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遇到一个很特别的面试者。
因为这是我第二次看到她的简历,上一次是在两年前的另外一家公司。
简历上看起来她像是一个非常资深的公关人,名校毕业,有着各种合伙人、联创、项目负责人的titile,项目经历看起来也是全球到处飞。
上一次我没有给她面试的机会,这一次是因为好奇为什么连续几年她都在看中东的机会,所以点了通过。
第一次面试,她没有出现,后来HR告诉我她有一个会议所以迟到了,等她到了我已经走了。
HR问我是否要继续面试,我想了想,还是心怀好奇,所以又约了第二天,结果第二天我因为搬家迟到了。
开始面试后,我常规的让她简述工作经历,发现她对每一段经历都讲得很简略,后来我发现她其实一直是在自己创业,简历上要么是她的创业历程,要么是做过的项目。
这是一个非“常规”的面试者,于是我心里预设这样的人要么能力很强,一个人就能当成一个团队,要么简历上项目包装的水分很大,而由于她前面的表述过于简略且并不流畅,所以我倾向于第二种,于是开始采取压力型的细节提问,不断的提问她具体的项目细节、用到的资源、合作的客户。
对方很快就发现了这一点,也反问我为什么有这些问题。刚好此时,我开车经过一个隧道,失去了信号。
进入隧道后我忽然醒悟,我对这位面试者有傲慢和偏见之心。
作为同龄人,她两次找工作,我都是站在部门负责人的角色上审视她,由于她的非传统就业背景,我天然怀疑她对一份全职工作能否拼尽全力,与此同时,我又脑补了过去我接触过的那些用名校和各种抬头包装自己的浮夸形象。
面试本身是一种双方的沟通与审视,面试者和招聘者应当是双向奔赴的合作关系,但是我却不自觉得把自己架在了高位上。
随着管理工作的深入,我越来越发现自己人性中的懒惰、自我和傲慢,如果不能内省,哪怕只是掌握小小权利,都会让人变得面目全非。
我管理实习生一直秉持着,她们是来学习的,而不是被当免费劳动力使用的,但刚开始我还能带着她们边学边做,后来我就开始只丢活儿,不解释,不复盘,项目黄了也不告诉对方。
有一天,我的实习生突然问我,这个活儿能不能给另外一个实习生做,她感觉她做得太多了,我才惊觉她其实已经压抑了很多委屈,而这个北大毕业的小姑娘,刚进来时每一份工作都做得很好,现在却越来越迷茫。
管理不是刚开始讲几句漂亮话,觉得自己有一个非同凡响的善心,就能让其他人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向不断产奶吐丝。
种一棵树都要浇水,何况是人。是人就需要关注,还需要边界与分寸,就像我长期依赖的一个下属,突然在离职前报出了离谱的供应商价格,态度也开始变得散漫。并非是他变坏了,而是人性需要约束。
我才做管理不久,完全就是个青瓜蛋子,我习惯了一个人猛打猛冲,可是眼看这一套马上就要行不通了,我必须要转变自己的模式,让自己从一个人长出一个团队来。
车驶出隧道时,我和那位面试者解释了自己为什么那样提问,也讲了公司目前对人才的需求,也告诉她,她的资历并不太适合给我做助理,更适合做我的供应商,随着我放下偏见与傲慢,我发现对方的表达也更加流畅自信起来,而且是真正一个人在陌生市场打拼遇到过问题也解决过困难的类型。
我其实很欣赏这样的人,而我差点就错过认识一位朋友的机会。