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Disenchant
647关注1k被关注5夸夸
忙碌的打工人👷‍♀️
无聊的时候喜欢听播客/在公园散步
生活总是要有一些无用之事呀
置顶
Disenchant
6年前
这几年最大的收获应该是:
告诉自己要理解这个世界的复杂性。
122
Disenchant
6天前
想了解某位哲学家的思想吗,请同时了解其副作用,后果自负。

1:38:35 摘录:
------
There's a common metaphor given about philosophy.
Philosophy is often compared with medicine that it has the power to cure our souls and societies.
And I think that's a quite apt metaphor, but just not taken far enough.
Because just as medicine has side effects, so do philosophy.
And I wish that philosophers wrote on the side of their books the unwanted side effects of their philosophies as pharmaceutical companies did on their drugs.
Warning, disdain for the material world if you take too much of these platonic dialogues in one sittings.
Caution, more than one dose of Niezsche a day makes patients with pre-existing conditions descend into uncontrollable rage.
Side effect, erectile dysfunction if you take these Buddhist sutras too seriously.
Attention, inability to form coherent sentences if you read too much adorno in one sitting.
Just as drug will course through your veins and infiltrate your entire system, Drard's ideas will latch themselves onto your psyche and colonize your worldview, so we must ask, what are the side effects of engaging Drard?
I've presented to you the red pill, but as any honest merchant, I must also tell you why you should take the blue pill instead.

关于哲学有个常见隐喻。
哲学常被比作能治愈灵魂与社会疾病的良药。
此喻虽贴切,且未言尽其质。
正如药物皆有副作用,哲学亦然。
我期盼哲学家能在著作扉页标注其思想的“不良反应”,如同药企列明药物风险。
警告,过量阅读柏拉图对话录可能导致物质世界厌恶症。
注意,尼采著作日服超过一剂,易诱发潜在心理疾病患者躁狂发作。
副作用,过度参悟佛经或致生命动能萎缩。
警示,连续服用阿多诺理论可致语言系统崩解。
正如药物会随血液渗透全身系统,基拉尔的思想亦将锚定你的精神世界,殖民你的认知图式,因此我们必须追问,接受基拉尔思想治疗将产生何种副作用?
我已呈递红色药丸,但作为诚实的药剂师,我必须告知你为何该选择蓝色药丸。

100分钟解析模仿理论|勒内·基拉尔|一讲_哔哩哔哩_bilibili

01
Disenchant
18天前
职场现象学:functional stupidity
「聪明人为了在组织中生存和发展,常常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一种“功能性愚蠢”的状态。」

