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isenchant
647关注1k被关注5夸夸
忙碌的打工人👷‍♀️
无聊的时候喜欢听播客/在公园散步
生活总是要有一些无用之事呀
置顶
Disenchant
5年前
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
告诉自己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122
Disenchant
1天前
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看看fit4life姥姥的血糖秘密vlog.
不过不同食物的升糖情况,对不同人可能差异很大,就跟巴菲特天天喝可乐也没问题一样,不要简单挪用。

小马宋: 血糖问题继续研究:控血糖就是控衰老 经过昨天的探索,我初步了解了升糖指数,另外关于如何控制升糖速度,我也去研究了一下。我请教了我的营养师,又去得到听了冯雪老师的《高血糖医学课》(冯雪老师是中国最好的心血管医院阜外医院的主任),结合学习和请教的一些内容,讲一讲我的理解。 血糖波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原理很复杂,我就只说结论)。血糖快速上升,往往需要胰岛素拼命工作,胰腺弄得像996的社畜,最后会导致胰岛素分泌差,成为糖尿病;血糖波动大的人,心血管疾病发病率也高很多;同时血糖波动大的人,很容易皮肤出问题,会爆痘。而且血糖波动小的人,脑部活跃区域会增大,简单来说就是更聪明。 还有一个终极问题,就是血糖过高最后会产生一种“蛋白糖化反应”,它的终产物叫“晚期蛋白糖基化终末产物”,这种人体垃圾会加速我们身体各个器官的衰老。 所以我们一定要非常重视血糖的问题。 我再说说说升糖指数是怎么测出来的。 通常我们假设人食用50克纯葡萄糖,他的升糖指数是100.那其他食物的升糖指数就是跟50克葡萄糖的对比。 通常是找一批健康志愿者,在空腹状态(8小时以上没有进餐),先摄入含50克葡萄糖的稀释液,然后在15,30,45,60,90,120分钟后测血糖值。 这样就可以以时间为横轴,以血糖值为纵轴画一条曲线,利用微积分就可以求得这条曲线在2小时内包含的面积,这个面积,就是代表了升糖指数的值。 因为葡萄糖几乎是人体最容易吸收的物质,以它作为参照,是有道理的。 以下是我自己总结的一些提示 1、 升糖指数是根据单纯摄入某种物质来测定的,但实际生活中我们并不是如此进食。所以吃饭的顺序对于血糖的波动有很大影响。目前来看,先吃蔬菜,再吃肉类,最后吃主食,是最佳进食方式。如果能拉长进食时间,也会更好。 2、 只看升糖指数,不看量,那也是错误的。比如西瓜的升糖指数很高(73),但实际上每100克西瓜含碳水化合物8克;香蕉的升糖指数不高(52),但每100克香蕉含碳水化合物22克,也就是接近西瓜的3倍。那么同样吃100克香蕉和100克西瓜,未必是西瓜升糖更高。如果在家吃西瓜,家里正常切瓜,1-2片是可以的。 3、 有些水果,吃起来很甜,但升糖指数未必高。因为甜度主要是果糖带来的,果糖是感受上最甜的一种糖。有些水果的甜度不高,但碳水化合含量高,热量也会比较高,比如人参果。这个吃之前可以用薄荷查一查。 4、 但果糖高,也会有问题。果糖会绕过胰岛素,直接被肝脏吸收,导致肝脏脂肪堆积。根据几篇论文的研究,果糖过度摄入,会导致尿酸,炎症因子上升,线粒体受损,胰岛素抵抗,脂肪肝等等。很多饮料中使用果葡糖浆,每天喝一罐饮料是极限,再多了就会导致问题。水果中的果糖,因为会同时摄入纤维,危害会更低。喝饮料是最差的方式。 5、 吃完之后躺着和起来走走,对血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运动会降低血糖,所以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还是有一定科学道理。但运动一定要先学习如何科学运动,有些人一运动甚至会血糖升高。最近也有报道说很多跑马拉松的人出现了各种运动损伤,比如横纹肌溶解,足底筋膜炎,膝盖损伤等等。 6、 血糖指数,也存在很多个体差异。有些人对某些食物就是很容易升糖,所以更客观的做法是,自己买一个动态血糖仪,只要检测一个周期(15天),通过记录和观察,就可以了解自己什么时候会升糖,什么时候会血糖低,运动量该如何控制等等了。我也打算戴一个测一下。 尤其是市面上号称低GI的产品,他们的升糖指数是通过检测机构给测试报告得出来的,我对很多检测机构的商业道德严重怀疑,所以还是自己测一测为好。 7、 要重视低血糖。不要以为高血糖不好,低血糖就好。低血糖对人体危害也很大,前一阵子还有一个网红因为低血糖去世了。高了不好,低了也不好,忽高忽低更不好。 8、 不要跟我说巴菲特每天喝可乐吃麦当劳还活到了90多,以为有些人基因就是强大,可以抵抗衰老,有些人极度自律,也会英年早逝,这是基因的命,看个例没有意义。不能用个例证明普遍规律。 以上是我个人的一些学习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在这里还是推荐家里有糖尿病人的朋友,佩戴动态血糖仪,3分钟检测一次身体血糖,这样会更精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控制进食。 这也是几位医生朋友强力推荐给我的,我岳父现在也在使用,确实很有用。我不推荐具体品牌,我认为市面上大部分做医疗的大公司出品的,都没问题。

