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意现在进入下一个竞争周期的判断,我上面的主要观点是纯电产品的核心在于动力-内容-大脑,不做整体的华为个人判断不是常驻选手,而是供应商角色,只不过现在技术和议价实力太强,所以店大欺客;之所以说纯电汽车产品更应该对标磁悬浮列车,是因为随着能源、材料和低空经济的发展,个人认为远程公共交通工具是纯电的演变方向,所以我个人比较看好小鹏(也用脚投票了),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如果没办法及时转变思路和战略,死守底盘技术和量大管饱,我个人觉得30年前后或许有可能被蛇吞象。当然,也是纯个人视角的主观判断,仅供交流。 //
@西泽亮: 这几个企业我大多参与了合作。我们将纯电技术的时候是三电+智能座舱+智驾。而很多人往往讨论的只是智能。
目前没有一家是六边形战士。
吉利系的座舱和智驾不行,但是三电很好。
华为我没明白你表达什么,但华为是深度参与到软硬件+体系的整体标定的,三电+智能,只不过体系太大,合作方太弱,他需要时间,是小六边形战士,但我不喜欢他的宣传和溢价。
小米有吉利团队带过来的对车的理解,其它的优势如你所说。需要时间整合就好。
纯电产品的电和智能是两个体系,
芯片,座舱,智驾是一个体系,如你所说。
另外的电池电控底盘+补能是另一个体系。两者都重要。
智能体系前三年大家狂卷,选出了当前的排名。但差距在缩小。
早上我的内容主要是谈下个阶段的竞争,是在硬件体系的竞争,硬件的竞争周期更长,护城河也更深。
行业进入到新一个竞争周期了。
我觉得我对行业的理解还可以的,欢迎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