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不耳敌饿
195关注192被关注0夸夸
不耳敌饿
20天前
漆器是真的难拍
00
不耳敌饿
23天前
手搓镜面
00:16
00
不耳敌饿
26天前
云,你好大块儿
00
不耳敌饿
27天前
两坨猫
00
不耳敌饿
1月前
调了半天颜色也就这样
00:13
30
不耳敌饿
1月前
学习一下

韩叙HanXu: 有一个极其深刻的体会:一个人单点能力越突出,反而越难出头。 你越擅长、越依赖某个专业技能,就越容易陷入“专家视角”。 眼里只有技术细节,却忽略了用户的真实感受和场景。 我们很多专家型客户做短视频和直播,一上来就大讲专业干货,数据、模型、方法论一套一套的,结果发现根本没几个人听。 为什么? 因为用户不关心你的专业有多深,他们只关心“这与我有什么关系?” “我能不能复制下来自己做?能不能解决我的问题”。 其实,真正能在直播间把货卖出去的,用的不是专家语境,而是用户语境。 你需要把你的专业,打碎了、揉烂了,融入到一个解决用户具体问题的场景里去讲。 专业,本质上是一个单点能力。 如果你没有能力把它嵌入到自己构建的系统,那你就永远是一颗棋子。 我能转型成功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没有沉迷于打磨专业能力,而专注构建系统。 为什么我要这么做? 只有一个单点能力,赚钱的天花板就被卡得死死的。 比如我韩叙,在职场的独门绝技是运营能力,干到顶,一年大几百万的收入可能就是天花板了。 而且这收入还不持续,我没有决定权,到了40岁,大概率会被更年轻、更便宜的人替代。 我们大多数人默认的人生模式是什么? 是 “打工者模式” :投入时间,换取固定薪资。 这个模式的瓶颈显而易见:时间单价有上限,成长曲线会过早平缓。 在40岁以后,在职场上的回报可能为负数。 但如果你能把技能产品化,你就可以和整个自由市场做交易; 1、交易对象数量可放大,赚钱天花板被瞬间拔高。 2、只要产品能持续解决用户问题,赚钱的持续性变得极强。 换句话说,我们这辈子赚钱的天花板,往往卡住的地方不是专业能力,而是你的人生商业模式有多聪明。 你能构建一个人生商业系统,你就能在市场上长期、持续地交易。 如何构建自己的人生商业模式? 1、单点聚焦 为什么要聚焦? (1)资源有限 在我看来,聚焦不仅仅是一个策略,更是活下去的方法。 作为新手,缺资源、资金、客户、流量、案例,手里就这几把枪,如果到处撒胡椒面,什么钱都赚不到。 反而聚焦才能打穿打透一个点,不断的获得正反馈,更能坚持下去。 (2)让用户记住你 产品多、内容泛、标签散,用户最后根本记不住你,每个人的注意力都是极其分散的,没有特点,根本记不住你。 市场记不住一个什么都会的通才,但会牢牢记住一个细分领域的专家。 这么说吧,标签越细分,越容易穿透目标人群的心智。 (3)环境越艰难越要聚焦 环境越是艰难,个体越要放弃对规模的执念,利润才是生存的根本。 作为普通人,初期能让你实现利润积累的,往往是非标、小众的细分赛道——在大众赛道中挣扎,看似勤奋,实则是方向上的错误。 你的全力以赴,若投错了地方,价值便会被稀释殆尽。 道理都懂,要聚焦,实际上很难,做多是人性,做少是智慧。 关键是往什么点聚焦? 第一层:思想上聚焦,我称之为一致性,从老板到团队所有人必须利出一孔,朝一个目标用力。 第二层:业务层面的聚焦,人群的选择足够细分,比如我们的业务细思路:职场→大厂人→35+大厂人转型。 然后聚焦自己擅长的事,筛选出技能和市场需求重叠的部分,迅速的做出一个轻产品,拿到市场卖,看市场反馈。 能持续拿到正反馈的点,加大投入,上压强,打穿打透,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层:模式上的聚焦,对于99.9%职场人来说,第一件事就是放弃标品、低客单的生意模式,这篇文章讲的很透《为什么环境越难,越要专注在小众细分赛道》。 什么是大众赛道? 矿泉水、牙膏、洗衣粉、手机、汽车……这些是标准品市场。 靠规模、效率、周转赚钱。 它们的游戏规则是规模效应:拼资本、拼品牌、拼渠道、拼流量。 我们超级个体聚焦的方向应该是非标、高客单,上来就必须去要利润,有利润才能活下去。 把客户价值做深,让产品在客单价上有放大性。 锁定一类用户、一个场景、做一个产品,解决一个痛点,反而更容易成事。 2、搭结构 做是完成任务,搭结构是在造系统。 