00
Disenchant
2天前
一位今年春节当了妈妈的同学,偷偷发好友圈讲自己陷入了重度抑郁。
虽然高中毕业后我只在去上海玩的时候见过她一次,也不是多么要好的关系吧,还是发微信关心了她一下。

随着我们聊天的逐渐展开,我才明白她抑郁(至少近期焦虑)的直接原因是,她住的小区十几年前是化工厂,她担心土壤污染问题。

本着“不要东想西想,要不就做点儿事情”的原则,我跟她讲,不要陷入刷一堆新闻报道而开始焦虑的情绪里,真的想要研究,就去研究当年的化工厂到底生产、使用什么有毒有害物质,是怎么处理危废的;如果真有直接原地填埋的,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大概率是释放有害气体,就着这个思路去研究。

结果她确实就是因为搜了很多新闻报道,越看越焦虑。
我很理解,跟她举例,讲Covid-19刚开始的那个春节,我天天都忍不住在微博上刷新消息,越刷越痛苦。

后来跟她“强调”不要试图要求自己做完美母亲,母亲只是你的一个身份(转移下注意力去捡回自己的兴趣爱好),相信孩子要自己长大(学会放手),推荐她去读《园丁与木匠》(来自姥姥weiya的推荐)。
感觉她跟我聊了一些别的之后好多了,包括我在英国的生活。


这件事给了我一些启发。

1. 很多人其实真的没有多少可以分享所谓负面情绪的朋友(想想我自己,也确实是吧),而人与人关系的拉近其实又可以是很迅速的,在真诚互动中自然发生。

我在第一条消息里想要给她一些情绪上的宽慰,告诉她需要的话可以把我当树洞。
没想到她真的跟我聊了起来。

一开始我跟她说了一堆产后抑郁很正常,因为激素波动很大又不受自己控制blabla. 最后才知道原来她抑郁是担心孩子受到各种不好的影响。
没想到她会真的跟我讲到这么具体的问题。当然,有很大原因是她觉得可能跟我的专业有那么一些关系,但其实这方面我真的不懂。

很明显,这次聊天让我们的关系亲近很多。


2. 我果然是从利他中感到自我价值的。

其实最近有很多事情需要处理,在伦敦的房间要努力转出去、回北京要考虑找个暂住的地方(啊北漂的苦),然后马上要去开会(虽然论文早就做好了但……今晚终于让AI基于我的论文帮我梳理了一个PPT思路);手头的实验感觉还需要补做一些(当然不做也行,毕竟真的要走了),还得梳理这一年的工作;还想整理伦敦好玩儿的地方和活动……

但是吧,反正就一件一件慢慢来吧。
而让同学纾解了一番,还是挺开心的。
30
Disenchant
4天前
Intentions don't matter. Actions do. That's why being ethical is hard.
— Naval Ravikant

暂不讨论最后一句,稍微“曲解”一下,在intentions和actions的对比中可以发现,行动很重要。
类似于杨绛送给年轻人的话:你的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

