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空手
195关注3k被关注25夸夸
《传神文案》作者、广告圈知名自媒体「空手」作者
⏱️ 误入广告15年
🏷️待过两家4A,离职前是高级群总监&内容中心负责人
🙋‍♂️ENTJ,戏迷,关注商业和品牌
🈳公众号/知乎/小红书同名
置顶
空手
1年前
很多刚认识的朋友,都问我为什么叫空手这个名字?这里解释一下,顺便写份个人介绍。

电影《卧虎藏龙》里面有句经典台词:“把手握紧,里面什么也没有;把手放开,你将得到整个世界。” 在这个大变革的时代,不管你在从事什么,我认为最重要的都是保持一个开放、包容的心态,不断观察、学习、思考、验证。所以,叫我空手。

最开始,空手是我的QQ名,后来是微信名,再后来我注册了一个叫做“空手”的公众号,数年笔耕不辍,有了20W关注者。慢慢得,大家都开始用这个名字来称呼我。以前在公司,碰到写了我本名的快递,很多同事都不知道该拿给谁。空手就这么沿用了下来。

在我公众号目前285篇原创文章中,我最喜欢的有这些——
增量大模型:mp.weixin.qq.com
增长的算法:mp.weixin.qq.com
营销简史:mp.weixin.qq.com
广告简史:mp.weixin.qq.com

还有我最近两年,刚花了40多万字更完了“品牌思维30讲”这个系列。如有毅力,推荐阅读:mp.weixin.qq.com

我大学读广告系,工作后进入广告业,几乎干过广告公司除设计师以外的所有职位,从文案、策划、AE到CD、AD、PD。后来调入公司中台,负责过企业成长中心、内容中心,对增长、数字化、品牌战略、内容营销有点看法。写过一本评分、销量还凑合的书《传神文案》。从业期间,主要服务快消和汽车品牌。

目前工作的重心就是读书和写作,为了再写几本专业书籍,这几年荒废了我最大的兴趣爱好,读欧美现代小说。工作以外,最爱听戏,能哼几句京剧那种;日常跑步,人菜瘾又大那种。精酿和西装爱好者,酒量一般。

欢迎多聊。
1823
空手
2天前
“感觉很多人其实智力不正常,但是生活能自理,所以一直被当正常人。”这句话还是很有含金量的。

一个正常人应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学习和专注的领域,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志向,有自己关心和爱的人,这才是一个人应该每天花费时间和精力的地方,也是证明一个人之所以活着的根本。

但是很多人的脑袋仿佛是个空荡荡的水桶,别人往里面倒什么他就会关注什么,今天大批媒体集中报道了某个社会新闻,他就会上窜下跳去吃瓜,在网上跟人对线,在群里跟人互骂,看起来他似乎对这个事件十分投入,有着强烈的爱憎,但实际上过不了两天他就把这件事给忘在脑后了,仿佛从未发生过,又跟着网络投入下一个热点了。

这些人的个人喜好、情感和注意力全凭网络议题设定,媒体喂屎他就吃,却独独对自身并不感兴趣,这样的人就不正常。

一个正常人买东西,应该从自己的需求出发,去评估不同产品的性能表现、品质、性价比,关注不同品牌的形象、个性等。但是很多人的购买决策却受一些毫不相关的观念干扰。比如去年年初,我亲眼见过好几个人信誓旦旦地表现以后只买娃哈哈,不喝农夫山泉的水。还有这两年的电动车市场,因为小米、华为痛恨电动车、大骂电动车的,因为老美把特斯拉一棍子打死的,因为支持民族产业嘲笑油车和合资品牌的。

你是在花自己的钱买东西哎,难道不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选择最好的产品,最符合自己需求的产品吗?为什么要花自己的钱为一些莫名其妙的观念埋单呢?这样的人就不正常。

我觉得要求一个人有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非常高的要求,它要求这个人得有可靠的信源,能全面了解一件事的各种信息,然后在掌握真实、全面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合乎逻辑的判断。

但是且不说思考的水平和深度如何,我就说思考什么的问题,作为一个正常人,首先你应该多思考和自身的成长、幸福、工作和财富相关的课题吧。干吗要整天思考一些毫不相关、毫无意义的东西,反而是对那些关乎自己切身利益的重大民生事件、民生议题却漠不关心,而且还要对很多远在千里万里之外、跟自己素昧平生、也没有任何利益冲突的某个人、某群人恨得咬牙切齿呢?不正常。
24
空手
2天前
我对内容的定义非常简单,营销视角下的“内容”,就是消费者愿意主动去看的品牌信息。为什么企业需要内容?因为广告就是没人看的东西。传统媒体时代,广告是那个电视节目放完后一开始播,观众就跑去上厕所的东西。互联网时代,广告是那个一出现,消费者就下意识去点右上角的“x”“跳过”“不感兴趣”的东西。有了算法加持以后,消费者随便就能刷到海量他爱看的内容,广告就更没人有兴趣看了。