正如我们前面提到的,单项优势是零件,组合起来才是赚钱机器。 怎么理解? 大部分人,拼体力完成任务:你的收入与你亲自投入的时间强相关。一天只有24小时,天花板极低。 系统之所以强大,在于它一旦建成,就能通过规则和杠杆,突破单位时间产出的限制。 造一个业务系统出来,让用户能在你的系统里一直流转。 比如我们构建了自己的客户流转系统:公域→ 低客单(29.9元内部直播)→ 中客单会员(2999元社群)→ 高客单企业咨询(29.8万陪跑)。 有些会员成为了我们的合作伙伴,负责一个个项目的交付。 有些会员未来成为中小企业老板,又会成为我们B端的客户。 用户在我们搭建的“系统”里持续成长,我们也能持续服务、合作。 所以,我们狮途会社群的价值不是会费,而是深度筛选和培养高价值用户与潜在合伙人。 再举个咨询的例子, 他是大厂的资深HR,以前只服务内部面试辅导。 现在他可以把自己面试上千人的经验,产品化成一个会员服务产品。 交付物 = 线上课程 + 1v1面试辅导 + 简历修改 + 内推机会。 这个产品可以卖给自由市场上任何一个需要找工作的职场人,理论上没有天花板。 他通过做IP+抱渠道大腿,拿到流量、组建团队、完成交付,构建出了自己的商业闭环系统。 这本质上是完成了从棋子到棋手的进化。 搭建系统的精髓在于,不在于被动的完成单个任务,而是设计一套能自增强、持续增长的价值系统。 3、做放大 赚钱的节奏是阶梯式的增长,从职场出来先卖时间、卖服务,一个人干完获客、产品、交付。 但一个人一天只有24h,大部分人的收入天花板就卡在百万级别。 再往上走,你必须要有个产品自己的高客单产品,有明确的价格、交付标的物、交付流程和预期,收入能上到500万左右的台阶。 接下来是有一个产品组合,低价标品走量做大流量池,高客单价格赚利润。 很多机构用5元-365元低价课引流,1万多线下课或咨询做利润。 即使前端有所亏损,后端利润也能找补回来。收入能上到千万级别。 再接下来,你要进入到5000万左右的台阶,就需要团队的杠杆放大。 所以,每到一个财富级别,他是都是有天花板卡点。 这个时候你需要找一个杠杆把他放大,进入下一个财富台阶。 比如我们有个会员,自己做副业,帮企业在新媒体平台拿线索,团队4个人,一直卡在50万的收入,就是上不去。 我们帮他调整到自营盘方向,选择自己擅长的珠宝品类,自己做流量、做产品、做交付,后来突破到百万的收入。 他放大收入其实靠的业务模式的变化。 所以,放大的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杠杆。 工业经济时代的杠杆是:劳动力、资本、土地。 而数字时代的杠杆是:代码、流量、IP信任、爆品、产品组合、AI、渠道、业务模式设计、组建团队...... 它们是超级个体最强大的武器。 但放大的前提是,你已经构建好你的系统,足够强的基本盘,才能有能力承接放大带来的流量。 因为:杠杆本身不创造价值,就是个价值放大器。 回到流量上,在基本盘没有做扎实的情况下,盲目的搞流量,流量来了也接不住。 很多时候增长不是流量问题,而是业务问题。 比如一个线下衣服店,款式好、服务好、自然流量好。 如果此时开通线上内容营销渠道,是可以放大他的线下业务量。 但是如果线下基本功不够扎实,即使做内容的再好,流量来了也接不住,最后会被退货和客诉反噬。 最后我想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我眼中的“人生商业模式”: = 聚焦的打点能力 × 可复利的系统结构 × 精准的放大杠杆。 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强调构建人生商业模式,我想做一个有长期价值的生意。 不想再打一枪换一炮,追着一个又一个项目跑,而是建立起一套能够自我增强的体系。 随着个人IP、实战案例、用户口碑、团队能力和利润模式的持续沉淀,这个系统会不断自我强化,形成复利。 因此,与其执着于把专业打磨到100分。 不如思考如何把70分的专业能力,通过聚焦、系统和杠杆,放大为一套99分的人生商业系统。

00
不耳敌饿
1月前
回家太治愈了
00
不耳敌饿
1月前
不行,太好看了,即刻也发一个
00:20
00
不耳敌饿
1月前
做账号跟投资一样,都有赌的成分
00
不耳敌饿
1月前
如果能重来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