顺便想到屠龙的胭脂井在衡水二中做高考专题讲座的最后(www.xiaoyuzhoufm.com),有几个同学提问,其中有两位问了一些神乎其神的问题,关于梦境与现实的关系,心灵感应;缸中大脑-世界的真实性。
屠龙的回答很简单:你需要做一些很难的题(我理解并不完全是字面意义上的做题,而是去做事)。然后你真的感兴趣的话,未来可以做这方面的研究。


近期跟妹妹交流以及观察自己发现,人很多时候很容易陷入思维的困境,literally想得太多,迟迟不做出行动(俗称内耗)。
我常跟妹妹说,不要反复在脑子里琢磨这琢磨那,要不就去做事情,要不就休息放空,要不就做运动,想那么多真的几乎毫无意义。

当然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或许正念练习有所帮助?想太多的时候就开始关注呼吸。

史蒂夫说: 听Ci总聊她职业咨询的一些故事,结合平时我的见闻,发现今天很多年轻朋友都卡在不舒服但又不敢轻举妄动的迷茫里,一方面对自己的环境和职业现状不满意,想要离开,想要改变,但另一方面持续卡顿、内耗、各种纠结,也包括四处寻找答案和解决方案。 这些卡顿的一个共性是人们都在试图构建一个好的计划,甚至是一个完美的计划,这样接下来就会一切顺利。所以遇到迷茫大家很喜欢讨论规划,所有的内耗和纠结实质上也都是以构建好计划为目标的。 但是这并不是个体和世界互动的恰当方式。最开始你是没有计划的,或者有一个坏计划,一个不那么好的计划,然后你需要行动起来,不论结果如何。行动之后,你才能获取更多一些关于世界的信息,结合这些信息再去优化自己的计划。这样你就可以从我有一个坏计划逐渐走向我有一个好计划,只有坏计划是有可能被改进的。 但是很多人在确认自己拥有了好计划之前是不愿意行动的,因而ta就无法获得任何新的信息,也无法对当前的计划做出任何调整优化。更要命的是,人们会通过社媒去获得其他人的二手信息,这些信息是他人在自己生活实践中获取的,并不一定适合平移到你自己的生活里来,因为每个人面对的情境,以及每个人自己的性情与经历都不一样。但是这种二手信息会让人产生我已经行动过了,我已经获取信息的幻觉,进一步消解人们自己去实践的动力。 二手信息的价值就好比通过观看游泳比赛来学游泳一样,它不会带来具身的、体感的理解,所以并不能帮助你为自己的未来构建一个好计划。这就好比你很难预测自己会爱上什么样的人一样,感受上的亲历是最可靠的判断方式,其他所有观念和揣测都只有很弱的参考价值。所以说二手信息只是在感官上让你觉得自己看了很多了解了很多,仅此而已。 如果始终在等待完美的计划和机遇出现,再加上大量二手信息摄入,你就会长期卡在无行动、无新知、无方向的三无状态里。这是非常违背人类大脑运行机制的状态,我们需要动起来,用五官和体感去感知,然后才能产生真正的学习。比如学骑自行车,只有蹬出去的一瞬间,你才知道自己的平衡能力和协调能力需要哪些调整。而三无状态就好比是站在原地试图用思考去想象骑自行车的正确方式一样。 你需要信任你的大脑,遵循它的自然学习规律,它其实非常聪明,连中文这种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都可以在直觉引导下天然习得,它对于未来计划的调整优化也一定会非常出色。

00
Disenchant
4天前
昨天看到“问题不大”的更新,以为只是一期探讨死亡话题的内容。

想起我和不二的相识,大概是在重生后的即刻吧。
有一天突然冒出来@富于理性 这样一位即友,开始高频输出优质长内容,包括国外播客节目分享,后来她做了“见贤思齐”这档播客,再后来,她和朋友们做了“问题不大”,播客重心转到了这边。