企业精心制作广告,花天价媒介费用投放给消费者免费看,消费者都不想看,他们甚至愿意掏钱屏蔽广告。而对于优质内容,消费者则愿意付费。一个是不爱看,一个是主动看,一个是免费都不看,一个是愿付费观看,这就是广告与内容的区别,这个定义虽然简单,但我觉得我的定义更直指本质。

P.S..正在写一篇关于“内容体系”的文章,写了一下午才写了1000多字,其中的几百字还不想要了,诺,就是上面这段话。不是写得不好,而是觉得和文章的主旨和观点关联不大,出于精简文章字数的目的,只好删掉了。
写作真是一件折磨人的事,没有良好的心态和强大的意志力,真的很容易焦虑和抑郁。
12
空手
9天前
梳理一下与产品相关的一些概念。

产品功能——产品的主要效用与性能

产品支持点——支撑并实现该效用的产品元素,如产品成分与材质、技术、工艺、质量监测等

产品背书——证明产品功能和品质的非产品元素,如产品所获奖项、发明专利、团队实力、产地/历史、销量、品类地位、消费者证言、明星和专家代言、权威媒体和机构报道等,它们起到担保与保证作用

消费利益——又叫“功能价值”,指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好处,解决什么问题

消费体验——消费者在使用产品过程中的感受,包括五感(视听嗅味触)、购买便利性、产品易用性等。利益是结果,体验是过程。

产品附加值——或叫做“情感和象征价值”,指产品带给消费者的心理满足和社会性价值。

解决方案——消费者在使用产品来完成生活任务、解决自身问题时,除产品以外,还需要具备的相应知识与技能,企业所应提供的配套服务(如金融、配送、安装、售后等),以及其他配套设施等。产品是解决方案的一部分。
00
空手
10天前
一款蜂蜜水,卖点是“0蔗糖”,现在的品牌好幽默啊哈哈哈
30
空手
1月前
苏超把散装江苏的梗给一网打尽了,比如过去的徽京、苏州机场都被大规模翻用,然后又衍生出了很多新梗,比如太湖三傻、常州吊州巾州l 州啥的。IP的价值在于批量化造梗,形成大规模UGC,并成为流量和粉丝的载体。

最近营销圈最火的话题:拉布布和苏超,二者都是典型的IP,作品IP和活动IP。因为IP吸引了大量关注,是流量和话题的策源地,因此它才激发了普通消费者为其创作、发布内容的动力和兴趣。
也就是说IP是UGC产生的必要条件,IP为UGC提供创作灵感和创作动机。

内容创作有很高的能力要求。普通消费者没有那么强的创作能力,尤其是原创视频。另一方面,消费者也没有动力给品牌创作相关内容,就算是大品牌、知名品牌也不行,我买瓶可口可乐、买瓶海飞丝肯定没兴趣还给它创作一条内容。一定是最近火的、有话题性的品牌消费者才愿意去创作,比如前些天的小米、最近的泡泡玛特。

按照福格行为模型B=MAP,一个行为的产生需要动力、能力、推力。

UGC最大的问题就是消费者没有为品牌创作内容的动力、能力。而IP提供了流量和话题,这样消费者就有了动力和兴趣去创作,而且他们可以围绕IP、根据热梗进行跟风和模仿,IP提供了内容创作的素材和灵感。所以说IP是UGC的前提。#labubu##苏超#
01
空手
1月前
一个暴论:质疑labubu商业价值的人,实际上从思想观念上已经被这个时代给抛弃了
70
空手
2月前
美和权力关乎人的生物本能,基因追求生存和繁衍,权力关乎生存竞争,美关乎繁衍。而我说的是人的社会本能。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性别、民族/种族、阶级是20世纪以来全世界最核心的三种社会关系(戴锦华老师观点)。 //@luckyluck: 不如说是一个主题:我们是谁和它们是谁

julian.: 关于流量的两大母题:美和权力。

00
空手
2月前
有意思的思考,我会认为流量的三大主题是:民族、性别、阶层

julian.: 关于流量的两大母题:美和权力。

00
空手
2月前
不问不理,无需多问,无需多想……问界和理想的知名度还是太高了,销量太大了[笑cry][笑cry][笑cry]
00
空手
2月前
2018年的时候,我还在前司上班,当时公司成立了一个新的部门叫做成长型企业发展中心,交给我来负责。成立这个中心的目的,是为了探索出一套如何服务好新锐品牌、成长型品牌的业务模式。

当时国内各个行业和赛道,诞生了不少新晋的、成长迅猛的网红品牌,我司也想做它们的业务,从中分一杯羹。但是,我司那时候的核心业务是服务于那些规模上百亿的成熟大企业的品牌代理和媒介代理,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运作机制。但是怎么服务新锐品牌却把握不准,服务模式、团队能力、理论体系都不太支撑。

这是因为一则这些新锐品牌更加需要前端的战略咨询,品牌的顶层设计,它们不像大企业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也有自己相对清晰的市场战略和品牌战略,并不需要广告公司给它们做战略,只需做好品牌管理和创意传播即可。二是新锐品牌在传播推广上,并不像传统大企业那样,花大预算,做大曝光,砸很多硬广来打造品牌Campaign,它们更多是依赖某个新媒体平台,或者某个特定渠道从而脱颖而出。

