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看了一篇文章,大意是基因会帮你筛选你身边的人。通过气味之类的特征过滤掉80%的人。你的基因也是有偏好的。
看完之后觉得很神奇,好特别的机制。关于朋友的筛选,我也有着看似玄学的筛选机制——那就是和她在一起是否会吃到美食。好吃的话,说明这个朋友很对头。一般般的,那说明你们的关系不那么健康。
在动漫《夏目友人帐》中,喵咪老师和夏目贵志的对话里有一个情节特别打动我。
“那个人快死了。”
“为什么?”
“因为他闻起来不太好吃”
这是动漫里的对话,其实决定一顿饭是否好吃的因素也有很多,对的人,尤其重要。
这个判断标准有那么点玄乎,我来举几个例子。
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住的是六人间。宿舍出去聚餐我们吃的是,胖哥俩的肉蟹煲。同宿舍的朋友彼时并不熟络,我则是很拘谨,只敢夹自己面前桌子上的菜,吃了好几根白灼油麦菜,有一搭没一搭的吃着,完全不在状态。有种食之无味的游离感。
后来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了高中同学的聚餐中,我们一起去看老师,一大桌子人吃得很热闹。但是我也接不上话,桌子可以转动,摸摸的吃着面前的菜,甚至不敢去转动桌子,感觉当时的我发出了消极的磁场,仿佛是那个触霉头的人,甚至我能影响到我旁边的同学,没胃口,战战兢兢,完全放不开,好像周遭的都是陌生人。
这次经历我一直很想驱逐出我的脑海。
说到场域,说到能量,我似乎仍能回忆起散发着不愉快的我本人。我也有和朋友双人吃饭的情况。
我有一个闺蜜,可以称之为月,我们一直饭搭子,关系也很好,但是两个人都有些纠结,拧巴的那种。我回忆起我们有次出去玩儿——居然决定去肯德基吃饭。现在看来,似乎并不是一个很好的抉择。那天我们吃着炸鸡,面面相觑,都没有很开心。
在大学里,我和我的下铺——“枚”,处得挺好。因为有相似的家庭背景和价值观,我俩都扣扣搜搜的,有点喜欢计较,但是我们在一起就很融洽,很开心。德克士的鸡腿很好吃;我们一分为二的一起分享的石头饼好吃;薅羊毛吃的爱心炒饭套餐也很快乐;一起吃小火锅;一起吃水煮鱼;甚至是华莱士的炸鸡也津津有味。吃饭的时候好像是和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在过招。懂得进退和分寸,有种均衡之道。
我思考后,发现可以支撑这个观点的理由有这些。去决定吃的内容,这个选择其实与你们两人的关系有关。彼此知道对方的喜好;价格适中彼此满意就不容易踩雷。还有就是用餐时候人的状态。饿了累了这顿饭就好吃。怀着憧憬的状态,怀着巨大的希冀,怀着沉甸甸的期待就会给这顿饭加成。吃饭时聊天谈话也是亲密关系进一步的绝妙时机。放松状态下的那一声碰杯比起高压下老板递过来的酒杯就是很两极的体验。第一次和老公(彼时还是相亲对象)吃烤肉的滋味我已经忘了,只知道我们一直讲话聊天到嗓子发干,我似乎从没说过那么多的话。后来我们一起吃火锅,他说小龙坎的花茶很好喝,我只记得他的体贴和温柔。
还想举一个例子,就是你和朋友处于不同状态的时候你们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我有一个好朋友T,我们第一次约饭,那个时候是初识的状态。我选了星美乐,因为不喜欢港式茶餐厅。然后点菜开始的时候,我们进入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状态,这个想吃,那个也想吃,然后疯狂的点,两个人点了6道菜,价值不菲,我回忆起当时的心态——是有一种不想被人看扁的心情。两个人都如此贪婪失控呢?可能是因为我们并不了解彼此。预设对方会从点菜方式看出经济状况等等其他的东西。那顿饭我们吃的并不快乐,当时夏天,餐厅的原因,导致冷气也不太足。最后T买单的时候,价格500元+,我都惊了,我很少吃这么贵的东西。如果要形容这次吃饭,可能是——不欢而散。
时间过了大半年,我们偶尔见面,有时在朋友圈互动。
元旦那天,我主动提出要请T吃饭。她很忙,我预约了工作日中午,她推荐了一家日料。这次我学乖了。在见面之前准备了小礼物——日历,香薰蜡烛,护肤品。提前在大众点评上看了大家推荐的菜——舒芙蕾必点,紫苏虾,芝士生蚝,寿喜锅,饮品也被她夸很漂亮——都没出错。她赴约的时候,我们交换了礼物,被这个默契的细节打动。然后聊天也很轻松,也希望彼此在更高处相逢。末了,吃完饭的时候,餐厅里送来了牙线。我隐隐约约记起来——有牙线的餐厅就是好餐厅,这个标准还蛮有意思的。好吃就是好吃,这是一个很直观的评价。也希望大家遇到志趣相投的人,一起吃好吃的饭,过好吃的每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