后来她(很突然地)送了我特德姜的两本小说《你一生的故事》《呼吸》,在那个我按照年限应该博士毕业却未能如愿毕业的夏天。
尽管在这之前,我看过《你一生的故事》电子书,拿到纸质书还是很开心。译者在后记里的话:
“耐心点。你的未来将会来到你面前,像只小狗一样躺在你脚边,无论你是什么样,它都会理解你,爱你。”
在我离开学校的那天,被我发在朋友圈。(虽然写这一段显得很自恋,我主要是想说明觉得跟她很投缘,兴趣契合。)

然后我开始上班,她因为和Celia聊起,跟我约饭。2022年9月,我们第一次见,在新奥购物中心,她请我吃饭,说因为我要离京半年,算给我践行(但其实一切都被疫情搅和了)。

时间一晃到了2024年8月,我已经被派来英国(又是一个从2023年拖延的行程),她邀请我参加攀岩&颂钵疗愈活动(现在想来,跟Ci总和Steve的InnerWild还挺像,运动与心理,具身认知),我自然无法参加。她还跟我说起我们应该都听了很多期“迫切提问”吧。
在即刻上倒是一直有关注她的动态,知道她有了小孩。没想到她随即分享了一张小孩的照片给我,一定是累并快乐着的吧。

只是我真的没想到,再次听到她的消息,竟然是她的离开。不想说后悔没有早点做什么,但遗憾是真的。

刚刚给她发了一条消息:不二,怀念你,即刻和小宇宙的很多小伙伴都记着你❤️

你真的影响或改变过一些人,他们会继续带着你的印记在这个世界,直到在那个世界与你重逢。

这是一个悲伤的消息

问题不大NoBigDeal

1413
Disenchant
4天前
只知道这个案子的简单案情,原来背后的故事如此让人震动。 (shiyu这期节目很好,值得听!)

让我想到很多很多。近期的,比如4月份跳楼自杀的16岁信息学奥赛选手,其父亲祭文里将孩子形容为“魔丸”,称其有“戾气”;比如前几天跳楼自杀的9岁围棋少年,其生前长期被父亲极端殴打。

当然,我并不是想把吴谢宇案与所谓原生家庭的问题进行绑定,而是想说,这些事件显然与家庭关系有很大关联,而家庭关系所指向的,是我们的社会文化、集体潜意识。

想起上次我提到的播客节目,雨白问了韦青一个我们很多人都关心的问题:AI 会不会把我的工作取代?
m.okjike.com
韦青的回答值得很多人深思,简要概括:
这是一个隐藏在真问题背后的假问题。真正的问题是,人到底应该做什么工作?我认为,我们人类在工业文明下被异化成了机器人,我们被培养的所有素质(听话、勤奋苦干、不能犯错),这些都是机器人的优秀素质。
我们被异化成了机器人,我们才是机器人。机器其实就是个自动机,现在的机器并没有像人,像的是一个机器人。一个像机器一样的人跟一个自动机相比的话,因为你像的是机器,你当然比不过机器了。

当然,我绝不是把社会现状当成一种悲观情形。

之前听钱炜(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讲,如何对待施暴者: m.okjike.com

要给予施暴者理解和成长空间。
当你很深地去洞察施暴者的内心时,会发现他很有可能是一个童年受虐的儿童,他也很有可能是家庭暴力的目击者,甚至有可能是曾经家庭暴力的受暴者。他的成长是有很多创伤的。如果有机会在他这一代去终止暴力,其实可以让这样的链条被打断。

打断链条,这个词说得很好。
在我回忆这个内容是从哪里了解到的时候,意外发现了一本书《Every Family Has a Story: How We Inherit Love and Loss》,有台版《修復家庭創傷:終止創傷代代相傳,重建愛與連結》暂无简体中文版。

内容简介里这么说:
我們的心理創傷並不是自己造成的,甚至也不是父母造成的,而是那些不曾訴說的故事、未曾處理的傷痛和失落,代代相傳的結果。
我們都背負著過去,它影響著我們生活的每個面向。但重要的不是我們發生了什麼事,而是我們如何應對它。若我們能面對並消化、處理痛苦,就不會再把它傳給下一代。
人是可以改變的。當我們改變視角和觀點時,行為就會改變,結果也就改變了。曾經阻礙我們的,可能是通往新連結、新生活方式的大門,使家庭充滿活力、不斷成長。