Complextropy: 才发现这两本书是绝配,最好一起看。 =====分割线,以下不是我说的===== 🤖:好的,我已经仔细阅读了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现在,我将为你深入浅出地讲解《愚蠢的悖论》(The Stupidity Paradox)这本书。 ======================== 授课开始:为什么聪明人总在做蠢事?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家公司里全是履历光鲜的聪明人。但这家公司却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蠢事,比如:投入巨资做一个没人用的产品,或者制定一些让员工内耗严重的规章制度。 你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这家公司又不缺聪明人,为什么还会这样? 这正是《愚蠢的悖论》这本书要探讨的核心问题。 悖论在于: 很多组织之所以能正常运转甚至取得短期成功,恰恰是因为其中的聪明人“选择”不去思考,表现出一种“愚蠢”。 这本书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理解了它,你就掌握了全书的精髓: 核心概念:功能性愚蠢 (Functional Stupidity) 这个词听起来很矛盾,我们把它拆开看: 愚蠢 (Stupidity): 这里指的不是智商低,而是一种放弃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状态。人们不再问“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这件事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它会带来什么长期后果?”。 功能性 (Functional): 意思是,这种“不思考”的状态在特定环境和短期内是有用的,甚至是被鼓励的。它能像润滑油一样,让组织的机器顺畅运转。 所以,功能性愚蠢,就是一种为了适应组织、追求效率与和谐,而选择收窄认知、放弃深度思考的状态。 打个比方,就是“只埋头拉车,不抬头看路”。 ======================== 为什么“功能性愚蠢”会大行其道?(它的“功能”体现在哪?) 对个人而言——安全又省力 避免冲突: 提出质疑、挑战现状会得罪人,被视为“麻烦制造者”。保持沉默、随大流,能让你和同事、领导关系融洽。 减少焦虑: 思考得太多,会发现各种问题和不确定性,让人焦虑。而功能性愚蠢让你获得一种虚假的确定感和安全感,工作起来更“舒心”。 职业发展: 在很多公司,“听话”、“执行力强”的员工更容易得到提拔。这种员工不会给领导添麻烦,是“可靠的团队成员”。 对组织而言——高效又稳定 统一思想,减少内耗: 如果每个人都独立思考,组织里就会有无数种声音,决策会变得极其缓慢。功能性愚蠢让大家朝着一个方向使劲,效率很高。 增强凝聚力: 共同的信念(哪怕是盲目的)和一致的行动能营造出一种“我们是一家人”的和谐氛围,提升士气和归属感。 推动执行: 很多宏伟的计划和变革,如果细想就会发现漏洞百出。但只要大家不去想,就能被领导的激情和愿景所感染,迅速行动起来。 你看,在短期内,功能性愚蠢似乎对个人和组织都有好处。这就是它的“功能性”所在。 ======================== “功能性愚蠢”的巨大陷阱(悖论的另一面) 既然这么有用,为什么还叫它“愚蠢”呢?因为它会在长期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这就像一辆蒙着眼睛狂奔的马车,跑得越快,离悬崖就越近。 忽略致命问题: 当所有人都停止思考,组织就会对明显的风险和问题视而不见。书里举了2008年金融危机的例子:银行里全是顶尖的数学家和金融专家,他们设计出极其复杂的金融模型。但很少有人去问一个最根本的问题:“这些模型背后的资产(比如次级贷款)真的可靠吗?” 他们沉浸在自己的模型里,最终引发了全球性的灾难。 扼杀创新: 真正的创新来源于对现状的批判和质疑。当一个组织充满了功能性愚蠢,就不会有人去挑战旧模式,最终会变得僵化,被时代淘汰。诺基亚的例子就是如此,内部“只准报喜,不准报忧”的文化,使其错失了智能手机的浪潮。 导致员工的幻灭和犬儒主义: 公司宣传的价值观(如“创新”、“客户至上”)和实际行为严重脱节,员工一开始可能选择“功能性愚蠢”来适应,但久而久之,会感到深深的幻灭,变得玩世不恭,失去工作的热情和意义。 ======================== 五种常见的功能性愚蠢(它们是如何产生的?) 这本书把功能性愚蠢的来源归纳为五种: 领导力引发的愚蠢: 魅力型领导提出一个宏伟的愿景,员工被深深吸引,放弃了自己的判断,盲目追随。大家不再思考愿景是否可行,而是沉浸在被“感召”的激情中。 结构引发的愚蠢: 组织的规章制度和流程变得比目标本身更重要。员工们关心的不再是“我们是否解决了客户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流程对不对?”、“表格填好了吗?”。大家成了规则的奴隶,而不是目标的主人。 模仿引发的愚蠢: 公司看到别的成功企业在做什么,就盲目跟风模仿,而不去思考“这个做法适合我们自己吗?”。比如,大家都搞“数字化转型”,自己也必须搞,但为什么搞、怎么搞却没人深究。这是一种寻求安全感的从众行为。 品牌引发的愚蠢: 过分强调品牌和形象,导致内外脱节。组织投入大量资源去做光鲜的宣传,但实际产品或服务却一塌糊涂。员工们也沉浸在“我们是一家伟大公司”的幻觉中,忽略了核心问题。 文化引发的愚蠢: 组织内部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正确”文化,比如“永远保持乐观”、“永远拥抱变化”。任何负面消息或质疑都会被视为“负能量”而受到压制。这种文化氛围让说真话变得异常困难。 ======================== 如何打破“愚蠢的悖论”?(给我们的启示) 这本书的最终目的不是让我们嘲笑愚蠢,而是要打破它。解药其实很简单,就是重新激活批判性思维和反思能力。 作者把这种能力称为**“消极能力”(Negative Capability)**,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但它的意思很简单:一种能容忍不确定性、怀疑和谜团,而不过早下结论去寻求确定答案的能力。 简单来说,就是敢于质疑和提问。 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在工作中引入“反思性流程”: 定期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比如:“我们这个项目,假设一年后彻底失败了,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这叫“事前验尸” Pre-mortem),或者成立一个“魔鬼代言人”(Devil's Advocate)角色,专门负责唱反调。 鼓励提出“蠢问题”: 营造一种安全的氛围,让人们敢于提出那些看似基础甚至“愚蠢”的问题。因为很多根本性的问题,往往就藏在这些“蠢问题”背后。 关注事实,而非空谈: 少谈些宏大的愿景和抽象的价值观,多关注具体的数据、客户的真实反馈和一线员工遇到的实际问题。 从个人做起: 在日常工作中,有意识地问自己三个问题: 前提是什么? (我们做这件事的基本假设是什么?) 理由是什么? (我们为什么觉得这样做是对的?) 后果是什么? (这件事会对更广的范围产生什么影响?) 总结 《愚蠢的悖论》这本书揭示了一个残酷而普遍的职场真相:聪明人为了在组织中生存和发展,常常主动或被动地进入一种“功能性愚蠢”的状态。 这种状态短期内能带来效率与和谐,让个人和组织都感到舒适。 但长期来看,它会埋下巨大的隐患,导致组织在僵化和盲目中走向衰败。 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启发是:真正的智慧,不是绝不犯错,而是在一片要求你“别想太多”的声音中,依然保持独立思考和反思的勇气。 在组织中,我们需要警惕那些看似“功能正常”的愚蠢,努力在“功能”与“智慧”之间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点。

