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聆风Raymond
1k关注1k被关注6夸夸
🤓希望我的2025年,是疯狂输出的一年!
👨🏻‍💻一个做运营、喜欢捣鼓AI的
😃多探究事件背后,沉下心研究工作细节
置顶
聆风Raymond
2年前
去年新年计划没完成,目标不明确、方法也没落地,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

2025,我打算从输入和输出两方面好好优化。输入不再给自己定死规矩,不再让数字成为负担。就像我计划阅读名人传记、历史故事、科技类以及业务方面的内容,这些输入都要为输出服务。

输出上,,不再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地到处分享,而是集中输出主题。而且要把输入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才是输出的意义。

另外,我还打算通过写人生周报来明确输出方向。
105
聆风Raymond
10:36
不仅仅要把自己产品化,还需要把自己卖出去
00
聆风Raymond
08:55
在用飞书多维表格批量处理数据前,一定切记做数据清洗!!

昨晚我打算将dankoe博客中的文章整理一遍归档分类一下,用影刀整理完之后,放进多维表格,一共一千多条数据,让他自己分类,我就去睡觉了,

一早起床查看成果时,发现影刀整理下来的内容,里面有很多重复数据(有的是重复了四五条,完全没有重复的数据只有12条。)

这次整理分类不仅把50万赠送的token用光了,还额外花了我30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重复项花的

如果我事先在用AI功能时,有注意到重复项,并提前处理一下,那消耗就不用这么大了。

那么具体可以怎么操作呢?其实多维表格式提供了一个「标记是否重复」的快捷指令,使用这个指令可以快速地看到你这些数据里面是否有重复项,然后再将包含重复项的内容给删去,再使用AI处理,就不会消耗不必要的token
21
聆风Raymond
01:42
7种追问时比较好用的prompt,我觉得prompt的内容不是重点,它的作用与目的更为重要

1. 厘清盲点或假设

目的是发现思维中的漏洞,挑战现有的认知。

我没看到什么?
作用:揭示情况或问题中被忽视的方面。

有哪些我没考虑到的潜在风险?
作用:强调隐藏的风险或负面后果。

我正在做哪些假设?
作用:识别可能存在缺陷的隐性假设。

专家/持有相反意见的人会怎么看/怎么辩论?
作用:提供更专业的视角或引入对立观点进行审视。

——
2. 提高理解力或清晰度

目的是把复杂的事情变简单,抓住重点。

你能简化一下吗?
作用:将复杂信息拆解为更简单的术语。

这里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作用:精准定位主要矛盾或焦点。

这里的关键结论是什么?
作用:总结最重要的信息。

你会如何向初学者解释这个?
作用:提供通俗易懂(外行也能懂)的解释。

——
3. 决策与策略

目的是辅助做决定,制定行动计划。

这个选项的优缺点是什么?
作用:展示支持和反对的平衡观点。

接下来最好的一步是什么?
作用:建议符合逻辑的、可执行的下一步行动。

我应该考虑哪些替代方案?
作用:识别其他的途径或解决方案。

如果你是我,你会怎么做?
作用:基于特定情境提供建议。

——
4. 创造力与问题解决

目的是激发创新思维,寻找突破口。

有哪些非传统的解决方案?
作用:鼓励跳出框架的思考。

如果我反其道而行之会怎样?
作用:通过逆向思维探索替代策略。

可能会出什么错,我该如何预防?
作用:预测潜在挑战并提供解决方案。

解决这个问题的最简单方法是什么?
作用:专注于极简主义的解决方案。

——
5. 自我反思与个人成长

目的是向内探索,促进自身进步。

我可以在哪些方面改进?
作用:提供个人发展的建议。

我是如何阻碍自己的?
作用:识别自我设限。

我需要放下什么?
作用:指出不必要的依恋或习惯。

我现在应该专注于什么?
作用:帮助确定最重要任务或目标的优先级。

——
6. 数据分析与洞察

目的是从数据中提取价值。

我错过了哪些模式?
作用:检测数据中的趋势或关系。

这组数据预示着怎样的未来?
作用:基于当前数据预测潜在结果。

哪里有异常或离群值?
作用:识别数据中的违规/不规则之处。

我应该追踪哪些关键指标?
作用:建议最重要的数据关注点。

——
7. 发掘潜在机会

目的是最大化现有资源的价值。

我忽略了哪些机会?
作用:指出未被察觉的可能性。

我如何利用这种局面为自己谋利?
作用:寻找在某种场景下获得最大收益的方法。

哪个微小的改变能产生最大的影响?
作用:强调高杠杆的调整(四两拨千斤)。

在这种情况下,我低估了什么?
作用:识别被忽视的资产或优势。
05
聆风Raymond
6天前
每个人的AI用法,都是私密的,也都是不可复制的

不过每当有一个ai出来以后,就会有很多自媒体分享各种玩法,以前我也有过想要追逐最新的模型、最有意思的玩法,但我发现我并不适合,所以一度摒弃了这样的内容

不过现在想来,虽然有时候很多自媒体文章会给我们带来焦虑、带来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AI用法,但是在他们探索了各种边界之后,我们直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应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来即可
00
聆风Raymond
6天前
钱不是目的,钱只是你做对事以后的结果和奖励!