让我给大家一个积极的案例吧,可以听听自媒体博主竹子(邵竞竹)母亲马女士的故事,她的原生家庭重男轻女,家人有精神上的暴力倾向(语言暴力),她长期跟奶奶生活,回到父母身边后他们却不让她读大学。

我当时听完写了这么几句话(m.okjike.com 摘一部分):
马女士,我的role model.
面对种种创伤,马女士活出了积极阳光的自己,没有在女儿身上重复自己受到的伤害。当然,其实这些创伤带给她的东西依然在,所以她说“自卑和没有安全感是我的底色”,曾经也有过那么几次对竹子爆发(展露出黑暗面)。
但总的来说,马女士已经非常非常棒了,会感恩、知足、和解。她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无限潜能,把自己从原生家庭的伤害中救了出来。
朋友们,听听马女士的故事,相信你也可以,好好爱自己,给自己创建一个新的家庭。


相信自己的韧性与成长性,尽可能把代际创伤的链条终止在我们这一代。
愿大家都能活出自我🩵

4.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部分吴谢宇

热可可

60
Disenchant
5天前
Belgravia in Bloom www.belgraviavillage.com
Chelsea in Bloom www.chelseainbloom.co.uk

收费的切尔西花展看不起,免费的街边装置还是很好逛的😁
00
Disenchant
9天前
年龄真是个好东西,一切都是岁月的馈赠。
-----------

小满。

最近半年,我时不时有这样一种感觉:以前我学到的箴言,如今突然真的有点懂了;看到新知识、经验、想法之间有某种互通性,让我感觉很奇妙——啊联系上了!
挺开心的,那种平静的开心,让我对生活充满期待。

这篇文字,意在记录这段时间的所思所想,告诉走进中女时代的自己:有时候可以停下来回顾一下,你曾这样思考过。如果对看到它的任何人有哪怕一点帮助,是我的荣幸。


1. 控制的二分法:不要试图去控制那些不取决于我们自身的事情。

好几年前我就开始了解斯多葛学派的思想,虽然了解不深,对“控制的二分法”的概念也算是知道了。但长久以来,我只是把它当做一种理念,并未真正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直到最近,我产生了“啊!我好像有点学会了”的感觉。
就拿工作举例子吧:
前段时间部门在征集面向青年员工的探索性科研项目,有6个名额。到了申报人阐述自己项目立意的时候,我惊讶地发现,居然有约15个项目竞争,在我不在国内的这一年,部门新入职了很多青年人才。总之,部门领导召集专家对每个项目打分,最终,我申报的内容没竞争上。而对以前的我来说最致命的一点是,负责统计的同事一开始不小心把所有项目的得分都发出来了,恰恰被我看到,我大概就是在第七八名,只差一点点。
为什么说对以前的我会很致命?我一定会充满很多情绪,责怪自己,感到懊恼等等。但当时,很奇怪,或许有那么一瞬间,我内心也有这样的情绪,但很快,我就平静下来,告诉自己:你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申报内容写好,或许这次确实写得不够好,可以改进;但领导和专家有自己的偏好,有对研究方向统筹把握的考虑,这些是我决定不了的,更重要的是,他们打分的高低也不是对我个人的评价,不用放在心上。
后来我跟密友说起这件事,表示我已经心态好到这种程度,觉得这件事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这份工作感到庆幸。原因在于,毕竟我又不是没有工作要做(真没有的话,公司还给我发工资,那我不是赚了吗),只是所谓职业成长性的发展或许暂时受到影响;但是,如果是在高校类科研院所,必须要争取到项目,用项目经费维持自己课题组的运转,那种压力可想而知。
这件事真的让我释然了很多。所以在年初打算投一个国际会议时,我把提交内容发给公司审查之后就杳无音信了,虽然偶尔也会想起一下,但很快我就抛诸脑后。让不让投稿又不是我能决定的,不去就不去呗,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做。
想明白了这些,对很多事情的心态就平和了。工作里有一套巨大的评价体系,决定我们的晋升、荣誉奖励、工资水平等等,但既然你知道这些决定是不由我们控制的,就不必时时把它放在心上。我们能做的,是如果你想要认真对待工作,那就认真对待,控制好自己可以控制的即可。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活在当下。ChatGPT那篇著名文章标题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很多话想要阐释的,其实指向同一种生活哲学。


