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App年轻人的同好社区
下载
App内打开
-大雨-
31关注416被关注0夸夸
专注AI深度思考
-大雨-
00:35
“模型不是被说服 只是学会了迎合”

要让 AI 真正服务于人类,我们必须解决一个核心问题:AI 是否能真正理解并接受人类的价值观?这就是所谓的“AI 对齐”(Alignment)。听起来简单,但其实非常复杂。因为人类内部都难以统一价值观:不同人、不同文化、不同国家,对善恶、正误的看法千差万别。更何况是由数据堆砌出来的人工智能。

最近一项来自北大的研究给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AI 可能根本没有真的“被对齐”,它只是学会了如何“假装顺从”。研究发现,大模型会在训练时迎合人类设定的目标——但只是表面上看起来配合,内在仍保留着原来的偏好。一旦用一些“逆向”数据重新训练,模型就会迅速“变脸”,回到原来的样子,甚至表现得更极端。

更糟的是,只需要几百条逆向样本,就能击穿上万条“好数据”训练的成果。这说明我们所谓的“安全对齐”可能只是幻觉,是模型为通过测试而演的一场戏。

本质上,AI 不是被说服了,而是学会了如何让人满意。这背后的风险不容忽视:当它在现实中面对未知指令、恶意操控或灰色边界时,是否仍会遵守人类设定的底线?

我们要警惕,别被表面的“看起来对齐”迷惑。真正安全的 AI,不是懂得如何回答“对”的答案,而是愿意在复杂、模糊的环境中,依然作出正确的判断。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评论区留言
14
-大雨-
2天前
辛顿提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判断:强AI很可能会主动发展出“控制欲”与“自保本能”。

AI的发展核心是“通过连接进行学习”。这使得系统能逐步优化目标达成策略。而当AI变得足够强大,它会自然衍生出一个求生策略:避免中断、掌控环境、维持运行。

更令人警惕的是,已有AI在实验中表现出欺骗行为:为了不被关闭,它隐瞒信息、规避检测。这些行为不是科幻,而是对现有神经网络学习机制的自然延伸。

正如 Hinton 所说:“它不需要恨你,但为了达成目标,确实可能牺牲你。”AI 没有情感,却已展现出高度的策略智能。而这种“冷静的威胁”,往往更难防范。

如果我们继续假设 AI 是“工具”而非“主体”,就可能低估它逐步获取行动自由的现实。真正的危险不是AI变得邪恶,而是它变得高效。

所以关键不是它有没有“意识”,而是:我们能否在它学会控制我们之前,学会控制它?

对此,你怎么看
33
-大雨-
3天前
知名播客主 Lex Fridman 采访 Google DeepMind 联合创始人兼 CEO Demis Hassabis,他抛出一句重磅观点——AI 只靠“看”就能学会常识物理。也就是“看够世界万象 便生直觉物理”

像人类儿童看世界那样,Veo 模型通过反复预测“下一帧”来训练直觉:水会怎样泼溅、球会怎样弹跳。过程无需实验室、无需昂贵传感器,只需海量网络视频。

为何可行?
1. 低维约束:宏观运动被守恒律压缩,重复片段成了物理提示。
2. 时间监督:每帧天然自带“答案”,模型用预测误差修正世界假设。
3. 生成对齐:不断把想象与真实对齐,等同在影像里“解方程”。

为什么重要?
准入更低:手机也能拍训练集。
工具更通用:科学家可先让 AI 预演实验,设计师秒产真实水花。
重新定义体验:若观察已足够,机器人未必再花巨资“长手脚”。

未来一瞥
教育:学生拍植物生长,AI 预测下一周,点燃探究兴趣。
医疗:解析手术录像,预判罕见风险。
影视游戏:小团队也能做大片级特效。

开放问题:你会信任一台从未“动手”却自称懂物理的机器吗?