所以当时我负责这个中心后,跟公司提报的思路,一是打造新的品牌方法论,以超级IP为中心形成企业战略、品牌、产品的三位一体,用IP来指导企业的顶层设计和增长;二是设计模块化的咨询产品,一共有6个模块:品牌搭建、内容开发、用户增长、产品设计、场景设计、体验设计;三是研究新媒体平台,形成一套如何做好新媒全的工具、方法和产品。

当时是2018年,小红书正在冉冉升起,我就选择了以小红书为切入口,希望研究出来一套帮新品牌做好小红书的方法(当时“种草”这个词还不怎么流行),然后去谈客户。

为此我做了几件事——
1、我招了一名小红书的网红博主,当时她在小红书上已经有10w粉了。
2、我自己也开了一个小红书的账号,打算找找手感。
3、我跟公司总裁一起飞了一趟上海,去了小红书总部,见了小红书当时的市场部负责人,希望跟小红书洽淡一下业务合作。

单说一下我自己的小红书号。
当时的小红书还是绝对的女性用户主导,男性极少,平台上的内容也是以美妆、时尚穿搭为主导。那么我一个大男人,能发什么内容,又如何吸引女性来看呢?发品牌营销专业知识我觉得太小众了,起名也慢。而且当时我公众号已经做起来,感觉没什么必要再跑到小红书上去发。

研究之后我发现,当时小红书用户有三大需求:变美、暴富、吃喝玩乐。所以我就选择了“暴富”路线,具体来说就是分享书籍和电影,尤其是与理财、职场晋升、金融相关的书和剧。短短两三个月,我的小红书号就涨到了七、八千粉。我还记得当时我最火的一篇笔记,是分享了一本讲服饰穿搭的书,叫做《为什么你该花更多的钱,买更少的衣服?》。

不过,后来我意识到这类账号很难变现,倒是吸引来一堆出版社私信我,说是要免费给我寄书,请我帮他们发笔记,但这没什么意思嘛……而且天天都要买书看书看电影,然后再分享,要占用我好多时间,我就把这个号给停了,从那以后好几年都没运营。

但是,我研究完小红书这个平台之后,又自己做了个号,我觉得平台还是非常有价值和潜力的。于是我就安利给了身边很多朋友和同事,建议他们去小红书开号、做博主。再强调一次,那是2018年。当时去起号的话,现在早就可以丰收了。但遗憾的是,没有一个朋友听从我的建议。只有一个,只有一个朋友真的去做小红书了,而且为了专注做博主,她还干脆辞了工作(也是一个狠人)。因为她自己做了博主,又认识了这个圈子里的很多博主。后来她还自己开了一家公司接商务合作,并且承接各种企业的小红书种草业务。她公司开业那一天,我还专门去捧了个场。现在,她的公司业务体量已经相当大了,并且还开始接出海业务了。

真心感到高兴。这也间接证明了我的眼光多么独到,多么具有前瞻性哈哈哈。

这个事呢,就给我一个思考。很多时候,我们常常渴望抓住风口。特别是身边做自媒体的朋友,号没做好就哀叹风口过了、红利没了。俗话说,风口上的猪都能飞,但是想做一头能飞的猪是不容易的。你得有识别风向的智慧,接住风口的能力,还得有迎风而上的决心和勇气。

风口常在,但是能抓住风口的人不常在。我们常常能感受到身旁有风吹过,但你是否能意识到那是一个风口呢?是否能投入进去呢?事实上,我们经常就是看着风在吹,但是什么也没有做。

我从2007年开始玩饭否,2009年开始玩新浪微博,当时玩得不亦乐乎,一天能发几十条微博,但当时就是当成一个私人账号去玩,我从来没有意识到,其实我也可以好好规划一下内容,试着去做一名微博大V。后来我常常反思这一点,尤其是我还是一名广告人,经常帮客户写微博营销方案,并给客户推荐各种微博大号去投。但我都没有想过我也可以靠微博来赚钱。

微博之后是微信,我2013年11月注册了我的公众号,最开始想做一个歌曲推荐号,每天推荐一首歌,连续更了一个月觉得太累了我就放弃了。后面公众号一直是当成一个私人日记本那样在玩,个把月发一篇读书笔记之类。直到2017年4月,因为公司岗位的一些调整和业务变动,我才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公众号做起来!这才有了今天。不过2017年的公众号,已经有点走下坡路了。所以我有时会感慨,如果我早一年就下定决心做公众号,现在早就是上百万粉丝的大号啊,不像现在只有几十万粉。

再然后是抖音,2017、2018年抖音兴起的时候,我也考虑过要不要做短视频。但我当时觉得做短视频的门槛很高,自己还是更擅长文字就放弃了。写过《社交红利》等一系列书籍的徐志斌老师曾经说过,中国互联网每三年就有一次大变革,每年都有小变化。新平台、新玩法、新技术的兴起,总会带来新的风口,风口从来不缺,但是你端坐在原地不动,就能平步上青天吗?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