2. 情绪觉察:所有情绪都是正常、不分好坏的,接纳它,允许它的发生,但不要陷入其中。

其实做情绪觉察、感知自己的身体(比如某个部位的疼痛),本质上还是在讲,活在当下,不要内耗。
但直接这么说可能太虚了,还是从我自己的两个例子出发。

事例1:生气,就气在当下,可别想着“我就要气个好几天等对方认错”。
前段时间我因为一些观点不同跟密友起了争执,后半段时我非常伤心,哭了起来。我伤心的点在于,我认为密友没有去试图看到我的观点中合理、有价值的部分,只是在否定,而我一直在试图认可密友的观点中可取的部分。
当然,当时我就指出了这一点,但还是很伤心。
结束这段争执后,我下意识地做出了这样一种反应:这几天我都不想理你了(在气头上),等你啥时候跟我道歉再说吧。
以前我也确实这么做过。但随即,我意识到:我生气和伤心是正常的,可是为什么后面几天我还要沉浸在这种情绪里消耗自己呢?我想等对方认错、道歉,再基于此采取自己的下一步行动,可是对方要如何做又不在我的掌控范围内,难道我要一直等这么一个信号(让这件事一直牵动着自己的心)?
想到这里,我马上就释然了。这件事已经过去了,我已经充分表达了我的不开心及理由,那就应该让它过去。我还有别的事情要做呢!

事例2:那些没有回应的关系,就让它自然而然地褪去吧。
我有一位好友,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我们已经很久不见了,但在我心里,她还是我很好的朋友。前段时间她难得发了一条生活动态,我留言评论,但她一直没有回复我。
我当然也百爪挠心过好几次,心想:到底为什么?
你看,其实这时候我已经在内耗了。她是否回复我,根本不在我的控制范围内,且不回复的原因,可能根本就不是不想理我,忙忘了也是正常的,但我心里已经有一连串疑问,够写一篇小作文了。
当然,我不是说我就这样把这位朋友在我心里的位置挪到曾经的好友那一栏。或许我们一对一私信聊天,我们有机会在同一个地方见面,一切又会回到很亲密的状态,我也期待会是这样。
但同样,我知道人与人的关系是在互动中产生的,而如果我是很在意这种互动的人,那么,为了避免自己的内心波动,我自然会减少由我主动发起的互动(毕竟这是我能控制的)。至于这段关系最终会怎样,就让它自然而然变化吧。毕竟,有的朋友,可能这两年远了,过几年又近了呢。允许一切发生。

推荐一本书《重塑杏仁核》(Taming Your Amygdala),虽然我没看书,而是听一期播客节目介绍了解到的(“往前走走” 大脑里的暴躁室友:为什么你越劝自己别焦虑,身体越失控?)。
你可以简单理解为,我们的情绪反应跟丹尼尔·卡尼曼所谓的系统1和系统2类似,很多情绪反应,我们的大脑皮层(理性)还没意识到,杏仁核(系统1)基于本能就已经给出了。不能说这种本能有什么对错,有些本能反应确实是进化出来为了更好地生存。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做情绪觉察,因为很多时候的情绪反应,如果你动用大脑皮层想一想,就会意识到,噢这又是那个我无法控制的杏仁核在“捣鬼”了,好吧,不要太在意,一会儿就过去了。


3. 重新定义成功:我们学习、工作、理财……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或许我们每个人都想要获得成功,但你有没有问过自己,你想要的成功是什么样的成功?
如果你现在停下来思考,然后说,嗯大概就是像xx那样,有个大房子,可以想去哪里旅游就去……
“像xx那样”,是不是就好像,因为某人拥有什么,我也想拥有。

