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期的20VC的博客(网页链接),邀请了BVP的合伙人Byron Deeter,他曾投出来19个SaaS独角兽公司。
这期的播客里,有几个话题印象还是挺深的:
① 对AI公司的标准是比SAAS要严格的。
SAAS公司“T2D3”模式已过时:传统的SaaS增长黄金法则“Treble, Treble, Double, Double, Double”在AI时代已经不够看了。
现在是“超新星”和“流星”般的增长。
超新星 (Supernova):指那些能在1.5年内从0增长到1亿美元收入的公司。他以Anthropic为例,其收入增长曲线是“0 -> 1000万 -> 超过1亿 -> 超过10亿”,并且有望在下一年冲击100亿美元。
流星 (Shooting Star)是指能在4年内从0增长到1亿美元的公司,这是他们投资组合中更常见的高增长模式。
② 投资策略的转变。
对利润率的看法:在投资时,他更关心的是公司“未来的利润状况”,而非当下的短期毛利或现金流。许多颠覆性的公司,尤其在LLM领域,早期可能因为巨大的资本支出(Capex)而导致毛利率很难看,但这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投资。
对高额投资和股权稀释的接受:面对AI领域公司巨大的资本需求,Deeter表示,Bessemer愿意在像Anthropic、Perplexity、Canva这样优秀的公司里做一个“小股东”。尽管投资额高达数亿美元,但持股比例可能远低于传统风险投资所追求的20%。
投资高估值公司的逻辑:投资这些公司的基础是相信它们能成为“世代性”的公司,并带来30倍甚至更高的回报,而不仅仅是3.8倍。他承认,赌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这些公司甚至仍有归零的风险,形成了“超级幂律”的投资结果。
Deeter承认,在当前周期中,他们不得不打破一些传统的定价纪律。他反思了自己早期错过特斯拉(Tesla)的经历,原因在于当时过于关注短期单位经济效益,而忽略了埃隆·马斯克这样“世代性企业家”的巨大潜力。这让他认识到,需要为了长远的巨大可能性而打破短期纪律的束缚。
③ 个人投资生涯的反思。
对市场规模的误判是最大的错误来源。他承认,低估潜在市场规模(TAM)是导致他们错过或未能充分投资于Shopify、Procore、ServiceTitan等伟大公司的主要原因。尽管如此,他们仍然坚持在投资决策中进行情景分析,但事后看来,即便是最大胆的“疯狂增长”设想也往往过于保守。
要不断加注于赢。:他最大的遗憾之一是没有在每一个成功的投资项目上持续加注。他提到了内部设立的“世纪团队”(Century Team),专门用于重新评估和审视最成功的投资组合,以克服满足于现有回报的“精神惯性”,并鼓励在最有潜力的公司上“加倍下注”。
他认为,周期对投资人至关重要,很多在2019-2020年高点入行的优秀人才可能因为市场原因而被淘汰,没能等到证明自己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