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
去年第一次听到这句话就深有共鸣和启发,但没想到源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乍一眼看上去实用甚至功利导向的书,不得不说这是一本由于书名可能造成一定程度偏见误解的好书。
有共鸣的原因在于,自己在多数事情上一直是个偏谨慎、慢条理的人,面对外部刺激,多数时候不会有应激反应,而是较为沉稳甚至滞后地思考完备后再判断和回应。这种行为模式确实也让我觉得更为稳妥,当然也潜移默化地有不少成长。
而有启发的原因在于,没有特意洞察和深入思考过这种模式。这句话让我认真反思自己在此模式上的实践经历和感悟。
面对外部事物的刺激,只要留有足够的回应间隙,是能理清刺激的来源、背后的原因、发展路径甚至推导所有可能的结果,充分觉察和思考的过程,确实能帮助个人成长。
而面对人的刺激,会变得复杂很多。因为每个人都具有自我意识和独立意志,除非是相互绝对坦诚和绝对信任的人,其余时候都处于猜测或博弈的局面(说得有点极端和悲观,但本质上是这么回事)。在此过程,给回应留下一段距离,善意假设,做出彼时彼刻判断合适的选择,就是最佳回应。但一方的回应必然也会得到另一方的回应反馈(即使无反馈,也是一种回应),另一方的回应又构成新的刺激,促使新的思考或回应。人的社会交互是复杂的,但看清这种复杂后,选择简单直接的方式,方为幸福的关键。
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段距离,成长和幸福的关键就在那里。颇有哲学和灵性意味的一句话,而我却理性地剖析它并得到两句看着有点不近人情的悲观的结论。自己也没想清楚桥接刺激和回应的,应该更多是理性还是感性,亦或只是留白,静待其变。从认真觉察自我以来都带着自我批判,认为过于理性会导致不幸,但理性的视角和思维却在多数待人处事过程中暗地运转。也警醒自己,理性最多是幸福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应运用好理性让它为幸福保驾护航。也许刺激和回应之间主要靠理性桥接,但在回应上须以感性的方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