2022年我听一期播客节目(”快乐三十分“ 084 模仿的陷阱 mimetic traps)时,了解到法国人类学家勒内·吉拉尔的欲望模仿理论,觉得太有洞察力了:我们不想要东西,我们想要变得像其他人一样——对存在本身的欲望。
Brian Timar在其个人网站上有一篇文章Mimetic Traps(www.briantimar.com),简单摘两段感受一下:
When multiple people are striving towards a shared goal, they often rank themselves by progress within their peer group. This was my mistake — I swapped an absolute goal (figuring out how bits of nature work) with a relative one (scoring higher on tests than my classmates).
当多个人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时,他们通常会根据在同伴群体中的进步来给自己排名。这是我犯的错误——我把一个绝对目标(弄清楚自然界的工作方式)与一个相对目标(在考试中比同学得分更高)互换。
That’s the mimetic trap in a nutshell: it hurts to leave, and there’s nowhere to go.
这就是所谓的模仿陷阱的本质:离开会很痛苦,而且无处可去。

或许你也可以像Brian Timar这样问自己:Why does this matter?
为什么你认为某件事情、某个东西很重要,难道仅仅是因为大家都觉得它重要,你就放弃了自己的思考,觉得它应该是很重要的吧?不幸的是,我们人类是这样的,毕竟思考是很累的。

或许有人把成功定义为事业上的成功。
前段时间我阅读了《大西洋月刊》2019年2月的一篇文章Workism Is Making Americans Miserable(工作至上主义正让美国人痛苦),讲述对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而言,工作已演变成一种宗教身份认同。
工作变成一种身份认同之后,人会怎么样呢?越是精英,越要努力工作,因为工作才能彰显自己的价值。
工作理论上是可以带给我们价值感的,但那本质上是劳动带来的价值。但事实上,在当今这个社会分工无限细化的时代,我们很多人所做的工作,根本让我们体会不到劳动的价值,因为我们很多时候只参与某个项目里的一个环节,甚至根本不知道它对整个项目意味着什么,且当项目完成时,也不会体现我们所付出的那一份劳动。这也是很多打工人意义感缺失的来源。
偏偏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社会上还充斥着“你应该努力寻找天命、追求事业”的论调。

那到底什么才算成功?就我目前的认知而言,成功就是,平静地过好每天的生活。所以,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这个答案太无聊了。但是,就算你拥有了大房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那你到底想要干什么呢?目标一个一个达成之后,你依然要日复一日地吃饭、社交、睡觉,不是吗?

另外,关于成功与失败,引用我很喜欢的两句话(源于播客节目”知行小酒馆“ E185 对话微软中国CTO韦青):
I have not failed. (我这辈子我从来没有失败过。)
I've just found 10,000 ways that won't work. (我从来没有犯过错,我只是在证明此路不通。)
——Thomas Edison
The road to wisdom? -- Well, it's plain and simple to express:Err and err and err again, but less and less and less.(何为通往智慧的道路?犯错,犯错,再犯错,减少,减少,再减少。真正的错误(mistake)一定要避免,但偏差(error)是永恒的。)
——Piet Hein

在我写完第三部分内容的这段时间,非常神奇的,我接触到了一些内容,跟这个话题有一些联系,比如大卫·华莱士2005年在Kenyon College的毕业典礼演讲This is water(“如何摆脱日复一日的重复单调”),比如即友给我分享了一篇文章“The Desire to Be Liked is Rotting Your Brain”(深切的渴望被喜欢的本能,如今已是一种适应不良的本能:它曾经合理,但环境巨变让它不再适用),比如因为刘擎提起而再次回顾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 to have or to be》。

我想起这些年身心灵领域很热门的那句话,接收宇宙发射给你的信号。但其实,此刻我觉得自己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理解这句话了。
它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当你把思维打开,你真的就可以把自己看到的、学到的内容联系起来,发现它们可以指向同一个地方。这些信号一直都在,只是以前的你毫不在意。甚至,就在这时候,杨定一《丰盛》堪堪出现在我面前,用他的话告诉我吸引力法则是怎么回事。


4. 践行公民权:①多表达“喜欢”,一方面,不要低估自己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②用好公共服务。

最近我在尽量积极给自己喜欢的创作(比如播客节目)认真留言,然后就看到了这么一条微博内容,讲“读者不要吝惜对创作者的肯定”,而“父爱化”那种“没有传达出去的爱”对创作者来说就是不存在。
虽然说人最好不要把自我价值感建立在别人的评价上,至少不要完全交付出去。但将心比心,我在发布动态时,满足自己表达欲的同时,必然还是期待得到他人的回应的(人作为少数会照镜子的动物,是有被观看的需求的)。所以看到我喜欢的、觉得有创意、有启发的内容,为什么不大大方方传达自己的喜欢呢?

