛魅吧,尤其是几百年不换血的那些,某些美国外企就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已,真没什么意思。 一个企业的中高层管理都是洋人,而劳动的人都是中国人。 逐渐那些做管理的、或者呆的时间够久的中国员工变成了和洋人“建交”的买办阶级,洋人也的确会给他们更多的好处和话语权,但他们不负责生产需求,主要是传递洋人的指示和精神,不仅领导中国分公司的高级奴隶(中国正式员工)甚至还会开始雇佣底层奴隶(中国外包员工),让他们在毫无劳动保障的基础上为他们和洋人干活。 你们就说 这是不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吧?! 下面来仔细说说 不同阶层的外企中国人都是怎么想的。 首先是买办阶级的中国人。 他们在洋人的管理下选择顺从和麻木,他们不再能看到同为同胞的奴隶在遭受什么样的压迫和痛苦,他们只能想到:中国奴隶 你们到底在反抗什么啊,你们今天能有口饭吃,都得仰仗我呢! 他们觉得虽然洋人看不上中国人,都是不讲道理的蛮夷老爷,发的钱也不多,但好歹洋人的企业遵守8小时工作制,下了班能准时回家奶孩子,比被中国人压迫要强多了。 最重要的是,他们已经都是洋人心里的中国好奴才了,作为既得利益者,只要继续压迫更多的中国奴隶讨洋人欢心就行了,为什么不呢? 中国奴隶分成两种,有编制和没编制。 有编制的高级奴隶时而清醒着 会说几句 这个系统怎么变成这样了?我们要改变,大部分时候选择沉沦,这样已经很好了,我至少不是最底层的奴隶,我至少是洋人的高级奴隶,离职也n+3呢!我比很多人都好了。 没编制的真底层奴隶,大部分在纠结和痛苦中度过,一边吃着买办阶级的饼,以及高级奴隶的前车,期望着能有一天也能变成高级奴隶,一边觉得这 不公平,明明都是一样的活儿,凭什么我就是这样呢?我要走,我要自由! 这时候不得不说了,买办阶级有个妙招哈,给底层奴隶约一个直接和洋人对话的会议,洋人本就伪善,都不用装作就能给到底层奴隶感受到诸如平等,尊重,有了足够的情绪价值,底层奴隶又能继续干一年了。 总之在外企,表面“我们欢迎所有的声音”,实际上呢? 任何想要「革命」的中国人,都会很快被系统清除,唯有当好「洋人的奴才」才能存活。 大概就是这样了 其实不想再说前司坏话,但自从每天起床会读一篇鲁迅的小说开始,都让我感觉自己这次换工作堪比大跃进,这程度是从万恶又伪善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旧社会来到了现代化文明新社会,都是中国同胞的日子真的太美好了。

00
NotCool
19天前
一期一会

旅程的最后一日,在酒店的摆渡车站,偶遇一对从亚特兰大飞来的老夫妇。两人白发苍苍,步履缓慢,却神情明亮。

健谈的老奶奶主动搭话:“我们不认识车站,所以一路偷偷跟着你们到这儿啦。”于是我们闲聊起来,从发现都穿了Brooks Brothers,到飞来日本的航班经历,从彼此在费城和芝加哥的生活,再到怎么遇见自己的另一半——话题跳跃,笑声不断。

巧的是,回程时我们又坐上了同一班摆渡车。一路继续漫谈,揶揄美国球队和大公司的趣事,表达对Whole Foods毫无保留的喜爱,也忍不住吐槽日本蔬菜水果的价格。我们互道姓名,却没有交换联系方式——也许正是这份知道“一期一会”的坦然,让这场萍水相逢显得格外轻松自在。

到站时,老奶奶缓缓起身,颤颤走下车门。老爷爷想伸手扶她,她却挥了挥手,扶住栏杆,一步步稳稳落地。然后她攥了攥拳头,长出一口气:“我真棒!”回头朝我们笑了笑。
00
NotCool
22天前
富山的可爱小瓷器们
00
NotCool
25天前
#在金泽放空的半小时 #我的自愈时刻
人生的很多问题,确实得换个情景才能想明白。
然后再换环境、撞南墙,不断想明白同一件事,直到坚信。
00
NotCool
2月前
最近的一些感悟:

1. 人年岁渐长就逐渐有了以心智成长划分阶段的内心历法,而不再用生日作为里程碑。这大概是淡化年龄焦虑和庆生仪式感的心法。当下的我无比期待未来的每一年每一岁每一条皱纹。当然,这是一个自然形成+自主选择的结果,道路只要自洽合适就好。

2. 今天和老公深入交流了对最近几年公司动荡和自我定位的一些看法,得到反馈:如果有一天我先你而去,相信你也能很好地享受人生种种了。我欣赏你的野心和坚韧,在有生之年我的事业不一定有起色,但会尽我所能帮你实现你的理想。

他也做到了。

很多人抱着各种目的问过我同一个问题:你到底看上他什么了?我想说:是彼此的扶持、托举和见证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而我们都做自己,就已经足够舒适、足够让对方喜欢了。这可能是感情最好的状态。
00
NotCool
3月前
人的成熟是一个逐渐圆融的过程,它既不是逐渐犀利也不是逐渐麻木,而是最终能允许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长期和平共存(这种共存本身又是动态平衡的)。
一个简单的例子:对人性的态度,当我们读取外界时,要尽可能降低期望,但对外界施力时,还是要尽可能保持善意。
其中关窍在于,你并不靠跟大部分人的社交来获取能量,所以你也不会在意大部分来往中的得失,简而言之是一种心灵的富足。开始培养这种心态确实需要以物质上的富足为基础,但从物质富足走向心灵富足靠的是提升认知和打磨手感,再加一些悟性和善良的天赋:这是一个先向内然后回归外界的过程。
拥有了这种心态是什么感觉呢?大概就如同加缪所说,带着反抗心和洞察力回到这个世界,在荒诞中绝望地坚持活下去。人的自由就体现为绝处逢生的自信与行动力。

Symphony No. 5 in C-Sharp Minor / Pt. 3:IV. Adagietto(升C小调第5号交响曲:第四乐章.略慢板 (非常缓慢的)) - Wiener Philharmoniker/Leonard Bernstein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