00
Disenchant
22天前
我真的热爱学习吗?

小时候爱挺喜欢学数学的,但刚刚突然意识到,其实我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喜欢。

听旁人聊天说到身份证号码最后一位校验码,猜测应该是用计算公式得到一个数除以11得到余数的过程。

联想到小时候关于整除的一些规则,比如一个整数能否被3整除,将其各个数位上的数字加起来能否被3整除,即可判断。
这么多年过去了,我都没有想过这个规则的逻辑,但其实并不算难:
10 1 (mod 3)
10的幂次除以3的余数都是1
任何除以3的余数是1的整数,相乘后得到的整数,除以3的余数还是1


费曼说:
"What I cannot create, I do not understand."

所以,学习与思考是一种天赋吗?



刚刚跟ChatGPT交流上述内容发现,我所以为的“喜欢数学”,并不真的是喜欢过程/本质,更多的是喜欢做题,喜欢结果罢了。

记住规则,能把题目做出来,很快乐;
越学越难,做不出题目,就不喜欢了。
一种虚假的喜欢。
一种痛苦的来源。



在即刻上分享播客或读书笔记的那种快乐,才是在被世俗标准拉扯之外自己愿意就能得到的快乐啊。
20
Disenchant
2月前
上班了好几个月“水土不服”之后,突然有了一点阶段性领悟,不一定对。

先从一个类比开始。

现代化工行业已经很成熟了,日化洗护品、护肤品最核心的有效成分就是那些,但这不还是源源不断地涌现出了各种新产品吗?

它们是否真的是推陈出新的创新呢?很难讲。我觉得绝大多数都不是。(这个世界哪来那么多创新啊,读过PhD写论文创新点的普通人类大概都懂。)

就拿我手头这瓶洗发露来说,它打造的理念是:透明质酸水润72h。但是透明质酸钠在成分表里排名倒数第三,而排名第一是水,然后依次是三种表面活性剂(按照我的理解,这些才是核心成分,达到清洁的效果)。

问题在于,它们需要卖点啊,总得制造出一些新鲜概念吧。


类比结束。
回到打的这份工,当然它从根本上是希望有创新研发的,但归根结底这是工业界,有成本上的考虑。
所以更多时候,很多人做的事情,也不过是类似于找出一个“卖点”进行包装,用以吸引上级,最终得到对这个研发方向的支持。

所以当我在web of science上查阅文献看得头疼、在中国知网上看各种(啊?就这么随便写写也能发表的)文章看得头大的时候,然后发现大多数同事上班都轻轻松松游刃有余的样子,我一直在纳闷自己到底如何不得要领。


感觉可以发展一个新爱好了,观察日常消费品的广告宣传点,学习“推销”这门“艺术”。
但是呢,我的性格里本就不那么喜欢“自我吹嘘”,自我道德感与现实的摩擦,一种学校教育与现实社会运行逻辑脱节的无所适从感,大概就是这种痛苦的根源吧。