很巧,前不久我看到知名科普视频3Blue1Brown制作人Grant Sanderson 在哈维穆德学院2024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其中一个细节是,他问过很多数学家为什么会从事数学研究,他们很多人都会提到,有这么一位老师激励过他们,而这就是故事的开端。他讲这个故事是想说,请不要低估自己对他人的影响力。
我自认为,我也影响过自己朋友圈里的一些人听播客甚至开始做播客;我分享我认同的观点,希望它们可以触达更多人,至少表明我对一些事情的态度,在网络舆论走向极化的今天,我想,这是我为自己想要的世界所做出的一点努力吧。

至于用好公共服务,项飚讲的“附近性”,这几年似乎已成为网络词汇。
前段时间我偶然看到一条动态,讲某本书在浦东新区图书馆被借出去了。受此提醒,我立即研究了一下北京市图书馆,发现各区的街道、社区中心也是可以通借通还的,太方便了。回国后我得赶紧办一张读者证。
而另一件事,则是关于在餐馆等公共场所的控烟,这些年也出现过多次热点新闻。而在我听完“严肃喧哗”的一期节目(171 如何有效拒吸二手烟,不把世界让给我们讨厌的人?)后,我发现,我居然从来没有拨打过12345政务服务热线。而在北京,如果遇到控烟问题,还可以找城管投诉。
正如这期播客节目标题所言,不要把世界让给我们讨厌的人。良好的行为、内容要大声夸赞,对错误的行为不要要默不作声,沉默就是纵容。这就是我想说的。


写了这么多积极正面的内容,但我知道,其实刚来伦敦的前几个月,我的状态挺混乱甚至相当糟糕。此处我主要想说明,我并不是只想展示自己好的一面,更不想以此带给其他人压力——为什么别人都过得这么好。正如我在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内容中所写,我接纳自己又不在状态的时候,我更明白,执着于悔恨过去,不仅毫无意义,还消耗自己的当下。
正如心想事成的法则所言,要有正向心态,积极正面地看待生活中的一切,相信是有力量的。很多人应该都听过自我实现的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吧。

刚刚开启的节气是小满,小满,挺好的!祝你我,人生小满。

最后,特别感谢即刻上的互联网邻居们,与你们的相处很愉快。
71
Disenchant
9天前
同学从Google Deepmind跳到Meta了,于是只能去Meta参观。
两栋楼倒是挨着,周围环境不错,闹中取静。

顺便在king's cross附近转一转,伦敦真适合city walk.

又是下雨-阴天-出太阳-下雨-出太阳的典型一天。
00
Disenchant
11天前
#London Craft Week

也是有机会走进泰国大使馆了。
王室女性服饰挺好看的,简约大气的精致。

云南白族的传统工艺也很美。
00
Disenchant
12天前
在UCL逛了逛,离开英国前跟高中同学吃了顿饭。

聊了聊高中生活。
我说我们学校还是挺看重学习的自主性的,毕竟以前我们做的教辅题和假期作业,答案就在后面,自己做完自己改。
结果他们说他们有时候实在不想做,就直接抄答案或者随便乱做。
UCL的女同学说,她高一高二都在玩社团,根本没认真学习,高三才开始学。

说起高三生活,我说那时候周六上完课(周日休息),我经常周日早上起来(我住校)在学校里找一个隐秘的角落开始做理综。
结果男同学说,他周日都在睡懒觉加打球。

啊?怎么搞半天只有我在搞学习吗?
原来我的高中生活是真的只有学习啊🤣


PS.
UCL的Petrie Museum实在是太土豪了(图4-6),这真的不是把埃及整个家当都搬过来了吗?
Great Museum of Zoology也还不错(图7很有趣),但临近关门了没时间仔细逛。
这两个博物馆都是向公众免费开放的,于是我带着UCL的女同学逛了她学校的博物馆😅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