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看到的一段话,直观体现当前外卖大战下店主的真实想法。
不知不觉,外卖大战快持续两个月了,每天都点着-18的外卖。
而朋友在小镇开了一家咖啡店,过去一个月,订单量比上个月翻了1.5倍,总体利润下降了20%。
一杯21元的冰美式,在扣完各种满减、神券和佣金后,到手不到6元,刚好覆盖原材料成本,还没算上人工和水电。
更离谱的是,有些订单经过一轮补贴后,收入为0。朋友戏谑:「重生之我在咖啡店做慈善。」
所有的努力就像进入了「满减规则」一样,越努力,利润就越少。
外卖大战开始后,他每天都要做上百张订单,从早忙到晚,只能在中午勉强挤出15分钟吃个快餐。忙活一天下来,最后结算利润时,发现比之前上班的日薪还要低。
在小红书抱怨两句,还会被指责说:「那你把店关掉就好啦,又要流量又要抱怨。」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如果不参与补贴活动,最直接的影响是被平台「赛博冷藏」,即消费者点开外卖软件时,光是刷主页面的话可能查无此店,需要自行搜索才能找到。
低价正在重塑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当5元的咖啡成为常态,可能以后也没人愿意买15元的咖啡。
外卖大战后,朋友店铺的线下订单成交量减少了一半,倘若中途离场,顾客反而会流向其他优惠力度更大的线上的店铺。在这场大战里,上场了,就没有退路。
朋友跟我说,开店之后才发现以前上班有多好,虽然会因为DDL焦头烂额,但现在每一张订单里都有DDL。
起初朋友开店还是带点理想主义的,他说:「开咖啡店是希望这里的人,能喝上好的咖啡」。原本的利润空间也足够支撑他做这样的事。
但外卖大战的低价冲刷,轻而易举地将培养了3年的线下熟客推回线上,而曾经梦想着能开上10年的小店,在此时此刻的价格战争下,他产生了关店的想法。
上班还是开店,很难说哪种生活会更好,我们都有着某种相似的,被算法算计的茫然和无措。互联网的算法,平台的政策,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影响普通人原本的生活。
而我,作为一个消费者,有时薅着羊毛,侥幸感却不强烈,还有点担心。因为我知道,今天被影响是他的生活,明天也可能是你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