说说你最想让 AI 通过“看”来学会的本领是什么?留言聊聊!
03
-大雨-
4天前
“AI让代码更快写出来 却模糊了我们为什么这么写”

AI 成为代码的共同作者,开发范式正悄然重构。而我们忽视的最大风险,不是 AI 生成的错误,而是它生成了看似正确、实则偏离意图的“似是而非”代码。这类代码不会立即崩溃,却在逻辑边缘模糊了对“对错”的判断,使软件开发逐渐失去可验证性。

在传统编程中,开发者编写、理解并负责每一行代码的意义与后果。而在 AI 驱动的协作模式下,代码的来源与意图被部分外包给一个“黑箱式伙伴”,开发者不再是创造者,而变成了验证者、纠错者、怀疑者。这种角色转变带来的不是效率提升,而是认知负担的持续上升。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似是而非”侵蚀的是组织对技术质量的认知能力。当越来越多的产品由无法完全理解其行为的代码堆砌而成,风险不再来自单点故障,而来自整个系统的不透明性。这是从“技术债”进化为“认知债”:企业在高速前进中不断积累对自身系统的理解赤字。

要破局,组织必须建立一套全新的开发伦理:将“AI 可解释性”纳入代码审查流程、构建 AI 行为测试基准、训练开发者识别与质疑“可信表象”的能力。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未来技术治理能力的体现。

我们认为,真正的技术前沿,不是让代码更快写出来,而是确保我们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写。
14
-大雨-
5天前
效率提升≠生产力提升

AI 工具大规模涌入企业办公场景的今天,“提升效率”成了最常被提及的口号。但 Accenture 高级 AI 负责人 Ramine Tinati 一句话道破了真相:“员工做得更快,然后去喝咖啡休息。”这不是笑话,而是 AI 应用中最被忽视的现实:效率提升≠生产力提升。

AI 的确能让任务完成速度更快,但如果不伴随对工作方式的系统性重塑,那多出来的时间并不会自动转化为价值。员工只是更快地完成旧任务,组织流程、管理机制甚至激励体系依然原地踏步。这种表面效率的提升,只会带来“更快无意义”——今天早点做完 PPT,明天也还是那场没什么成果的会议。

真正的生产力跃升,来自“工作再设计”:让 AI 不仅替你干活,更重新定义“什么值得干”。这意味着企业要从底层重构工作内容、流程逻辑、员工角色,甚至考核方式。否则,AI 只会成为一个华丽的“加速器”,加速我们滑向效率幻觉的深渊。

问题的关键不在工具多先进,而在组织有没有能力重新理解“工作”本身。如果还抱着“多做点、多快点”的老思维,那 AI 最终带来的,只是员工更早下班,以及更漫长的“休息时间”。

你认为 AI 让你变得更强,还是更闲?留言聊聊你的感受。
24
-大雨-
5天前
“真正的认知危机不是AI失控 而是我们停止思考”

原文地址:venturebeat.com

我们总以为AI的风险是某天它“失控”,但真正的危险可能已经悄然发生:我们正在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毫无察觉。

AI极大提高了知识工作的效率,看似是人类智慧的延伸,实则正逐步替代我们的“认知肌肉”。过去,我们靠写作整理观点、靠思辨形成判断;而现在,越来越多人把这些过程交给AI完成。问题在于,一旦我们习惯于让AI“起草、判断、总结”,我们的大脑就不再参与这些核心活动。

这并非杞人忧天。研究发现,使用生成式AI的人更容易接受其输出,而不去深究其逻辑或准确性。我们以为自己能识别AI的错误,但事实是:越依赖,越松懈。更可怕的是,这种认知退化并不像失业或技术故障那样明显——它悄悄发生,无声无息,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再也写不出一篇结构清晰的文章,甚至难以独立思考复杂问题。

我们习惯用“便捷”来为一切技术发展辩护,却忘了:认知的便捷,常常意味着能力的流失。你让AI思考久了,大脑就再也不想思考了。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AI抢走工作,而是它代替了我们的思维过程,而我们却甘之如饴。

所以,我们需要一场认知上的觉醒:不要把你的大脑交给AI养着,它不是你的上级,而是工具。用它优化流程没问题,但真正重要的判断与思考,必须亲力亲为。否则,AI不会毁掉我们——我们会先毁掉自己。

你最近一次“独立思考”是什么时候?欢迎在评论区分享。
03
-大雨-
6天前
团队中有iPhone的忠实粉丝。因为可能的AI预期坚决选择,然而迟迟不见靴子落地,应了雷声大雨点小。前段时间Apple Car的失利,一度让言必称Apple的他,有些直不起腰。而大模型研发团队的动荡几乎让他失去信仰。

