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给你讲个故事。
时间是 2025 年,地点是中国能源产业的腹地。这里价值连城的货物,最先进的防盗系统你猜是什么?
不是红外线,不是无人机,而是一袋普通的面粉。
工人们在货堆上撒上一圈,第二天检查面粉是否被扰动,以此判断货物是否被盗。这不是段子,这是现实。
---
这个“面粉防盗”的故事,只是冰山一角。
当我们用手机 App 完成一切时,一个庞大且重要的“离线世界”正与我们平行运转。在这里,找车要靠在路边“蹲”,交易靠手写单据,找客户靠“口口相传”。
我们以为互联网连接了万物,但实际上,我们脚下最坚实的产业,许多还停留在“前互联网时代”。
---
为什么会这样?钱和技术都不到位吗?
都不是。一位深耕该领域十年的 B 端产品经理告诉我,真正的阻碍是 3 堵看不见的墙:
• 用户墙:当你向一位大车司机推广“线上接单”,他会困惑地问:“去哪条线?”
• 知识墙:外行根本听不懂的行业“黑话”,比如“集运站”到底是什么?
• 孤岛墙:每个大公司都自建一套系统,像一个个互不往来的蜘蛛网。
---
真正的破局点,往往反直觉。
不是去建一个更牛的平台,而是极致的谦逊和专注。比如,把你的产品打磨到比微信还简单,让 50 岁的大叔也能轻松上手。
或者,放弃做舞台中央的主角,而是成为一个“隐形的连接器”,默默地把所有的“孤岛”串联起来。在 TOB 的世界里,“赋能”远比“颠覆”更得人心。
---
这时,AI 的机会才真正显现。
但 AI 在这里扮演的不是魔法师,而是“狙击手”,精准打击那些最古老的痛点。
比如,挑战识别那些字迹潦草、没有固定模板的手写单据。为什么说 98% 的准确率等于没用?因为那剩下的 2% 不确定性,足以让用户必须把所有东西再人工核对一遍。
真正的价值,就在于填平这“最后 2%”的信任鸿沟。
---
说到底,技术最终是为了人。
是为了让那位精通大型机械,却搞不定小小手机的 50 岁大叔,能早点下班,为家人做上一顿热乎的饭菜。
是为了让那些在“漠北的星光里”工作的年轻人,也能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尊严。
当技术有了温度,它的壁垒才是最坚固的。
---
所以,这趟深入“离线世界”的旅程让我明白:
未来最贵的,不是代码,而是对一个“不性感”行业的深刻理解和同理心。
我们把这些来自一线的思考、方法和机会,整理成了一篇深度长文。如果你也在寻找真正的蓝海,这篇“掘金指南”不容错过。
🔗全文(包含完整视频&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