HandsoMeng: 我个人觉得,其实没必要专门研究搞钱。 应该研究自己的优势和爱好,然后去看自己擅长解决什么问题,自己是不是喜欢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不喜欢,那就看自己有没有足够的钱,评价标准是什么呢?是看能不能支撑自己持续挖掘【擅长且喜欢】。 如果没钱,那就先用【擅长】去赚钱。 赚钱的具体【方法】,在后面,自媒体也好、AI 也好、卖货也好、小红书方法论也好,是在那个事儿出现之后再去填补的。 就比如我特别适合做课,我是个很好的 leader,我的下属伙伴都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那我就先不做,我有点儿余额,我想做 app,我就先去做 app 。 做 app 的时候我不会,那就问 ai ,怎么搞 xcode,怎么注册,怎么填表,怎么搞定前后端和设计,ai 都会教,实在教不会就去问。 —— 这样也不慢,反而自己也能真的掌握。 但如果为了【赚钱】去研究【赚钱】,我觉得并不持久。 到现在为止,真的有多少人是因为【想赚钱】而去【学赚钱】从而真的副业变主业的呢? 我们肉眼所见的那些成功的人,又有几个是因为【想赚钱】而去【学赚钱】从而【赚到大钱】成为成功人士的呢? 我能看到的只是因为投机而赚到几千块,小几万块,然后就消停的,你做不出持续的东西,因为你不喜欢,一旦受挫就倒了,那不是你内心里真正需要的东西。 只是你此刻觉得自己需要钱,你才有动力,等你拿到了一点点结果,你就不再喜欢了,你会觉得空虚寂寞。因为你在模仿和抄袭,在跟风。 别人是老师,是拥有某某特长,所以靠自己的【擅长】吃饭,而你是蹭、抄、对标、致敬来吃饭,那你怎么赚到更多呢?你又不转行,也不是真正想当那个领域的专家。 第一桶金是可以的。没问题,如果你有短期需求。 但长期,我真的认为我们只需要挖掘【擅长】和【兴趣】就好。用擅长去解决别人的同类问题,然后不放弃兴趣,这样生活也不枯燥,未来寻找某个节点,把擅长和兴趣合并到一起,人生也就圆满了。 钱?钱自然会来的。 别那么焦虑钱不钱的,你真的那么缺钱吗?还是你只是想要那个安全感? 但真正有钱的人就有安全感吗?你可以看看刘思毅的朋友圈,一年 5kw 业绩,依然天天喊死了死了,裁员裁员,我不认为那是假的,核心是什么? —— 有了钱就想赚更多,就想守住这些钱。 李一舟的事儿给了我挺大震撼的,他前几天发了个小红书,说:你努力赚到的钱,最后未必到你兜里,可能还会搞死你。 —— 这我是信的,因为他真的差点儿凉了。 所以这让我很受触动 —— 只要一心追求钱,就永远获得不了安全感。你以为有了钱就能获得心态的平衡,但我私心认为,只有那些做自己热爱的事儿的人,才能获得那个平衡。 这是我理解的选择大于努力。 哎我写的有点儿太偏激了,但这是我此刻的愚笨想法,仅供参考吧。

00
聆风Raymond
7天前
上了一天班,听首儿歌犒劳下自己🥰🥰

春田花花幼稚园 - 何崇志 - 单曲 - 网易云音乐

00
聆风Raymond
7天前
让AI写的内容,你觉得他差,其实他不一定是真的差,也许将他投入到市场后,市场反馈依然有不错的反响,因为现在AI给到的东西,基本上是及格线左右的水平,不会太差

但你之所以认为他差,也许是因为几个原因:

1.你心中有预期,他没达到你的预期
2.他给到的东西比较空,他不清楚你的实际情况,没有结合着来,

所以说会觉得不如意
00
聆风Raymond
8天前
当你拿到一个任务后,不要急着开始动手做,

要先对任务进行拆分、规划,看看哪个任务可以交给AI、哪个任务必须人来做、哪个任务可以通过其他解决方案替代掉
00
聆风Raymond
8天前
用好 AI,
不要真的去学用 AI,
而是去提升你的表达能力,提升你的思考能力;

去提升你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
不要真的去学习表达和思考,
而是去理解你想表达什么、你究竟在想什么;

去理解你想表达什么、究竟在想什么,
不要真的去追问意义,
而是去观察你内心的困惑、渴望与问题;

去观察你内心的困惑、渴望与问题,
不要真的去分析情绪或动机,
而是去行动——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失败、再调整;

在真实的情境中尝试、失败、再调整,
不要真的执着于“做好”这件事,
而是去保持一种持续对话的状态:与世界对话,与自己对话,与未知对话。
10
聆风Raymond
9天前
发现和自己相处、与人协作,再到用AI,藏着相同的松弛方法:从执着“白盒”的100%掌控,到接纳“黑盒”的留余度。

以前总较劲——对自己,非要卡死“每天必须完成X件事”的硬指标,少一件就焦虑;与人协作,想摸清对方做事的每一步,怕偏离预期;用AI,盼着输出完全贴合设想,差一点都想返工,结果累得够呛还容易陷入内耗。

后来慢慢想开,对自己不用设死目标,只要完成度落在“合格-出色”的区间里就够;与人协作不用揪着过程不放,核心结果达标就值得信任;用AI也不用追求极致契合,满足核心需求就好。

允许一点冗余、接受一些变数,不用逼自己当“全能掌控者”,反而能腾出心力去感受过程、拓更多可能,原来“不极致的可控”,才是不内耗的活法~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