人类确实是沉迷于叙事的动物,大家都默认相信的事物,当然不是庞氏骗局啦。
从务实的角度来说,前段时间有位管理部门的同事的话很合理:要给领导提供情绪价值。

我对这个世界的想象还是太天真了些,又对工作抱有的期待太多了些。
102
Disenchant
3月前
请教:如何巧妙地回避/拖延别人扔给你的体力活,关键是你做了也不会体现你的工作量。

事例:
部门二把手A和同事B负责某个项目,差不多快做完了,同事B找到你说,他们想把一些实验结果写成英文文章发表,领导A说让你辅助制作一些图表。
要知道,写学术文章,图表是最费神的。而且,核心的内容他们都做完了,也不会告诉你,你就相当于拿到最后数据的画图工而已。最要命的是,一般来说,项目负责人就是两个人,你在后面干再多活儿,到最后的任何成果,也跟你没什么关系。
虽然A是部门领导,但实际进行各种评定决策的,都是部门一把手(这事要是部门一把手让你做,你也不得不做了)。
且同事B跟你也不是一个小组的,你干了这个活儿,也不会体现在为自己小组贡献,小组长也并不会考虑这件事。

但如果你去找小组长说这件事,就显得要让小组长拒绝领导A了。

上个班怎么这么累呢?你做事靠谱于是别人都来找你做事,天天为他人做嫁衣。
恨自己在国外的时候没把手头的数据整理好,现在完全无暇顾及。。。
120
Disenchant
3月前
同事姐姐刚刚用办公室座机给我打了二十分钟电话。
中途她女儿打电话过来大声质问:妈妈,你怎么还不回家?

就是说呢,这个班为什么要上成这样子。

于是现在轮到我接着她的活儿继续做了😵‍💫
20
Disenchant
3月前
#London那些免费的快乐 (不完全个人总结)

自然历史博物馆:
m.okjike.com
m.okjike.com

科学博物馆:
m.okjike.com
m.okjike.com

V&A博物馆:
m.okjike.com
m.okjike.com

National Gallery 一英镑看特展:
m.okjike.com

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一英镑看特展:
m.okjike.com

各种免费艺术展举例:
m.okjike.com
m.okjike.com
m.okjike.com

Pride in London:
m.okjike.com

the royal society summer science exhibition:
m.okjike.com

汉普顿宫:
m.okjike.com

Battersea Power Station:
m.okjike.com

St Patrick’s Festival 2025:
m.okjike.com

London Originial Print Fair:
m.okjike.com

乘坐复古巴士:
m.okjike.com

牛津剑桥划船比赛与Fulham Palace:
m.okjike.com

耶稣受难记.特拉法加广场:
m.okjike.com

伦敦马拉松:
m.okjike.com

佳士得:
m.okjike.com

Chelsea Physical Garden:
m.okjike.com

伦敦小威尼斯灯光船游行:
m.okjike.com

Waterstones Piccadilly书店:
m.okjike.com

考文特花园木偶戏剧节:
m.okjike.com

皇家音乐学院博物馆:
m.okjike.com

UCL博物馆:
m.okjike.com

London Craft Week:
m.okjike.com

Belgravia in Bloom和
Chelsea in Bloom:
m.okjike.com

----------------
谁懂我在炎热的北京夏天开始疲惫的打工人生活间隙,好不容易凑出点儿时间翻着相册写这些的心情😢
写完即刻还不让我发原始文字内容😭
71
Disenchant
3月前
回国上班的感觉非常奇怪。(但其实以前也是这样,只是我没意识到。)

每天好像也没忙出来什么结果,时间仿佛就被自动填充满了。
大概是时不时有人突然找你干这干那,时间被碎片化。

但或许这是在组织里工作难以避免的,至少对于我们这些普通打工人来说是这样。
Naval说他几乎不回邮件很少跟人见面。
达尔文每天有好几个小时的散步时间。

拥有自己的整块时间,拥有闲暇,真是奢侈啊。
60
Disenchant
3月前
回来上班。
也不知道谁把我的台式机跟显示器连接的HDMI线给拿走了,我……
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