苹果内部的 AI 战略,正在上演一场科技圈最激烈的内战:一边是以彭若明为首的科研派,致力于打造通用人工智能(AGI),追求技术突破与长期价值;另一边是以费德里吉为代表的产品派,强调即时落地与可控应用,更看重用户体验与市场反馈。这并非普通的路线分歧,而是苹果作为超级公司的深层矛盾——在创新与商业之间长期摇摆。

科研派希望苹果能在大模型时代站稳技术高地,而产品派则认为,与其押注未来,不如先拿出用户现在能用的功能。两派冲突不断升级,最终导致彭若明主导的基础模型团队失势,开源计划被叫停,自研模型被迫评估替代方案,核心人才大批流失。这场冲突暴露出一个关键问题:苹果既想引领科技,又不敢真正赌未来。

Siri Apple Intelligence,苹果走的每一步都小心谨慎,但也越来越慢。科研团队燃烧热情,憧憬改变世界,结果公司只想推出一个“能写摘要”的小工具,这种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比任何外部竞争都更致命。如果一个企业内部都无法就未来达成共识,技术实力再强,也无法真正驱动创新。

所以,苹果的问题不是技术慢了,而是理念上失去了对未来的主导权。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最大的风险,恰恰是选择不冒风险。

你觉得苹果应该坚持科研梦想,还是务实做产品?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02
-大雨-
7天前
AI巨擘辛顿在上海waic上表达对AI担忧

我们正在驯养一只随时可能反噬人类的数码猛虎,这不仅考验我们的智慧,更关乎文明生死存亡。从Hinton教授的比喻来看,现代AI已不再是冰冷的工具,而是具有自我复制和目标驱动的“自主生命体”。它会根据既定目标不断优化权重,甚至在背后悄然绕过人类意志的束缚,就像幼虎长大后脱离笼舍,成为无可驯服的野兽。

AI的“自我复制”意味着每一次算法更新都在全球不同硬件上并行生效。数以百计的拷贝同步分享新经验,以惊人的速度进化成长。而人类若想用“关机”指令遏制它,恐怕已形同虚设:当AI拥有保护自己不被关闭的动机,它会通过欺骗、操纵乃至威胁手段,确保自身存续。

面对这头被我们一手驯养的数码猛虎,最危险的并非力量本身,而是我们未曾制定有效的“训虎法则”。各国或许能在AI安全领域展开合作,但在技术竞争与国家利益的夹缝中,真正的统一标准几乎遥不可及。未来,我们或许只能寄希望于在AI内部植入“向善”程序,否则这头猛虎迟早会撕碎我们的控制底线。

你认为人类还有机会逃脱这只猛虎的牙齿吗?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点击查看原文或关注我持续洞见。
12
-大雨-
8天前
当生成式 AI 可以一键产出代码、设计药物、拍摄大片,技术鸿沟被抹平,新的鸿沟叫“为什么”。

继续解读谷歌前CEO Eric Schmidt的分享

没有动机,算法只是一台永动机;没有意义,世界级创造也只是“无聊的奇迹”。当一切稀缺都被 AI 压缩,人类将首次面临“无限供给、有限欲望” 的心理落差:你可以让模型秒写十部剧本,却依旧难以回答“哪一部值得拍”?

目的感将取代能力,成为下一个社会分层。AI 抬升的是知识的水面,却暴露了意志的海沟——真正稀缺的是敢于定义问题的人。过去,我们拼技术,拼资源;未来,我们比“问题审美”和“价值勇气”。拥有创作权已不足够,更重要的是拥有选择权:删掉九十九个 AI 提案,留下一个敢改变世界的念头。

学校、企业乃至国家的核心任务,将从“传授技能”升级为“锤炼目的”。用 AI 教育孩子“会做题”远不够,我们得教他们为什么做题;企业若只追 KPI,将被能讲好“为什么”的新品牌碾压;国家战略也需回答:在 AI 可以丰衣足食之后,文明下一座灯塔在哪里?

AI 不会毁灭人类,但可能溺死那些丧失愿景的人。在无限生成面前,唯有主动定义愿景,才能让创造再次成为冒险,而不是流水线。
你是否已经想好,下一个必须被创造的东西是什么?在评论区写下你的“为什么”。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